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善成聖

荀子對成聖途徑的概括表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積善成聖
  • 定義:荀子對成聖途徑的概括表述
  • 出自《勸學》
語出《勸學》:“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荀子·儒效》:“塗之人百姓,積善而全盡,謂之聖人。”荀子認為人性是惡的,善是後天經過努力才能獲得的;人之成為聖人是長期努力積累的結果。長期從事農耕就成為農夫,長期從事工藝就成為工匠,長期從事販運就成為商人,長期從事於禮義,積累到盡善的地步就可以成為聖人,“是非天性也,積靡使然也”。
荀子從學和環境影響兩個方面發揮了“積”的意義。①關於學,荀子說:“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強調了鍥而不捨、積少成多。②關於環境的影響,荀子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認為環境習俗可以潛移默化,改變人的本性。人可以成為聖人,也可以成為盜賊,取決於環境的影響。與良師益友相處,可以日進於仁義而不自知,與不善人相處,則會身加於刑戮而不自知。他一方面主張治國要注意注錯習俗,培養良好的社會風氣,使惡行受到普遍譴責,老鼠過街,人人喊打,善行受到普遍重視、尊敬、親近和讚美,以收到“化性”的效果;另一方面強調個人要慎於選擇居處和擇友,以“防邪僻而近中正”,把這看做修養的重要方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