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林廣記

稅林廣記

《稅林廣記》是一本從文化的角度解讀賦稅的小品文集。作者以賦稅和傳統文化的交集為著眼點,選取了部分歷史人物、事件和經典文學作品進行了深入的解讀,以歷史人物或事件為主幹,以賦稅的運行為脈絡,以文學作品等為枝葉,為讀者營造出一片小小賦稅文化的叢林。

基本介紹

  • 書名:稅林廣記
  • 作者:石慶華
  • 頁數:372頁
  • 定價:28.00元
  • 出版社中國稅務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年5月
基本信息,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書評,

基本信息

《稅林廣記》是一本從文化的角度解讀賦稅的小品文集。作者以賦稅和傳統文化的交集為著眼點,選取了部分歷史人物、事件和經典文學作品進行了深入的解讀,以歷史人物或事件為主幹,以賦稅的運行為脈絡,以文學作品等為枝葉,為讀者營造出一片小小賦稅文化的叢林。
透過這片叢林可以看出,賦稅既是古代百姓苦難的淵藪,又是歷史發展的重要推手,承載著豐富的思想內涵。賦稅與很多歷史名人密不可分,他們有的曾經直接擔任過稅收官采腿員,有的則是主管賦稅的地方官,有的還吃盡賦稅的苦頭。賦稅不僅僅是國庫里的真金白銀和史料里枯燥的條文數據,還大量地以詩詞、小說、對聯、家訓等形式感性地存在著。
本書視野廣闊,資料翔實,敘述生動,圖文並茂,為讀者理解賦稅文化打開了一扇窗戶。

作者簡介

石慶華,1970年2月出生,安徽宿松人,畢業於中央財政金融學院(中央財經大學)稅務系,現供職於江蘇省南京市國家稅務局。

圖書目錄

願守黍稷稅
有德司契
豈更月攘雞
秋熟靡王稅
我稅如貊
願守黍稷稅
莽墟無賦稅
詔令不信
眾狙之悟
國少一點民多一點
取稅如割蜜
賦民如植柳
大明無寸土
皇帝也要納稅
無代表不納稅

苛政猛於虎
賦斂毒於蛇
黃多潤驗紙放白紙催
拔釘捋須稅
兩張稅帖看成敗
稅人場記
嫁母避徭役
稅迫梁山
天下第一稅關
盧溝橋稅關
惡稅厘金
霸習才簽民國萬稅

踏地出賦租
醉鄉無戶稅
徵稅及漁竿
莫將徵稅及桃花
雨畏抽稅不敢入京
焚貨抗苛稅
大雁銜蘆納稅
君王不稅愁
硯田無官稅
青蛙不屬官
稅到江頭鷗鷺無
興為催租敗
白馬過關
醉翁亭碑拓抵稅
催租敗詩興
名士與偷稅
饒竦逃稅有術
兩駙馬偷稅
茶引換佳人
西門慶偷稅發家
因詩免稅
居庸關間道
亂世佳人籌稅忙
先期畢租稅
務前公稅以遠吏讓
先期畢租稅
楊萬里家訓
辛棄疾示兒曹
好官自有神助
代納官稅之報
道家護稅
物尤如此
國課早完自得至樂
稅收與死亡

白眼稅青苗
大匠無棄材
麻鹽之稅造大佛
幻術騙官物
吳越減稅始末
鼠耗與火耗
白眼稅青苗
大宋監稅官
 閥只少辣 汴京的國門之稅
下水門稅亭
稅警團記
鵝叫最少的稅種
官勤國課優
除苛消災
王羲之斷酒
道州憂黎庶
拉縴縣令
咎由使君
宰相肚量
除夕夜釋囚
強吏徵稅
循吏督稅
湘軍兩帥治厘
特別市長治稅
 
名人與稅收
管子初稅娼
元和年間的白居易
監稅望濂溪
蘇軾的桃花源
蘇轍監酒稅
米芾辭官
陸游的賦稅觀
稅官王重陽
倪瓚因稅破家
吳承恩下獄
蒲松齡的賦稅情結
沈從文與湘西稅收
耶穌與稅收
最倒霉的稅官

