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正誼

程正誼(1534年-1612年),字叔明,號居左,又稱布政公。永康方岩文樓村人,1571年進士。初授武昌司理,後升刑部主事。再升雲南副憲,補蜀臬、參廣西,又任四川左轄,後升順天府尹等職。他一生霽月光風,光明磊落,頗有傳奇色彩。

基本介紹

  • 本名:程正誼
  • 別稱:字叔明,號居左
  • 所處時代:(1534年-1612年)
  • 職業:雲南副憲
人物描述,家庭資料,相關事跡,

人物描述

他能文、能武、能官、能民。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豐功偉績,光耀千古,實歷史之能臣也;
他敢想、敢說、敢做、敢為。視公侯如糞土,置百姓於心頭,救萬民於水火,布恩澤於社稷,實為千古之賢臣也;
他不貪、不占、不拿、不取。廉潔奉公,兩袖清風,心如明月,高山仰止,苦心經營,為一方百姓,積銀數萬,而己不取一文,實為千古之廉臣也。

家庭資料

在永康,程家算得上名門望族,且不說官銜,單是人丁的繁衍,就相當可觀,所以從明萬曆年到現在,程家出過好幾個狀元,已經第二十五代了,初略估計現在永康程家有一萬多人。程正誼的父親程梓,字養之,文樓村人。少聞何基王柏金履祥、許謙之學,欣然慕之。弱冠,徒步往姚江師事王守仁,與王畿互相印正。歸里即在壽山石洞倡明正學,與應典過從講學,人稱方峰先生。著作有《白翁吟稿》。程家第府上那一“大京兆第 ”的橫匾,正明白無誤地宣告了程家的特殊地位。大京兆第是程正誼的第府。建於明萬曆廿八年,單檐硬山頂,平面縱長方形,通面闊24.8米,通進深70米,中軸線上建有前後五廳,一廳正門為五樓牌坊式,正脊吻獸,翼角起翹,瓦當滴水,正樓外檐下各設四組木質斗拱,內外磚石額枋均有高淺浮雕,正面額枋刻有"大京兆第"四個大字。至今保存完好。

