《空間社會邏輯尋繹》是胡瀟創作的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21年8月。
該書在歷史唯物論和辯證法基礎上展開對人類生存空間的考察、探討和解釋,堅持馬克思實踐唯物論觀點,從社會實踐方面去理解生存空間的內在秩序和歷史邏輯,認為人類生存空間是物理空間和社會化空間的統一,社會事物是組織空間又被空間所組織的複合,其運動特徵、法則建構並體現在空間的社會化形式及其演進邏輯中,須對社會生活部類實行個別的空間分析,提出空間思維邏輯與社會認知方式具有內在一致性,空間思維轉換必然引發社會認知方式變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空間社會邏輯尋繹
- 作者:胡瀟
- 字數:420千字
- 類別:哲學著作
- 首版時間:2021年8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思想,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對人類生存空間的實踐與理論問題,從空間哲學社會論域,分五個方面進行考察、探討和解釋。
第一部分,關於空間問題社會哲學的經典著作梳理和思想邏輯詮釋,以原典為依據,結合對人類空間實踐的歷史審視和現實考察,著重尋繹和闡發馬克思恩格斯解釋空間社會邏輯的基本理論框架和敘事方法,關注和說明馬克思以社會的空間界畫為標尺劃分人類歷史形態的重要理論。
第二部分,關於空間社會化的經濟學—哲學探討,以馬克思關於空間和生產實踐之互動關係的微觀論述為線索,揭示物質生產與空間生產的相關性,論述不同生產方式的空間組織特徵,確認特定空間秩序對生產方式的反制和建構性;在空間生產和生產關係再生產的相關性基礎上討論了社會經濟產業結構的空間分布機制,然後結合當代世界經濟的分布和生產力布局,對中心與外圍的空間關係,從分工和協作、經濟落差、科技發展與交通不平衡等方面做了分析,批評了以往歐洲中心論的世界經濟空間秩序觀,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重大世界意義給出空間說明;依據當代交通尤其是行動網路服務技術導致的“泛在”性和世界巿場、虛擬經濟的“泛在”性,探討了生產關係跨國土空間建構和“脫域”運行的新現象,對經濟全球化做出了空間論的新詮釋。
第三部分,從政治論域對空間社會邏輯給出政治—哲學的考察、說明,著眼於社會政治生活的階級分野、權利配置與組織運行的空間秩序、規範和要求,探討它們的空間機制和相關律,進一步闡發了馬克思恩格斯當年以英國工人空間棲居狀況的考察和論述為出發點的政治—空間論思想,發散性地延伸到當代相關現象的說明;在澄清馬克思的空間正義論基礎上,以其為指南剖析當代空間正義的諸多問題;對政治中樞、政治宣教場所和公共政治活動空間的意識形態賦義和釋義,做出了實證分析和理論說明,具象地揭示了空間生產和利用的社會政治意蘊,也為從空間政治言說轉向空間文化詮釋提供過渡環節。
第四部分,生存空間的社會文化—哲學研究,在梳理經典作家的相關文獻時,聚焦於其對空間距離、城鄉關係、環境景觀的文化內涵和氣象的透視,抽象、凝練出他們的空間文化理念;就如何處理空間文化解釋中的主體、客體之間以及空間實踐門類與空間界域文化意識之間的關係,給出了方法論的剖析和詮釋;以建築現象學的背景知識為支撐,對空間景觀意象營構的文化機理和建築的空間“句法”,在相互印證基礎上做了空間社會文化—哲學的說明,使空間生產的文化嵌入和象徵性表達之論述,得到了建築現象學的印證與機理性發散;把文化的空間生產和形塑具體化入場所精神的解讀中,通過對場所精神與棲居主體生活方式互動創造的機制分析,使之獲得具體的有實證意義的說明;在社會實踐的歷史發展中具體探討了空間文化的演變以及解讀方法的歷史具體性,彰顯主體文化的涵構對空間文化生產和認知的人學意義。
第五部分,對當代社會行為和思維方法的空間範式進行了哲學分析,揭示了它們與空間實踐和社會認知的內在互動關係,立足於當代社會生活的物質技術基礎,以及全球化、城巿化、網路化的時空新格局,對生活世界時空關係的轉型、網路虛擬空間與社會行為方式變革,進行了空間機制剖析,突出空間研究的時代感和現實性,亦使社會行為研究更有充盈的時空依據和深邃的機理揭示;以當代社會實踐的空間性凸顯為依據,就社會行為中的偶然和必然、原因和結果,給出了時空分析的全新思考和闡釋,並從空間的生產性與被生產性、空間實踐的時空關係變換、空間與社會規律的內在聯繫之創新性闡釋中,對空間思維邏輯的時代特質給社會認知的深刻影響做出說明。