後記

賦稅作為一個經濟概念,和政治、歷史、文學、社會等方面密切相關,在歷史進程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也形成了一種非常獨特的賦稅文化,成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一名稅務工作者,我一直對傳統文化里的賦稅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每次看到和賦稅有關的內容,就會特別留心。最早的文字只是對有關內容的簡單記錄,如《沈從文與稅收》一篇就是閱讀沈從文的作品之後,對他的收稅經歷和對湘西賦稅情形的描述進行了整理,後來在一家雜誌上發表。隨著關注的深入,開始從更深一點的角度對賦稅文化進行研讀和思考,使命感地想把常人看來令人生畏的稅收,解讀為有歷史時空感的、有溫度甚至是有趣味的文化現象,這也是我寫作此書的初衷。
把想法變成現實的過程其實是相當痛苦的。首先是選材方面,賦稅無處不在,相關資料也是浩瀚無邊的,選擇什麼主題,取捨哪些材料,確實大費腦筋。其次是寫作上,由於賦稅的歷史性,要求忠於歷史事實和文學原意,不能像創作埋察諒小說那樣天馬行空。第三是日常工作的繁雜也使自己很難有完整的時間集中精力來投入此事。
在這兩年內,我利用業餘時間查找了大量的資料,請教了很多專家,力求史料真實,解讀頁連付準確,不至於貽笑大方,這樣集腋成裘,逐漸地積累了近100篇。後的一年主要任務是修改校對,並篡出目錄,調整結構。儘管每一篇文章內容都與稅收相關,但是涉及的題材很多,古今中外都有,起名時頗費周折,最後借鑑宋代《詩林廣記》、清代《笑林廣記》,就定名為《稅林廣記》。
我在描述某個主題時,對所處的社會背景和賦稅制度也作了介紹,引用了許多史料和詩詞,挑選了一些相關圖片作為插圖,既是豐富文章內容的需要,也有傳播記凳希賦稅文化的意圖。
如果說賦稅文化是一片海洋的話,集中的每一篇文字,只是其中一片小小的貝殼……
由於本人學識有限,書中差錯甚至謬誤在所難免,敬請方家批評指正。

