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茂蘭(字畹九)是天體物理學家。父程三連務農間作木工。母宋氏操持家務。1924年畢業於河北省保定第六中學。1925年秋畢業於北京北安河留法預備班,旋即赴法勤工儉學。1932年獲雷蒙大學學士學位。1934年獲里昂大學數理碩士學位。1939 年獲法國國家博士學位。1942年任里昂和上普羅旺斯天文台副研究員(Chargeur de Recherche)。1945年任研究員(Maitre de Recherche)。1949年10月成為法國國家研究中心的研究導師(Grade Premier de Maitre de Recherche)。1956年獲法國教育部騎士勳章。1957年7月繞道瑞士回國。1958年2月被任命為北京天文台籌備處主任,後改任北京天文台第一任台長。1962年任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天文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62年8月至1978年任中國天文學會第二和第三屆理事會副理事長。第二和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程茂蘭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強加上“反動學術權威”和“裡通外國”兩頂帽子,受到了不公正的折磨。但他並未灰心失望,不僅默默地適應著身邊發生的一切,還盡力幫助同樣受到衝擊的年輕人渡過難關。在“文化大革命”後期,重新擔起了領導北京天文台的重任,參加制定各種規劃和接待法國與美國的天文學訪問團。這些活動恢復了中斷多年的中外合作交流,並對恢復我國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中的合法席位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1978年10月,程茂蘭因舊病復發而住院治療。在病中他最關心的是2.16m望遠鏡的研製工作。遺憾的是他在當年的12月31日與世長辭,沒有能夠看到望遠鏡的落成。程茂蘭畢生從事實測天體物理研究,主要從事天體的光譜分析研究,發表論文百餘篇,其中重要學術論文68篇。對Be星γCas和共生星T CrB,Z And,AX per,AG peg,BF Cyg,CI Cyg,R Aqr和RY Sct等進行了長期的監測研究。發現和證認了不少的新譜線及它們的變化規律,並據之提出過許多成功而合理的解釋。較早地進行了恆星的照相紅外分光光度研究,並首次給出了各光譜型恆星的帕邢躍變值以及帕邢躍變與巴爾末躍變的相關關係。對獵父座氣體星雲進行過光譜研究,在370到670納米間首次找到62條發射線。還對夜天光譜進行過成功的研究,發展了用照相分光光度法確定大氣中臭氧層厚度的方法。回國後主持了北京天文台光學觀測基地的選址和興隆觀測站的建設,促成了2.16m望遠鏡的研製工作。
主要論著
1 Tcheng Mao-Lin.Le Spectre de gamma Gassiopeiae, publ. Del' Observatoire de Lyon,1941(2):1~74
2 Tcheng Mao-Lin.Etude Spectrophotometrique des minima d' Algol,Annales d' Astrophysique, 1941(4):97~117
6 Tcheng Mao-Lin. Mesures de la Quantite d' Ozone Contenue dansl' Atmosphere par Spectrophotometre photographique du Ciel Bleu auzenith, Annales de Geophysique, 1951(7):45~58
7 M.Bloch et Tcheng Mao-Lin. Observations Recentes de Quelques Etoiles Symbiotiques. Memoires Soc. R. Sc. liege, quatrieme serie,1957, 20(1):458~473
8 Tcheng Mao-Lin et M. Bloch. Etude Spectrophotometrique de AX persei. Annales d' Astrophysique, 1957, 20(2):86~101
9 Tcheng Mao-Lin et Jean Dufay. Les raies interdites du fer doublementet simplement ionize dans le spectr e de la nebuleuse d' Orion. Comptesrendus des Seances de 1' Academie des Sciences, 1945(220):583~585
10 M. Bloch et Tcheng Mao-Lin. Mesures de Spectrophotometries Stellairedans le Rouge et le proche Infrarouge. Publ. de 1' Observatoire de Lyon,1953,3(24):75~80
程茂蘭最有代表性的論文是他在1941年發表在法國巴黎出版的“Revue D’Optique Theorique et Instrumentale(光學理論和儀器述評)”第152期上的他向里昂大學自然科學學院(La Faculte des Sciences de L’Universite de Lyon)提交的博士論文。為的是獲得法國國家數學科學博士學位(POUR OBTENIR LE GRADE DE DOCTEUR ES SCIENCESMATHEMATIQUES)。該論文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關於γCas星的光譜研究,第二部分是關於大陵五(βPer)星的分光光度測量和“契訶夫·諾爾德曼效應”的研究。該論文是1939年通過答辯的。其中的照相光譜觀測資料是在1936~1939年之間取得的。使用的光譜儀器十分簡單,但在當時已很不容易了。仙后座γ是北天的一個2等B型發射線恆星。1866年,塞齊(Secchi)就觀測到了它的發射線。1916年有人開始對它進行了系統的觀測,迄今它仍然是很多研究者感興趣的對象。通常它是一顆3等星,可是在最亮時可以達到1.5等。程茂蘭自1937年10月15日至1939年8月16日,對γCas星共使用了四台光譜儀,工作波段界於375~587.8nm間,最高色散在Hβ處為7.82nm/mm。在上述波段內共測量了348條發射線的波長,新發現3條氦線、13條FeⅡ線、4條TiⅢ線、6條SⅡ線、4條Cr Ⅱ線、1條CⅡ線和1條NⅡ線。同時發現可能存在SrⅡ、Ba Ⅱ、YⅡ、AⅡ、[FeⅡ]和[FeⅢ]的發射線。此外他還對該星自1932年以來的光譜變化進行了研究,指出該星的電離勢能在1937~1938年間達到30.5電子伏特的最高值。他還對一些光譜片進行了分光光度測量,這種測量在當時是不多見的。在測量中還進行了大氣的分光吸收改正。最後還與Huffer,C.M.的光變曲線進行了比較,得出當恆星的總光度變亮時,色溫度降低,因此發射線強度變弱。而恆星的總光度變暗時,色溫度增加,因此發射線強度增加。在1938年2月至3月間,光度到達一個極小值,發射線強度到達一個極大值。這一發現既支持了O.斯特魯維(O.Struve)提出、經麥克勞林(D.B. Mc Laughlin)和鮑德溫(R.B.Baldwin)等改進了的脈動模型,又表明該模型尚存在必須進一步完善的地方。因此,有助於對這類變星物理特性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