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介克(1930年5月—),分析化學家,武漢大學化學系教授、博導,中國化學會分析化學委員會副主任,安徽省安慶市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程介克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30年5月
- 職業:分析化學家
- 性別:男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主要貢獻,科研成果,科研課題,主要著作,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1930年5月23日 出生於法國土魯斯。
1950年-1955年 武漢大學化學系分析化學專業畢業。
1955年-1983年 武漢大學化學系助教(至1961年)、講師(至1973年)副教授。
1990年至今 武漢大學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1958年-1991年 武漢大學分析化學教研室、研究室主任。
1985年-1997年 武漢大學套用化學研究所副所長。
1988年-1996年 國家教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化學學科組組員。
1990年-1998年 中國稀土學會理事、稀土分析專業委員會主任。
1994年至今 中國化學會第二十四屆、二十五屆理事會理事、分析化學學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90年-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副主編。
1999年- 《分析科學學報》主編。
主要經歷:
程介克1930年5月23日出生於法國土魯斯(Toulouse)。一歲多隨父母回國。1955年武漢大學化學系畢業,留校工作至今。現任武漢大學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教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化學學科專家組成員,兼任中國化學會理事及分析化學委員會副主任、高等學校化學學報副主編等。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出版專著3部。其父早年留學法國勤工儉學攻讀化工。程介克受父親影響,在中學時就偏愛化學。他的愛人和女兒都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是“化學世家”。
1955年程介克畢業留校任教後,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他就出任化學系分析化學教研室主任。當時化學系教師認真教學,但開展科學研究甚少。他力主教師必須同時開展科研,提高學術水平,以利提高教學質量。湖北省一直食用海鹽,解放後在湖北應城石膏礦中發現鹽礦層,能否食用需作全分析。他組織教研室教師承擔了此次有關國民經濟的分析任務,組織師生進行系統分析,包括鹽礦中常見元素和稀有元素,如鋰、銣、銫等。結果表明應城鹽礦的鹽可以食用,從而結束了湖北省長期食用海鹽的歷史。在開展礦鹽分析中,他還將分析方法擴大套用到海、湖、井鹽中的稀有元素分析。1960年在武漢大學召開了“全國海湖井礦鹽中稀有元素分析學術報告會”,受到輕工業部領導和與會專家的好評。由於分析化學教研室在教學和研究中取得顯著成績,1960年該教研室被評為全國教育戰線先進單位之一。
研究方向
長期從事分析科學研究工作,對中國稀土元素分析化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發展了金屬配合物高效液相色譜新體系;在中國率先開展毛細管電泳線上檢測系統研究。
主要貢獻
科研成果
推動中國稀土元素分析化學發展
中國擁有世界最豐富的稀土資源。稀土元素由於特殊的4f 電子結構,具有特殊的電學、光學、磁學性質。但17種稀土元素的化學性質十分相似,相互分離,是個難題。長期以來,國家不得不用低價出口混合稀土粗產品,再用高價進口高純單一稀土化合物。程介克本著自強自立的精神,主動承擔“白雲鄂博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國家重大研究項目中高純稀土材料分析的難題。高科技所需光電及發光材料要求四到六個9高純單一稀土產品,而當時中國僅能分析二到三個9純度的稀土。程介克利用α-羥基異丁酸離子交換富集分離高純氧化釔中痕量稀土雜質的途徑,提出五到六個9高純稀土分析方法並組織教師到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北京化工廠和上海躍龍化工廠推廣套用,及時解決了高純稀土材料研製中存在的分析問題。
程介克思想活躍,善於發現新苗頭。包頭礦和稀土鋼鐵中含大量基體鐵,嚴重干擾稀土的光度測定,須採用冗長費時的分離操作,分析效率低。一位研究生在離子交換分離稀土時,採用ZnEDTA作淋洗劑,並發現在此介質中光度測定稀土,抗干擾能力很強。程介克十分重視這一偶然發現,經過深入研究,提出了配位緩衝掩蔽機理,不用分離干擾元素,直接測定複雜樣品中稀土,使分析效率提高十餘倍。
開展金屬配合物高效液相色譜研究
程介克在科學研究中善於揚長避短,做出有特色的成果。在金屬配合物高效液相色譜及痕量元素測定及形態分析中,國內外一般沿用經典的萃取劑或顯色劑,工作缺乏系統。他利用合成有機分析試劑方面的優勢,系統探索各種類型試劑的取代基及位置異構體對分離的影響,總結有關規律及影響機理,在這一研究領域取得新成果,提出分離和測定痕量鈮和鉭、稀土元素和重金屬環境污染元素及形態分析的新試劑、新體系和新方法。
鉑族元素的分離及測定一直是個難題。程介克從多元配位絡合物著手,探索輔助絡合劑的影響,提出8種痕量鉑族元素快速分離及測定的新體系。
程介克在大量痕量元素及形態分析研究工作基礎上,撰寫出版了《痕量分析》(化工出版社,1993年),並兩次獲得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1993年/1998年)。
開展毛細管電泳研究
毛細管電泳是20世紀80年代初發展起來的一類分離技術,具有分離效率高、快速、樣品量少及試劑消耗少等特色,適應生物大分子DNA、蛋白質及多肽分析的需要。程介克在1990年就著手毛細管電泳研究的準備工作。1991年撰寫了“高效毛細管電泳研究現狀”綜述,他認為毛細管電泳的研究和套用依賴於線上檢測系統的功能和水平的提高。商品毛細管電泳儀通常僅附有光度檢測器,他獨豎一幟地對多種光學和電學毛細管電泳檢測系統開展研究。在光學檢測方面,他將第三代光學檢測器電荷耦合器件(CCD)套用於分析化學中。經過反覆摸索,終於建立毛細管電泳/雷射誘導螢光CCD檢測系統,套用於核酸分析、結核病及性病基因診斷、鱔魚性別及鯉魚種族基因鑑定等研究。還開拓了CCD多波長圖像檢測複雜體系中多組分工作,並套用於鼠神經節中多種胺基酸神經遞質分析。