書評

用文明翻檢稅收往事——讀石慶華先生《稅林廣記》(姚軒鴿
癸巳年留給國人最大的記憶,莫過於瀰漫全國的持續性大面積霧霾了。就個人而言,也因霧霾平生第一次滯留南京機場一休,所幸,有石慶華先生的《稅林廣記》作伴,熬過了那個日子,那個夜晚。
《稅林廣記》一書,無疑是一本有趣味、有品質、有價值立場的稅收史論隨筆集。雖無法歸類於動輒煌煌數十萬言的學術類大部頭,但卻因為其文明視野的價值梳理,再加上作者優美流暢的文字表述,以及嫻熟的史料駕馭功力,因此就把一個紛繁複雜、縱橫交錯、撲朔迷離的稅收歷史世界,調理得經緯有致,充滿了智慧的警示與告誡。因此,便與那些僅僅偏執於純粹資料堆砌,無立場、無觀點、無操守的所謂專業類稅收史論著作大相逕庭。
或許,這僅僅是筆者的個人偏好!但是,一切研究,如果懸置了人道的精神,自由的原則,公正的追求,淪落為史料的奴隸,異化為歷史場景的詮釋者、推測者,或者同情者、偽造者,注定於世無補,於今無補,成為作者自娛自樂的癖好。真不知道,這樣的研究與著述有何價值可言?!
《稅林廣記》可貴之處或許正在這裡,作者不論是講故事,還是鉤沉史料,或是尋訪古蹟,或是與涉稅人物作隔世的交流,都或明或暗地持守了文明的價值立場。其中有對稅收往事的追憶與重新解讀,也有對稅收人物涉稅命運的記述與喟嘆,還有對涉稅詩詞名言的現代詮釋,其間無不秉承人道、自由、平等的價值理念。從近百篇古今中外的稅事、稅人、稅語中,筆者隨處可見文明的那把尺子的影子。因此,這樣的稅收故事敘述,也就有了正價值,有了積極的營養價值,是有益於文明進程推進的,是不會被讀者所排斥或者拒絕的。
在《有德司契》中,讀者可以感受稅收契約精神的中國版本,它告誡世人,一定要警惕皇權專制賦稅制的掠奪性本質,“歷代王朝的更替都是要奪取‘司徹’的權力。”即只知道徵稅,“不貸而取,不施而強求其報”。而對古代涉稅詩歌《秋熟靡王稅》等的解讀,作者悲天憫人的情懷隨處可見,在文中他感嘆道:“桃花源里沒有王朝的更迭,沒有苛稅的掠奪,更沒有戰亂,他們自耕自足,怡然自樂,是一幅令人神往的理想藍圖,它和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形成鮮明的對比。”
當然,以批判的意識,觀照歷史長廊里的稅事稅人,總是有著諸多令人揪心疼痛的感受。重稅之痛,每個朝代末期都大量存在,原是因為帝王的“獨財自厚”,橫徵暴斂,與民爭利;在《眾狙之悟》里,有獨夫民賊“朝三暮四”式的愚民之辱;在《取稅如割蜜》中,則有帝王們的陰險與計較。事實上,《稅林廣記》一書通過諸多稅收故事的講述,不過是想告訴人們這樣一個道理,賦稅的輕重與國運的興衰之間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賦稅重,國運便會逐步衰弱;稅負輕,則國運可能逐漸興盛。
同時也告訴讀者,稅負輕重只是決定稅收治理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不是根本要素。這是因為,稅收既然是國民與國家之間就公共產品價款締結、履行契約的活動,契約締結的道德性,亦即是否自由平等,契約內容的公正性,根本說來,就成為決定稅制優劣的根本要素,成為稅收治理水平的核心要素。對此,作者在《無代表,不納稅》一文中,明確表示了對這一現代稅收治理文明精神的認同與皈依。道理很簡單,正如波士頓政治家詹姆斯·奧蒂斯所言:“沒有代表的徵稅是暴政。”而且,正是“無代表,不納稅”原則,才奠定了稅收法定的基礎,眾所周知,稅收法定的前提是“人民代表的同意”,“實質上就是只有大多數納稅人同意才能徵稅。”
