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配合物發光晶態材料的結構設計、合成及性能研究

《稀土配合物發光晶態材料的結構設計、合成及性能研究》是依託蘭州大學,由劉偉生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重大研究計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稀土配合物發光晶態材料的結構設計、合成及性能研究
  • 依託單位:蘭州大學
  • 項目負責人:劉偉生
  • 項目類別:重大研究計畫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本項目將在已有工作的基礎上,設計合成具有潛在Antenna發光效應且可接收外界光、電等能量信號的新型配體,利用其與稀土離子的相互識別合成特殊結構和功能的晶態配合物。研究配合物的發光、感測性能,探索配體與金屬之間的能量轉換機制,篩選出不同激發波長和發射波長的晶態配合物發光材料、具有優良藍色發光和近紅外發光性能的配合物晶態材料,以及具有感測、開關功能的配合物晶態材料。探討構效關係,為具有優良性能的配體及配合物晶態材料的分子設計提供信息。預期可發表高質量學術論文20-30篇,有關成果可申請專利,培養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6-7名。

結題摘要

由劉偉生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91122007”從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順利完成,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 系統進行了稀土配合物晶態材料結構組裝研究。通過調節有機配體配位方式、橋聯骨架尺寸和柔曲性、分子間弱相互作用、稀土離子種類等因素,考察稀土配合物晶態材料特殊的配位方式和結構特點,並可控制備出結構新穎、穩定的稀土配合物晶態材料,進而研究其發光及識別性能;2. 系統進行了晶態材料結構與螢光性質之間的構效關係研究。從共存離子誘導效應、能量傳遞效應、配體官能團效應、超分子作用等角度,系統探討稀土配合物晶態材料發光信號的輸出、性能的調控以及識別回響的選擇性,為發掘和豐富高效的稀土發光功能材料提供新的設計思路和新的實驗方法;3. 系統進行了稀土配合物晶態發光材料識別功能研究。首先以有機螢光分子作為稀土配合物螢光感測分子的初始模型,通過簡化設計詳細探討了配體結構、客體離子半徑、競爭效應、溶劑效應等因素對螢光的影響,通過官能團的篩選和識別機理的改變實現對發光信號改變的有效利用,進而得到具有發光感測回響的稀土配合物晶態材料。本項目執行期間,項目組在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Chem. Commun., Chem. Eur. J., Inorg. Chem.等SCI收錄刊物發表論文共28篇,其中影響因子I.F. >3的論文23篇,SCI一區刊物論文5篇,二區刊物論文14篇;1篇論文被美國化學會Noteworthy Chemistry欄目重點點評,1篇論文選作內封面;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項。項目負責人在國際及國內學術會議上做大會或主題報告4次,邀請報告2次。培養博士後1人、博士研究生7人、碩士研究生5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