相關事跡

小試牛刀武昌城
明萬曆三年(1575年)授武昌司理。他上任時,武昌城極不安定,盜匪縱橫,殺人越貨時有發生,城內建築散亂,沒有城牆可作防守。聽說原來武昌的官吏,也想興工築城,但一次次都受制於鄉紳權要,因此,一直沒有把城築起來。程正誼到任後,為了創造安定的社會環境,他親自勘查,把修建武昌城牆作為第一要務來辦。真可謂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程正誼面對某些豪紳的反對,他毅然擔任了築城總指揮,他不怕艱難,不怕威脅,不怕辛苦,又善於籌劃,只用兩年時間,便在武昌建成五城,武昌城有了屏障,盜賊不敢再猖獗,社會也開始安定。
誠心收服土知府
明萬曆十一年(公元1583年),程正誼擢升雲南副憲。
當時雲南者樂、威遠、車裡、八百等處,都是土府土司少數民族聚居地,他們時服時叛,叛服無常。尤其是元江,幅員千里,象馬數十萬,兵力西南最強。宏治正德年間,那裡的土知府名叫那鑒,經常作亂,邊境十分不安。當時的雲南布政徐波石,好談理學,不識世務。驟然帶領部下進入元江,而道聽途說徐布政已潛師剿元江,那鑒派出他的象馬兵,逆戰於境上,將徐波石人眾踐踏成灰,骨骸無蹤。
程正誼到任後,那鑒已老死,土知府由其兒子那恕繼任,那恕也心懷疑慮,因此也時叛時服。程正誼權衡輕重之後,決定以誠待之。對那恕曉以天朝的仁政,勸那恕要忠於朝廷,要為朝廷出力,這樣未及半年,那恕便對程正誼心悅誠服。
有一天,那恕領著三十多位元江人,求見程正誼,那三十多人小帽青袍,衣裝一式,跪了一地,程正誼說:“元江之人,亦吾百姓子,快快請起。”他又問:“哪個是那恕?”那恕連忙抬頭說:“我便是!”程正誼在堂上以嚴詞責那恕,久不效忠,又以溫詞與那恕,懷德知恩,幸能改正錯誤。當時那恕面赤如血,汗流如雨,叩頭不敢仰視。
次日,那恕臨行,程正誼取庫銀四十兩,牛八頭,酒八十壇……賞那恕部下。此時,那恕等人歡聲雷動,謝恩而出。從此,那恕部下不再作亂,秋毫無犯。
單騎赴會撫饑民
明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程正誼升任廣西布政司左參政,那時靖江王剛死,少數民族群聚為亂,勢不可制。程正誼到任後,馬上採取措施,一是把守街巷,步步作柵,嚴防死守,一面又廣發告示,向叛亂者曉諭朝廷威德,抓住叛亂者不打不殺,曉諭道理一律釋放,這樣恩威並用,瓦解了叛眾,使作亂者感動,不再鬧事了,這樣廣西便安定下來。
明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程正誼升任河南按察司按察史。當時兩河泛濫,饑民黃江、曹祈南等聚眾搶劫。當時中丞主
張剿滅,而程正誼對中丞說:“饑民烏合之眾,不得已也,殺之傷和,不如賑之以撫。”
怎么撫呢?當地的地方官懼怕叛亂者,沒人敢和他們接觸,而程正誼卻不帶一名隨從,單騎前往叛亂者的營地,他苦口婆心、不厭其煩地向饑民宣諭朝廷德意,饑民被他真情言詞所感動,紛紛泣而復業。
上疏陳情為生民
明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程正誼升任四川左布政使(地方最高行政長官)。那時京都要重修三座宮殿,派大批官員到四川採購木材,四川的楠木、杉木盡歸官采。為采這些木材,四川每年耗費庫銀360多萬兩,造成庫銀空虛,地方蕭條,百姓斷米無炊,民死過半,慘不忍睹。程正誼暗思,如果京城再派內臣采木,在重斂橫征、峻法嚴刑之下,社會將亂。
為安定民心,穩定社會局面,程正誼一面盡力完成采木任務,採用折算銷算法,使官無靡費,商無浮累。該讓利於民則讓利於民,合理法度,並昭告天下,以慰民情;一面又上書朝廷,陳述生民之苦、時勢之艱,他形容蜀地譬如人之一身,病至九分,不可再添病了,懇請朝廷,念地方困窮,不要再派官員來採購木材。他曾寫了首《懷蜀采木》:
宮材十九泛四川,
不信皇穹雨露偏。
何日未央堪罷役,
巴江應已斷人煙。
程正誼在四川當布政使時,鑿山築路千餘里,為老百姓辦了許多好事。
獻圖獻策平叛亂
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六月,四川播州揚應龍作亂、前任官員就撫了局而養虎遺患,使楊應龍更加驕狂,另一位總督李公來,欲步前轍,他說:剿而勝,不如撫而安。而程正誼以為不可。李公曰:“蜀處偏地,欲集則無兵,已集則無餉,況賊奸詐而洞穴複雜又危險,謀不成而取敗,我不要緊,你就難辦了。”
程正誼對李公的話,一一作了答辯,並且獻出土司圖說,這圖說名曰:《西蜀土夷考》。這是程正誼花了多年心血,遍訪諸路險隘,繪製而成,道路、關口、村寨、江河、山峽、要塞、洞穴都標註得清清楚楚,真可謂一看了如指掌。程正誼指著圖,示以進攻和防禦的用兵之法,他調度精詳,議論果斷,李公聽了後,躍然喜曰:“不謂今日得遇臥龍,何相見晚也!”於是,事無巨細,都向正誼請教。過了兩個月,軍士糧餉都準備好了,方議進剿楊應龍。而程正誼升遷大京兆尹(相當於首都的市長)行文已到。李公依依送走程正誼後,靠程正誼的圖說和計策進兵攻打楊應龍,不久取勝。
兩袖清風歸故里
程正誼治蜀期間,由於他寬嚴相濟,體恤民情,舉措得當。因此,原來虧空的庫銀有了積累,竟達數萬餘。按慣例官吏調去時,此銀可帶走部分。但程正誼一分錢也沒有拿。程正誼離蜀前,也有人勸他取走這部分銀錢,程正誼說:“古人有言,子孫多財,賢與愚皆有損,吾將貽此以備兵荒。”
1600年,程正誼兩袖清風,從長江坐船離蜀赴京,一路閱盡三峽風光,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他一路輕鬆,但當舟行淮上時,卻傳來了不好的訊息,聞蜀中貢扇事已連累王公道增,劉公三才都被降職查辦。原來這蜀中送到皇宮的扇子,每年都規定有上交數量。程正誼任布政時,認為這進貢宮中之扇,都是賞玩之物,增加百姓負擔,他認為此風不可長,更怕形成一種常例,有增無減。因此他向有關部門下命令,貢扇不必做得太精緻,免得一年比一年增加貢扇的數量。而現在主管的官卻遭查辦。程正誼已調離蜀地,此事本可一推了之。但他得知此事後,便在淮地上書朝廷,說明此事真相,把一切責任都攬到自己頭上,願意接受處分。
為此他的大京兆尹的官也當不成了,他毅然回歸故里,時與故友相聚五峰,重整其父方峰公所辦的五峰書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