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群節制

種群節制

種群節制(population regulation) 即動物種群中個體數量的調節和控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種群節制
  • 外文名:population regulation
達爾文自然選擇理論的基本出發點是假設有機體生殖潛力所造成的後代數量遠越過棲息地的負荷能力,造成對生物物種的選擇壓力。這是從長期演化的意義上講的。
其實動物從上一代到下一代的數量變化,同樣存在種群內個體數目的控制問題。決定種群數目的首要變數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如果出生率超過死亡率,個體數目便增加,否則個體數目便減少。中心點便是那些影響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因素。從理論上講,這種過程會使個體數目保持恆定或略低於棲息地的負荷能力,但是,負荷能力有時會隨氣候條件的波動而發生變化,隨著種間競爭(如捕食和寄生動物等)的出現,個體數目很難保持穩定,而是圍繞某一平均值上下擺動。若偏離平均值幅度較大,該物種可能會地遇暫時或永久性的危障,因為連續個體數目下降表明這個物種面臨滅絕;如果個體數目膨脹,超過資源供給,那么飢餓即將來臨,會使死亡率上升,動物會被迫疏散到不太好的棲息地,與其他物種競爭。更加複雜的是,棲息在特定區域的各種生命形式在食物鏈等方面會發生互相依賴的情況。
從長期來看,自然界的不穩定種群只包括那些送入新地區和走向滅絕的物種。人類處在自然狀況下,數量變化與動物相似,即有比較穩定的人口總量。因為人口增長期一定階段,由於食物、水和其他必需品缺乏,死亡率會提高、出生率會下降。
動物種群數量變化,還和活動水平有一定關係。活動水平高的,通過疏散和遷徒,能一定程度緩和環境負荷的選擇壓力。作為內源性因素,動物的行為,如鳥類的領地行為.同食物供應的關係,也控制著種群的密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