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發生規律,防治方法,藥劑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活習性,
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8~12毫米,翅展20~24毫米,頭部背面灰褐色,腹面白色,複眼黑褐色;前翅灰黃至暗黃褐色;前緣色較深,外橫線鋸齒狀,內前緣開始,先向外彎曲又向內彎曲,伸至近中部,中橫線上端有一個新月形黑斑,在黑斑與內橫線間 有一小黑點;後翅也有曲折橫線3條,但不很清楚,腹部各節後緣有明顯的黃白色細帶。
幼蟲
頭部黑色,身體墨綠色或淺綠色,前胸盾黃褐色,有剛毛2排,每排均為6根,後排中間的2根較短。腹部各節背面均有毛片6個,分前後兩排,前排4個,後排2 個,各毛片上均有剛毛1根。
蛹
棕褐色,複眼黑色,稍突出。胸背略隆起,翅芽基部有黃褐扁圓形環狀隆起,中間凹陷部分黑色;腹末端有黑褐色臀刺6根,中間兩根較粗硬,旁邊四根軟且彎曲有鉤。
發生規律
防治方法
藥劑防治
稻切葉螟是一種草坪上的新害蟲,本地每年發生5-6代,以老熟幼蟲或蛹越冬.全年以7、8月份的第三、四代幼蟲為害最烈.在狠抓草坪苗圃地治蟲和點燈誘殺成蟲的前提下,主害代用90%晶體敵百蟲或80%敵敵畏乳油防治低齡幼蟲;用40%毒死蜱乳油加5%氯氰菊酯乳油或5%來福靈乳油防治高齡幼蟲,效果可達90%以上.
生物防治
保護和利用有益微生物,例如利用線蟲在室內試驗可達1 00%的效果;在室外也可超過80%。
物理防治
成蟲期,可懸掛黑光燈誘殺。
生活習性
顯紋縱卷葉螟廣西年生3代,四川南部4—5代。以3—4齡幼蟲在發生地的 小麥田、穀子田或綠肥田、休閒田的稻樁葉鞘外側和桿內、再生稻苗及溝邊、塘邊游草的卷苞里越冬,翌年4月底開始化蛹。5—6月第一代成蟲出現,7月2代成蟲羽化,8—9月進入3代成蟲發生期。成蟲日伏夜出,有強趨光性。喜把卵產在稻葉背面,每葉l一10多粒,第三代幼蟲為害重。其他習性同稻縱卷葉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