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蓮芬字袖芙,原籍江蘇省安東(今漣水)縣。世居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市)河下鎮。1868年農曆6月出生於一個自由職業者家庭。父黼卿公以行醫為生,無子,膝下只有二女,袖芙為次。年17與家住山陽原籍清河(今淮陰)縣終日埋頭於古文字學的諸生(即秀才)汪子旭(名黎慶)先生結緡,生有子女6人。1937年,子旭先生病逝後,兩子又都不在身邊,不得已遷居北平(今北京,下同),依其幼女汪荃就養。1951年1月病逝,享年83歲。[br/] 袖芙女士出身名門,其先世程爽林(名塏)、程鳳衣(嗣立原名城)曾於所居河下曲江樓(園)聚大江南北名士耆宿會文其中,有“曲江十子”之稱,風衣即其中之一。祖父程捷字彥倫,明經(貢生),著有《勉不足齋詩稿》,以文顯,為程埈裔孫。祖母鄭夫人(名苓),揚州儒官之女,能詩,舊有“紅蠶館”在河下竹巷街南,久圮,遺址無可考。1918年袖芙女士作《紅蠶館記》並以“舊紅蠶館”顏其居室,以繼承家學,亦孝思也。[br/] 袖芙女士秉性堅毅,幼承庭訓,熟讀詩書,事親至孝。于歸後,侍翁姑如父母。有一次其姑患重病,藥石罔效,袖芙女士於夜半默禱上蒼,願以身代並“割股”和藥以奉。所謂“割股”就是把自己膀臂上的皮肉割下一塊,連同藥餌一起煎熬給病者服用,據云可奏奇效。這是封建倫理觀念認為的一種最難得的孝行,在我國古代能這樣做的人也不多見。因此受到當時人們普遍的讚揚。在今天看來,這當然屬於一種缺乏科學依據的“愚孝”,表現出濃厚的封建迷信思想,完全不足為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程袖芙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省安東(今漣水)縣
袖芙女士一生待人以恕,律已以嚴。她曾說過:“予幼年嘗聞吾父雲,為人處世當著重一個‘恕’字,自然無怨。”又云:“使人能以責人之心以責已,則無尤矣。”她不僅身體力行並經常以之教育子女,因此深得鄉里戚族稱道。袖芙女士不僅長於詩文,史學功底亦深,著有《舊紅蠶館詩存》一卷。且“操家政治婦功極勤”(見顧詩注),尤精於刺繡,其所制牡丹花條幅,辛亥變革前曾在南京萬國博覽會上獲獎。1911年子旭先生因病返鄉,生活日趨困難,又設家塾教授鄰里子弟,博取微薄的柬修金貼補家用兼以教育子女。因此袖芙女士在其《五十述懷》中有“勉將經史課兒曹,終日孳孳敢憚勞”之句,亦寫實也。《舊紅蠶館詩存》(手抄本)共收近、古體詩包括少數幾首詞作約200首,其中絕大部分是作者遷居北平後由其長子玉笙抄錄,只有《述懷長句》是親筆手稿。按寫作年代最早一篇當為《春郊即事》七絕一首,系其待字閨中年僅16歲時所作。
袖芙女士的一生,由於歷經清末民初從軍閥混戰到國民黨統治包括淪陷日偽時期直至全國解放、新中國建立這個時間跨度達半個多世紀的鼎革動亂的年代,在他的詩作中,都作了比較充分的抒發和反映,其中尤以針砭時弊、揭露現實醜惡的某些詩篇辭句,確也不是一般女詩人能夠比擬的。綜觀《舊紅蠶館詩存》全部詩作,至少具有如下兩個特點:
一是從格律方面看:袖芙女士不僅擅長一般近體詩的五、七言絕句和律詩,也常寫五、七言古體和四言、六言以至八言以上的詩句,如《病中寄外》七古詩中:“吁嗟乎人生壽元金石固”這一句長達十個字,如此氣勢磅礴,實在難得。
二是從思想內容方面看:除一般吟風弄月、表現離愁別恨的少數詩作外,更多的是由於生活環境的不斷變遷和親身閱歷漸深漸廣的關係,在相當一部分詩句的字裡行間,完全跳出個人生活的小圈子,充分流露出憤世嫉俗、憂國憂民的情感,以及對某些令人髮指的暴行大聲呵斥,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如《和徐署芸孝廉秋興》中有:“目擊神州空滿淚,珠還合浦倍關心。”原註:“歐戰未終,某國藉口親善,秘訂協定。近報紙宣稱,某國已將青島劃在其新地圖上。”
袖芙女士的一生,由於歷經清末民初從軍閥混戰到國民黨統治包括淪陷日偽時期直至全國解放、新中國建立這個時間跨度達半個多世紀的鼎革動亂的年代,在他的詩作中,都作了比較充分的抒發和反映,其中尤以針砭時弊、揭露現實醜惡的某些詩篇辭句,確也不是一般女詩人能夠比擬的。綜觀《舊紅蠶館詩存》全部詩作,至少具有如下兩個特點:
一是從格律方面看:袖芙女士不僅擅長一般近體詩的五、七言絕句和律詩,也常寫五、七言古體和四言、六言以至八言以上的詩句,如《病中寄外》七古詩中:“吁嗟乎人生壽元金石固”這一句長達十個字,如此氣勢磅礴,實在難得。
二是從思想內容方面看:除一般吟風弄月、表現離愁別恨的少數詩作外,更多的是由於生活環境的不斷變遷和親身閱歷漸深漸廣的關係,在相當一部分詩句的字裡行間,完全跳出個人生活的小圈子,充分流露出憤世嫉俗、憂國憂民的情感,以及對某些令人髮指的暴行大聲呵斥,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如《和徐署芸孝廉秋興》中有:“目擊神州空滿淚,珠還合浦倍關心。”原註:“歐戰未終,某國藉口親善,秘訂協定。近報紙宣稱,某國已將青島劃在其新地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