或許正因為作者的這種人道文明視野,歷史上帝王專制賦稅制所表現出的種種畸形現象,也就被一一揪出來出醜,從而便折射出了專制賦稅制的非人道性、極端自私性,以及不公正性與荒謬性。《嫁母避徭役》里的荒唐,《皇帝也要納稅》中的虛偽,《黃紙放,白紙催》中的無恥,《稅迫梁山》中的殘暴,《幻術騙官物》中的狡黠,《名士與偷稅》中的滑稽,《強吏徵稅》中的粗暴無賴,等等,無不躍然紙上,入木三分,或者栩栩如生。而那些與稅結緣的名士們個人命運的多舛與弔詭,更是令人唏噓不已,扼腕長嘆!
等等這一切的閱讀感受與體驗,顯然要感謝作者的匠心運思與智慧式奉獻。美國政治學家瑪格麗特·利瓦伊教授在其成名作《統治與歲入》一書中說:“國家歲入生產(revenueproduction)的歷史即國家的演進史。”思想家熊彼特先生也說:“一個民族的精神風貌、文明程度、社會結構以及政策可能釀成的行為方式,所有這些甚至更多,都記錄在它的財政史上。”這豈不意味著,透過一個國家的稅收演進歷史,便可知曉這個國家的性質及其未來的運行狀態。質言之,這就是稅史研究者的真正價值所在。
坦率地說,研究稅收歷史,不僅僅是為了理解和同情當時人物如何選擇的根據及其理由,而是要對其在具體歷史場景中做出的選擇進行價值重估,尋找歷史的價值啟示,特別是文明的價值啟示,以期有助於今天我們面臨之時代性課題的解決。因此,研究歷史必須秉持文明的價值追求,用文明翻檢稅收往事,接近涉稅人物,理解涉稅人物的人生遭際,及其給予當下稅收生活的教導與警示。
可以說,對此作者石慶華是有自覺的。這可從他在《後記》中的文字得到佐證。在《後記》中他說:“隨著關注的深入,開始從更深一點的層次和更廣一點的角度對賦稅文化進行研讀和思考,使命感地想把常人敬而遠之的稅收,解讀為有歷史時空感的,有溫度甚至有趣味的文化現象,這也是我寫作此書的初衷。”
直言之,作者兌現了它的“初衷”。當用文明翻檢稅收往事的時候,我們會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想得更深。
姚軒鴿:稅收倫理學者、詩人(鳳凰博報部落格為“黑盾-姚軒鴿”),現就職於西安市國家稅務局。《南風窗》2010年人物,已出版《拒絕墮落》《稅道蒼黃》等著近二百萬字。
作為一名稅務工作者,我一直對傳統文化里的賦稅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每次看到和賦稅有關的內容,就會特別留心。最早的文字只是對有關內容的簡單記錄,如《沈從文與稅收》一篇就是閱讀沈從文的作品之後,對他的收稅經歷和對湘西賦稅情形的描述進行了整理,後來在一家雜誌上發表。隨著關注的深入,開始從更深一點的角度對賦稅文化進行研讀和思考,使命感地想把常人看來令人生畏的稅收,解讀為有歷史時空感的、有溫度甚至是有趣味的文化現象,這也是我寫作此書的初衷。
把想法變成現實的過程其實是相當痛苦的。首先是選材方面,賦稅無處不在,相關資料也是浩瀚無邊的,選擇什麼主題,取捨哪些材料,確實大費腦筋。其次是寫作上,由於賦稅的歷史性,要求忠於歷史事實和文學原意,不能像創作小說那樣天馬行空。第三是日常工作的繁雜也使自己很難有完整的時間集中精力來投入此事。
在這兩年內,我利用業餘時間查找了大量的資料,請教了很多專家,力求史料真實,解讀準確,不至於貽笑大方,這樣集腋成裘,逐漸地積累了近100篇。後的一年主要任務是修改校對,並篡出目錄,調整結構。儘管每一篇文章內容都與稅收相關,但是涉及的題材很多,古今中外都有,起名時頗費周折,最後借鑑宋代《詩林廣記》、清代《笑林廣記》,就定名為《稅林廣記》。
我在描述某個主題時,對所處的社會背景和賦稅制度也作了介紹,引用了許多史料和詩詞,挑選了一些相關圖片作為插圖,既是豐富文章內容的需要,也有傳播賦稅文化的意圖。
如果說賦稅文化是一片海洋的話,集中的每一篇文字,只是其中一片小小的貝殼……
由於本人學識有限,書中差錯甚至謬誤在所難免,敬請方家批評指正。

