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戲與鄉村女性》是2020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江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秧歌戲與鄉村女性
- 作者:江棘
-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0年5月1日
- ISBN:9787214242181
《秧歌戲與鄉村女性》是2020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江棘。
《秧歌戲與鄉村女性》是2020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江棘。內容簡介本書聚焦秧歌戲這一常見民間小戲與鄉村女性社會生活的關係,以河北定州秧歌為重點考察對象,兼及其他地區有代表性的秧歌戲。從小戲厚土(秧歌戲的民俗環...
秧歌戲的歷史久遠,南宋有“村田樂”記載,形式名稱則出現在明代後。宋代詩人蘇東坡、陸游等關懷農村生活,曾為鄉農寫過不少詩歌,或說後來秧歌可能吸收了農歌的詞句,但從他們的詩詞中未見“秧歌”一詞,說明當時尚末形成“秧歌”的...
郭家莊秧歌戲共有1 1個角色。其中有秧歌芯子(也叫排頭,是整個秧歌戲的表演指揮者)、和尚、尼姑、漁翁、漁婆、秀才、醜婦、貨郎、臘花、回回、韃婆、總計6男5女。除了秧歌芯子之外,其餘5男5女都是兩人一對,依次進行對唱表演,...
吳年成,男,漢族,1942年生,河北任縣人,2008年2月被評定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秧歌戲(隆堯秧歌戲)代表性傳承人,為隆堯秧歌戲第七代傳人。劉巧菊,女,漢族,1942年生,河北高邑人,2008年2月被評定為第二批國家級非...
秧歌戲(襄武秧歌)又稱襄垣秧歌、武鄉秧歌,主要流傳於山西省襄垣縣的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秧歌戲(襄武秧歌)是興起于山西省長治市襄垣縣和武鄉縣的秧歌藝術,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襄武秧歌既具有山西民間藝術樸實、...
定州秧歌戲又名定縣大秧歌,是流行在華北平原中西部的一個古老戲曲劇種,因發源地在定州而得名。據傳其源頭是一種民間小調,經過宋代文學家蘇軾整理而流傳下來。定州秧歌在語言、唱腔、調式、劇目等方面有其獨有的特色,男女唱腔均以宮...
王芝蘭,女,漢族,2018年5月被評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秧歌戲(蔚縣秧歌)代表性傳承人,河北省蔚縣申報。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蔚縣文化館獲得“秧歌戲(蔚縣...
李英英,女,漢族,2018年5月被評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秧歌戲(壺關秧歌),申報地區:山西省壺關縣。保護措施 1960年10月,壺關縣政府正式組織成立專業秧歌劇團,對秧歌進行大規模的搶救...
秧歌戲(祁太秧歌),山西省祁縣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祁太秧歌是山西民間流傳的一種地方小戲,其淵源可追溯到唐宋時期。明代正統年間,民間藝人口傳的秧歌開始在晉中平原流行起來。到清代道光年間,祁縣已有了“同樂社”“...
20世紀30-40年代,朔州秧歌劇種遭受到破壞。農村不能正常演戲,藝人們流離失所,許多班社紛紛解散,剩下的幾個班社在朔州北部和南部深山中演出。演出時斷時續,但秧歌藝術並沒有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銷聲匿跡。解放後 解放後,朔州秧歌...
旦角在秧歌戲中稱“包頭”,化裝簡陋,除裙子外,其他多是農家時裝。秧歌戲的道具是男、女均手持一把扇子,表演則始終隨著演唱及伴奏的節奏,上段一手搖扇,一手提裙,下段以秧歌步貫穿始終;以唱為主,表演為其輔助。秧歌劇的唱腔和...
它沒有職業劇團,先前都是男性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才有了女演員。在演出活動中,湧現了一批演員,較為突出的有侯全勝、王連生、許新有、張旺旺等。上黨梆子演員吳婉芝、李冬蓮也都是擅長秧歌,而後唱了梆子戲。文化特徵 唱腔分類 ...
我有幸聽到這古老的秧歌劇種,渾厚,蒼涼,高亢,古樸。老藝人陳文良告訴我,他最愛唱《賣水》,這齣戲講的是趙美榮女扮男裝進京趕考,得了狀元後讓自己的丈夫頂替,不慎被人發現,觸怒了皇帝,下諭旨斬首,是包公救了美榮的命。老...
李英英,女,漢族,秧歌戲(壺關秧歌)傳承人。2018年5月,被評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評審意見 通過認真審核李英英申報材料,認為申報人較為全面的掌握了本項目的專業技能,從藝多年,演出多部劇目...
能為人民民眾所接受。這是因為舊的民間小戲在表演上本來就比較接近日常生活,而且,秧歌劇所表現的生活還不太複雜,劇中人物都是農村中常見的。所以,運用這種藝術形式去表現新的生活和新的人物,內容與形式的矛盾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