作品目錄
前言 第一章 馬克思恩格斯關於生存空間的社會審視 第二章 社會形態的空間界劃 第三章 空間的生產與生產的空間 第四章 經濟空間的“中心”與“外圍” 第五章 生產關係空間運行的“泛在”和“脫域” 第六章 空間政治學言說 第七章 空間正義的唯物史觀敘事 | 第八章 意識形態的空間形塑 第九章 空間現象的文化解讀 第十章 空間文化釋義分類 第十一章 空間意象經營的文化機理與“句法” 第十二章 場所精神與空間文化 第十三章 空間文化現象解讀的主體性與歷史性 第十四章 社會行為方式變革的空間詮釋 第十五章 當代空間思維與社會認知 |
作品思想
該書重要觀點有:(1)馬克思恩格斯對人類生存空間早有社會邏輯的深刻研究和科學詮釋,應當澄清和維護其空間社會哲學奠基者的地位。必須堅持馬克思實踐唯物論觀點,從社會實踐方面去理解生存空間結構及其演繹的內在秩序和歷史邏輯。認為人、社會和空間環境之間是一種實踐性的互生成關係,這種關係在相互生產、彼此建構、雙向施受的過程中發生、發展。人的生命活動及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生活既受生存空間制約,被動地育化於其中,又生產生存空間,即開發、改造、形塑和利用空間環境。社會生活世界,是人及其構成的社會在生存空間長出來的,具有空間的形式與特徵﹔生存空間又打上了社會的、人化的實踐烙印,是社會自身再生產的產物,具有社會屬性和發展變化的歷史邏輯,需要開展唯物史觀和實踐論、辯證法的深入研究。做好這兩方面的科學研究和學理闡釋,是發展空間社會哲學、豐富歷史辯證法的雙重學術使命。
(2)人類生存空間是物理空間和社會化空間的統一。空間是社會運行的物理形式,社會各類事物既存在於空間又構成空間。人類改造自然環境的力量無論有多大、作用有多強,都無法擺脫物理空間運行邏輯的制約。一切存在於物理空間的現象如質量、距離、位置、引力、運動、速度、時空關係等,以及它們的內在機制,都將對人類活動、社會行為具有預設作用和永恆的規定性,不能超越物理規定性來討論空間的社會化生產和利用問題。這是社會空間論的唯物主義前提。但人類及其社會,又非一般的無意識、無意志、無能動性的自然物理現象。人在改造環境中改造自身,形成人及其社會生產與空間生產的一致。探討空間的社會邏輯,必須以物質生產方式對社會生活與生存空間的雙重再生產為基礎,在人類實踐與生存空間的相互建構中,揭示那些存在於物理空間的諸如物質、運動、能量、位置、距離、速度、相互作用、時空關係等現象和規律,經人類的實際利用和某些方面的社會化重構所派生的特殊表現和機制,以及物理空間機制社會化利用的法則與意義。這樣才能揭示和遵循空間的社會邏輯及其實踐與認知的辯證法。
(3)社會事物是組織空間又被空間所組織的複合體,其運動特徵和法則建構體現在空間的社會化形式及其演進邏輯中,須對社會生活各部類進行各別的空間分析。人類生存空間格局各具特色,重要的方面源於不同社會主體的不同實踐、不同生活對空間的生產性建構。社會是一個複雜系統,各部類子系統、要素以其特殊方式作用於空間,構成自身持存的空間自組織,因而與物理—社會空間發生不同的結合方式,形成具體的社會化空間。該書展開對生存空間的社會歷史形態和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領域分析,揭示這些方面的空間生產及其形塑特質,及它們之間內在的相互關係,藉以深化空間的社會邏輯理解,增進空間社會哲學研究的具體性、系統性。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該書入選2019年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出版信息
書名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ISBN |
---|---|---|---|
《空間社會邏輯尋繹》 | 2021年8月 | 科學出版社 | 978-7-03-068140-9 |
作者簡介
胡瀟,二級教授,廣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省重點學科首席專家,1981年武漢大學哲學系碩士研究生畢業,1992年晉升研究員並獲國務院專家津貼。長期致力於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文化現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