書評

用文明翻檢稅收往事——讀石慶華先生《稅林廣記》(姚軒鴿
癸巳年留給國人最大的記憶,莫過於瀰漫全國的持續性大面積霧霾了。就個人而言,也因霧霾平生第一次滯留南京機場一休,所幸,有石慶華先生的《稅林廣記》作伴,熬過了那個日子,那個夜晚。
《稅林廣記》一書,無疑是一本有趣味、有品質、有價值立場的稅收史論隨筆集。雖無法歸類於動輒煌煌數十萬言的學術類大部頭,但卻因為其文明視野的價值梳理,再加上作者優美流暢的文字表述,以及嫻熟的史料駕馭功力,因此就把一個紛繁複雜、縱橫交錯、撲朔迷離的稅收歷史世界,調理得經緯有致,充滿了智慧的警示與告誡。因此,便與那些僅僅偏執於純粹資料堆砌,無立場、無觀點、無操守的所謂專業類稅收史論著作大相逕庭。
或許,這僅僅是筆者的個人偏好!但是,一切研究,如果懸置了人道的精神,自由的原則,公正的追求,淪落為史料的奴隸,異化為歷史場景的詮釋者、推測者,或者同情者、偽造者,注定於世無補,於今無補,成為作者自娛自樂的癖好。真不知道,這樣的研究與著述有何價值可言?!
《稅林廣記》可貴之處或許正在這裡,作者不論是講故事,還是鉤沉史料,或是尋訪古蹟,或是與涉稅人物作隔世的交流,都或明或暗地持守了文明的價值立場。其中有對稅收往事的追憶與重新解讀,也有對稅收人物涉稅命運的記述與喟嘆,還有對涉稅詩詞名言的現代詮釋,其間無不秉承人道、自由、平等的價值理念。從近百篇古今中外的稅事、稅人、稅語中,筆者隨處可見文明的那把尺子的影子。因此,這樣的稅收故事敘述,也就有了正價值,有了積極的營養價值,是有益於文明進程推進的,是不會被讀者所排斥或者拒絕的。
在《有德司契》中,讀者可以感受稅收契約精神的中國版本,它告誡世人,一定要警惕皇權專制賦稅制的掠奪性本質,“歷代王朝的更替都是要奪取‘司徹’的權力。”即只知道徵稅,“不貸而取,不施而強求其報”。而對古代涉稅詩歌《秋熟靡王稅》等的解讀,作者悲天憫人的情懷隨處可見,在文中他感嘆道:“桃花源里沒有王朝的更迭,沒有苛稅的掠奪,更沒有戰亂,他們自耕自足,怡然自樂,是一幅令人神往的理想藍圖,它和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形成鮮明的對比。”
當然,以批判的意識,觀照歷史長廊里的稅事稅人,總是有著諸多令人揪心疼痛的感受。重稅之痛,每個朝代末期都大量存在,原是因為帝王的“獨財自厚”,橫徵暴斂,與民爭利;在《眾狙之悟》里,有獨夫民賊“朝三暮四”式的愚民之辱;在《取稅如割蜜》中,則有帝王們的陰險與計較。事實上,《稅林廣記》一書通過諸多稅收故事的講述,不過是想告訴人們這樣一個道理,賦稅的輕重與國運的興衰之間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賦稅重,國運便會逐步衰弱;稅負輕,則國運可能逐漸興盛。
同時也告訴讀者,稅負輕重只是決定稅收治理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不是根本要素。這是因為,稅收既然是國民與國家之間就公共產品價款締結、履行契約的活動,契約締結的道德性,亦即是否自由平等,契約內容的公正性,根本說來,就成為決定稅制優劣的根本要素,成為稅收治理水平的核心要素。對此,作者在《無代表,不納稅》一文中,明確表示了對這一現代稅收治理文明精神的認同與皈依。道理很簡單,正如波士頓政治家詹姆斯·奧蒂斯所言:“沒有代表的徵稅是暴政。”而且,正是“無代表,不納稅”原則,才奠定了稅收法定的基礎,眾所周知,稅收法定的前提是“人民代表的同意”,“實質上就是只有大多數納稅人同意才能徵稅。”
或許正因為作者的這種人道文明視野,歷史上帝王專制賦稅制所表現出的種種畸形現象,也就被一一揪出來出醜,從而便折射出了專制賦稅制的非人道性、極端自私性,以及不公正性與荒謬性。《嫁母避徭役》里的荒唐,《皇帝也要納稅》中的虛偽,《黃紙放,白紙催》中的無恥,《稅迫梁山》中的殘暴,《幻術騙官物》中的狡黠,《名士與偷稅》中的滑稽,《強吏徵稅》中的粗暴無賴,等等,無不躍然紙上,入木三分,或者栩栩如生。而那些與稅結緣的名士們個人命運的多舛與弔詭,更是令人唏噓不已,扼腕長嘆!
等等這一切的閱讀感受與體驗,顯然要感謝作者的匠心運思與智慧式奉獻。美國政治學家瑪格麗特·利瓦伊教授在其成名作《統治與歲入》一書中說:“國家歲入生產(revenueproduction)的歷史即國家的演進史。”思想家熊彼特先生也說:“一個民族的精神風貌、文明程度、社會結構以及政策可能釀成的行為方式,所有這些甚至更多,都記錄在它的財政史上。”這豈不意味著,透過一個國家的稅收演進歷史,便可知曉這個國家的性質及其未來的運行狀態。質言之,這就是稅史研究者的真正價值所在。
坦率地說,研究稅收歷史,不僅僅是為了理解和同情當時人物如何選擇的根據及其理由,而是要對其在具體歷史場景中做出的選擇進行價值重估,尋找歷史的價值啟示,特別是文明的價值啟示,以期有助於今天我們面臨之時代性課題的解決。因此,研究歷史必須秉持文明的價值追求,用文明翻檢稅收往事,接近涉稅人物,理解涉稅人物的人生遭際,及其給予當下稅收生活的教導與警示。
可以說,對此作者石慶華是有自覺的。這可從他在《後記》中的文字得到佐證。在《後記》中他說:“隨著關注的深入,開始從更深一點的層次和更廣一點的角度對賦稅文化進行研讀和思考,使命感地想把常人敬而遠之的稅收,解讀為有歷史時空感的,有溫度甚至有趣味的文化現象,這也是我寫作此書的初衷。”
直言之,作者兌現了它的“初衷”。當用文明翻檢稅收往事的時候,我們會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想得更深。
姚軒鴿:稅收倫理學者、詩人(鳳凰博報部落格為“黑盾-姚軒鴿”),現就職於西安市國家稅務局。《南風窗》2010年人物,已出版《拒絕墮落》《稅道蒼黃》等著近二百萬字。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