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度純

程度純

女,祖籍南蓢安定村,出生於石岐。 中國“空軍之父”楊仙逸妻子。從祖父開始遷居石岐,父親是跌打醫生。其童年時唯讀過3年私塾,日後成就主要靠自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程度純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香山縣
  • 出生日期:1890年
  • 逝世日期:1973年
  • 說明:楊仙逸夫人
人物簡介,生平,

人物簡介

熱心教育的楊仙逸夫人程度純
程度純(1890-1973年),祖籍香山縣(今中山市)南朗,從祖父開始搬到石岐居住。父親是跌打醫生。她童年時代唯讀過3年私塾,日後的成就主要靠自學。

生平

程度純是在1910年和楊仙逸結婚的,婚後先是隨夫到檀香山生活,楊仙逸任革命軍航空局長後,她又隨夫住在廣州。1923年9月20日,楊仙逸在博羅縣梅湖前線檢查魚雷試驗時不幸犧牲後,她毅然攜帶子女從廣州回到家鄉石岐,為了紀念丈夫,開始了為籌辦仙逸學校而四方奔走。
程度純
遠在大洋彼岸的家公楊著昆牽掛媳婦和孫子孫女,多次催促程度純回檀香山。但程度純在給家翁的回信中表示,她立志開辦學校,濯育英才,以繼承丈夫遺志,因此決定留在家鄉。楊著昆接信後深受感動,也決心支持她辦校。宋慶齡得知此事後,經過努力奔走,由唐紹儀、張惠長、陳慶雲和國民黨元老孫科、吳鐵城、胡漢民、蔣介石、宋子民、何香凝、陳友仁、李濟深,以及商界的馬應彪、蔡昌等100多人聯名發起,要求政府在烈士的家鄉建立楊仙逸中學。此舉終於得到國民黨中央政府和廣東省政府的支持,辦起了仙逸中學。
中山淪陷期間,仙逸中學遭受嚴重破壞。日寇投降後,程度純又千方百計籌集資金,復辦仙逸中學。其後移民並逝世於美國。
《香山報》
中山市仙逸中學與楊仙逸國小董事長楊添靄,為了紀念母親程度純致力於祖國教育事業,捐資140萬元建成程度純紀念館,於1985年11月正式開幕。凡是入館參觀的人在瞻仰程度純塑像時,皆是肅然起敬。上個世紀20年代,中山出了一個教育家女傑,今天中山耄耋老人對她仍然懷念。她,就是程度純女士。
程度純(1890-1973年)生於中山南朗,父親程友彝是跌打中醫師(孫中山業師程君海族兄弟),度純是長女。1910年同邑北台人楊仙逸奉父親楊著昆之命,從美國檀香山回來與她結婚後,共赴檀埠。家翁是僑商,與孫中山為友,也有鄰村情誼,大力支持革命捐資並辦理孫氏交通。末幾,在孫中山教育下,楊仙逸回國投身革命軍,度純亦同時到廣州,住在孫中山、宋慶齡居所附近,相互間經常作客共膳,度純善烹調,能精製紅棗餅、魚角;慶齡勤功毛筆;廖仲愷妻子何香凝喜歡畫國畫。大家很融洽。
1923年9月20日,楊仙逸在博羅梅湖前線討伐陳炯明叛軍,壯烈犧牲。辦完喪事,程度純按照孫中山吩咐,帶著兒子楊添靄和女兒慧思、慧翔遷回中山。她既有烈屬撫恤金,又有家翁經濟支持,大可深居。然而,她卻是決心辦學,培育學子。她深知:一個寡婦沒有辦校經驗,但有育才之志,就先向教育界前輩請教。她本人在“五四”時期接觸新文化,認為青少年向德育、智育、體育全面發展為宜。她摒棄了自己受過的四書五經舊教育,尋覓有新文化意識的師資。在兄弟妹妹程弗庵、程偉夏、瑞英、偉儀、偉材等人支持下,努力兩年,仙逸國小於1925年9月正式開課,校址原是租賃石岐龍母廟街楊環川祠。次年,得到夫家族人支持,將石岐民生路楊氏宗祠租給她;不久,她又再租了徐家祠(東山里南側)做分校。歷10年,她要發展中學,私校用地要租要買,自己無錢,怎么辦?向縣、省政府申請救助無果,她便親自到南京,同蔣介石爭吵一番才得到蔣親筆批文,加蓋中央大印,撥地給她。她回到廣東向報界展示“尚方寶劍”,並聲明無能力使用整個石岐西林山,只用山坡一地足矣!當時,一個婦女,跨越縣、跨越省而到國民黨中央取得無償私校用地,在社會上傳為佳話。1936年仙逸中學在西林山正式開課。
程度純學校生源日多,原因一是慕名而來;二是貧困學生免費,成績優良者還奉獻送書本文具;三是90%學生能考上高校。在抗日活動中,很多仙逸學生參加義演、義賣。民眾教育館的講國語、勞作、美術等比賽,仙逸學生得獎很多。縣辦和省辦體育運動會,田徑方面,基本上由仙逸學校參賽者囊括了金、銀、銅牌。譽稱“體育之花”的鄭紀航奪金牌最多,程度純再獎一架純金小型飛機給鄭,其用意是深情懷念先夫“航空之父”美譽。
生源多了,程度純經濟困難,積蓄用光了,夫家大宅不能賣(一是北台楊著昆大街的祖宅;二是現今市博物館對面的楊添靄大樓舊址,前是楊宅,今重建後收租給學校作基金)。宋慶齡知道後奔走於要人之間出面遊說,由個人、國民政府、省政府匯來數萬元接濟,家翁也匯來2萬元,孫科也支持她辦下去。
中山淪陷時,她不肯為汪偽辦校。光復後,學校設施被破壞,百廢待興。程度純咬緊牙根,頑強地銜接學期開課。用自身名望舉債,周轉應付。她接納、掩護中共黨員老師多名,敢冒殺頭之險,支持孫中山侄媳婦蘇仲英辦好孤兒教養院,又參加婦運和社會福利工作。
艱辛辦學到了年事已高,幸好是新中國建國之初,20世紀50年代初,她深感疲勞倦困,將學校交給人民政府教育部門,終於離開教壇。1973年病逝於美國,享年83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