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村(廣東省中山市西區街道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稻香村位於廣東省中山市西區街道西北部,距西區辦事處約4.8千米。東南鄰沙溪鎮龍頭環村,西連東升鎮觀欄村及沙溪鎮龍頭環村魚塘,北與政德村隔六衝河相望。清嘉慶年間(1796一1820年),該村地域淤成沙地,後築圍成田。1912年為香山縣二區角鄉人的吊耕田,名為稻香圍。後因稻香圍地廣人稀,而順德、番禺等周邊地區地少人多,遂有周、黃、關、陳、吳等姓遷來。1940年又有縣內坦背人遷居於此。稻香圍名稱沿用至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稻香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廣東省中山市西區街道
歷史沿革,經濟,人口,歷史文化,村民姓氏,本地方言,傳統建築,本地特產,公共設施,

歷史沿革

該村清宣統二年(1910年)屬香山縣第二區。1925年屬中山縣第二區。1930年屬西鄉區。1931年屬第二區。1953年屬第十一區(駐港口鎮)沙蔭鄉。1955年屬港口區沙蔭鄉。1957年屬沙蔭鄉。1958年8月屬東方紅公社,12月屬沙溪大公社。1959年4月屬沙蔭公社。1961年8月屬港口區沙蔭小公社。1963年屬中山農場。1970年屬沙蔭公社隆平大隊。1981年屬沙蔭區隆平大隊。1984年屬中山市沙蔭區隆平鄉。1987年屬沙朗鎮隆平村。1999年8月屬西區隆平村。2005 年至今屬西區隆平社區,為隆平社區第五居民小組。

經濟

該村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稻穀、甘蔗等,同時養殖“四大家魚”。改革開放前後,附近建有紅磚廠,不少村民從事紅磚生產。現村內土地集約化發展,對外發包,有500畝魚塘和蝦塘,2015年農業總產值約800萬元。現村民主要收入為工資性收入、村集體分紅(每人年均約2000元)、農業種養收入等。

人口

2015年末,戶籍人口371人。其中:男性178人,女性193人;80歲以上3人,最年長者93歲(男);常年在附近城鎮生活和務工的約40人。非戶籍外來人口約700人。祖籍該村的澳門同胞1人。

歷史文化

村民姓氏

村民主要為周姓、黃姓、關姓。

本地方言

世居村民為漢族,廣府民系,通用粵方言沙田話。

傳統建築

該村傳統民居為茅寮,20世紀70年代多改建成磚屋。改革開放後,村民逐漸建起磚混結構樓房。磚木平房舊民居現存31座,其中門牌編號50一53號民居組建於 20世紀30年代,占地面積162平方米,人字形瓦頂,磚石結構,圓木橫樑,有閣樓,連排6間房。該民居仍有人居住。
村內有碉樓1座,建於民國時期,2006年重修。樓為磚瓦結構,共四層,磚坐水泥牆,四方瓦頂,內部樓板是圓木支撐的木板。碉樓通體設多個射擊口,頂屋兩對角有突出的圓形瞭望台,側面也有射擊孔。樓板多已被盜,剩餘樓板及樓梯多已腐朽,支撐樓板的圓木尚存。稻香圍過去由角鄉劉國藩獨立經營,修建樓用於防禦強盜盜搶糧食,也提防耕民造反。
村中有供奉社頭公(土地公)的稻香社,始建於1996年,當地村民逢初一、十五到此上香。農曆二月初二土地誕,村奉茶、酒、豬肉、水果等祭拜土地公,祈求家人出人平安。距離土地神位較遠的家庭,亦可在自家門口燒香祭拜。較為大型的祭拜活動由村中“生死會”組織進行(“生死會”詳情參見“四沖村”文稿)。

本地特產

稻香村有石硤龍眼、黃皮、“四大家魚”等特色農產品。村民小院多栽種龍眼樹。傳統食品穀米煎堆,圓碌碌、皮脆味甜,有“煎堆,金銀滿屋”的說法,寓意合家團圓、財源廣進(具體製作方法見“四沖村”文稿)。另有村民種植掃帚菜(又名地膚),秋後砍下全株綑紮用作掃帚。

公共設施

村附近有國道G105線、G94珠三角環線高速及省道沙古公路。鄉道隆平村路貫穿該村。該村於20世紀50年代通電話,60年代通電,90年代通自來水,2006年實現村道水泥硬底化,2007年通網路。稻香村內有水閘設施,用於灌溉排澇。稻香康體園為公共活動場所,西區辦事處每年在該處播放電影或舉辦鹹水歌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