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間合作是指兩個或更多的種緊密合作。種間合作包括原始合作,互利共生和偏利共生,由於共生一些種經常集在一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種間合作
- 外文名:interspecific cooperation
種間合作的類型,1.原始合作,2.偏利共生,3.互利共生,種間合作的意義,
種間合作的類型
1.原始合作
原始合作(proto-cooperation)是指兩種生物共居在一起,對雙方都有一定程度的利益,但彼此分開後,各自又都能夠獨立生活。這是一種比較鬆懈的種間合作關係。海洋甲殼動物蟹類的背部常附生著多種腔腸動物,如寄居蟹(Pagurus)和海葵(Stomphia)。共居時,腔腸動物藉助蟹類提供棲所、攜帶殘餘食物;而蟹類則依靠腔腸動物獲得安全庇護,雙方互利,但又並非絕對需要相互依賴,分離後各自仍能獨自生活,這便是典型的原始合作關係。有些學者也把它稱為互生關係。
2.偏利共生
偏利共生(commensalism)是兩個不同物種的個體間發生一種對一方有利的關係,稱為偏利共生。如附生植物與被附生植物之間的關係就是一種典型的偏利共生。附生植物如地衣、苔蘚等藉助於被附生植物支撐自己,可獲取更多的光照和空間資源。幾種高度特化的鯽魚,頭頂的前背鰭轉化為由橫葉疊成的卵形吸盤,藉以牢固地吸附於鯊魚和其他大型魚類身上,藉以移動並獲取食物,但對宿主並不構成障礙。許多動物以其他動物的棲息地作為隱蔽處,某些鳥類棲息於其他鳥的棄巢中,小型動物分享大動物居所以及植物為動物提供隱蔽場所等都是偏利共生的表現。有的學者,也常將偏利共生與前述的原始合作統稱為共棲。
3.互利共生
互利共生(nuihmlism)是不同種的兩個個體間的一種互惠關係,可增加雙方的適合度。互利共生發生在以一種緊密的物理關係生活在一起的生物體之間。例如,地衣就是藻類和菌類的共生體,藻類進行光合作用提供養分給菌類,菌類提供水分和無機質給藻類,如果把地衣中的藻類和菌類分開,兩者都不能獨立生活。白蟻以木材為食,但它本身不能消化纖維素,必須依靠腸內鞭毛蟲分泌的纖維素消化酶,才能將纖維素分解,分解產物供雙方利用。菌根是真菌菌絲與許多種高等植物根的共生體,真菌幫助植物吸收營養(特別是磷),並從植物中獲得營養,若無菌根,許多高等植物就會生長不良甚至不能生存,多數蘚類、蕨類、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組織或多或少都與真菌菌絲體交織在一起,各種植被的優勢植物幾乎都有明顯的菌根,菌根聯合在貧瘠土壤中尤為重要,實踐中現已普遍在灌木和樹木上接種菌根以幫助其進行聯合。動物之間也有共生,清潔魚和清潔蝦與“顧客”魚之間的關係也是一種互利共生,清潔魚不與“顧客”魚生活在一起,但可從“顧客”魚身上移走寄生物和死亡的皮膚並以此為食。在巴哈馬群島一暗礁處移走清潔魚,會引起一些魚類迅速發作皮膚病和死亡。動物和植物也有共生關係,如開花植物與傳粉昆蟲。
中美洲偽蟻屬的一種螞蟻與圓棘金合歡之間也有共生關係,螞蟻可使其免受害蟲侵襲,並加強其競爭能力,同時,螞蟻從圓棘金合歡中得到食物和棲息地,並在其上產卵和孵化下一代。
生物間的互利共生,有的是兼性的,如多數有花植物與特定的某種昆蟲之間的關係,即某種生物能從另一種中獲得好處,但並未達到離開對方就不能生存的地步; 另一些是專性的,專性互利共生也可分單方專性和雙方專性。按共居狀況分為外共生和內共生。清潔魚或清潔蝦在魚類的體表,以吞食病灶組織和細菌等為生,兼為魚類治病,這屬於體外共生;鞭毛蟲寄居在白蟻或其他動物的消化道里,消化纖維素供給宿主,宿主則為其提供營養和棲所,這屬於體內共生。有些單細胞的藻類、細菌生活在原生動物的細胞內,並有物質交流,這屬於胞內共生。胞內共生在進化論上有重要的意義。共生是一種更加密切的、結合比較牢固的種間合作關係。也有學者把共生稱為互利或互惠(mutualism)。
種間合作的意義
種間合作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種間關係,對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