在毛細管電泳/化學發光檢測系統研究中,程介克根據化學發光壽命很短的特點,研究實時檢測最強信號,並革新沿用的柱後衍生模式,降低背景信號,顯著提高了信噪比,較已報導最靈敏結果提高兩個數量級,鈷的濃度檢測限達到5×0-13mol/L,質量檢測限20zmol(z=10-21),且使分離與檢測更易匹配,擴大了方法的套用領域。
在毛細管電泳/電化學檢測中,為了消除高電場對電化學檢測的干擾,傳統採用折斷毛細管,再用套管連線的方法。程介克獨闢蹊徑,用蝕刻法巧妙消除干擾,不需折斷毛細管,不外加大管,避免死體積增加和溶液泄漏等嚴重缺陷。論文發表後,被迅速引用,並被推廣套用於電致化學發光檢測及毛細管電泳/質譜聯用接口。他設計建立的單細胞進樣/毛細管電泳/微電極安培檢測系統檢測了鼠單個活交感神經細胞(直徑15~25μm,體積2~5pL)中amol (a=10-18)量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神經遞質。
1999年程介克的研究已深入到單個細胞釋放神經遞質的時空監測。他已成功建立晶片毛細管電泳/雷射誘導螢光CCD檢測系統及納米微電極快速掃描循環伏安檢測系統,開展單個細胞甚至單個囊泡(直徑數百nm,一個細胞內約有數千個囊泡)釋放神經遞質的時間分辨及空間分辨監測。
科研課題
程介克教授課題組研製的新型低噪音碳纖維納米電極( 直徑約100納米 ),實時監測PC12細胞中單個囊泡釋放多巴胺。該成果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J. Am. Chem. Soc., 2005, 127(25), 8914-8915)。
細胞胞吐(細胞分泌)是一個重要的生理過程,細胞分泌的機制長期以來都是爭論的焦點,隨著微電極的套用,在單細胞水平上對細胞分泌活動已經進行了大量研究。然而,微米電極只能檢測單個細胞(微米級)的量子釋放,不能檢測單個囊泡(納米級)的釋放,不能深入理解神經信號傳導的機制。眾多科學家在研究領域強調套用納米電極解決這一難題的展望,但至今仍未見科研成果報導。
程教授課題組的實驗表明,納米電極能夠高時空分辨監測到單囊泡釋放;通過把電極放在細胞表面不同位置檢測,發現細胞分泌的空間差異;同時還發現,多個囊泡在同一位點連續釋放的現象,這是首次監測到多個囊泡在細胞膜上同一位點連續釋放神經遞質分子-多巴胺。並首次發現多個囊泡在同一位點連續釋放在細胞胞吐生理學中起主要作用。這一發現為探索腦化學中神經分子傳導開拓了新思想、新途徑和新方法。
主要著作
1、程介克,劉錦春,羅慶堯,曾雲鶚。中國無機分析化學的發展——建國30周年專論。化學通報,1979(4):229~306;
2、Cheng Jieke, Cai Ruxiu. Spectrophotometric determination of rare earth in ligand buffer masking systems. In:MaCarthy G J. Eds. The rare earths in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3. New York:Plenum Pr.,1983,507~510;
3、Cheng Jieke,Liu Jinchun, Jiang Zucheng. Determination of trace amount of rare earth impurities in high-purity yttrium oxide by using ion exchange separation and spectroscopic method. Inorg Chim Acta, 1984,94(1~3):154~157;
4、Zhang Xinxiang, Wang Mingsheng, Cheng Jieke. Determination of RE,Th and Cr with TB-arsenazo complexes by reversed-phase ion-pair liquid chromatoqraphy,Anal Chem.,1988,60(17):1670~1673;
5、Wang Hong,Zhang Huashan,Cheng Jieke. Determination of V,Nb,and Ta as their 2-(5-bromo-2-pyridylazo)-5-diethylaminophenol chelates by RPHPLC.Talanta,1994,41(5):685~689;
6、Huang Bo,Li Jianjun,Cheng Jieke. On-line Chemiluminescence detection for capillary ion analysis. Anal Chem,1996,68(14):2366~2369;
7、Hu Shen, Wang Zongli, Cheng Jieke. Amperometric detection in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with an etched joint. Anal Chem, 1997,19(2):264~267;
8、Zhang Le,Hu Shen, Cheng Jieke. Determination of the amino acids neurotransmitters in dorsal root ganglion of rat by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with laser-induced fluorescence charge-coupled device.J.Chromatogr B,1998,707 (1~2):59~67;
9、Zhang Ying, Cheng Jieke. On column cheminescence detection of rare earth ions with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J Chromatogr. A, 1998,813(2):361~368;
10、Liu Bifeng,Liu Liangbin, Cheng Jieke. Analysis of inorganic cations as their complexes by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J Chromatogr A, 1999, 834:277~308。
獲獎記錄
榮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1988)、三等獎(1992);
中國分析測試學會研究及開發一等獎(1994);
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授予“20世紀成就獎”(1995)、“國際傑出帶頭人”,並聘為顧問評審;
美國傳記協會授予“國際五百名傑出帶頭人”(1996)、“十年來最欽佩的人”(1995)、“世界五千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