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都邑考

《秦都邑考》是王國維所著作品,出自於《王國維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秦都邑考
  • 作者:王國維
  • 作品出處:王國維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品原文,出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秦之祖先,起於戎狄,當殷之末,有中潏者,已居西垂,大駱、非子以後,始有世系可紀,事跡亦較有據。其歷世所居之地,曰西垂,曰犬邱、曰秦,曰渭汧之會,曰平陽,曰雍,曰涇陽,曰櫟陽,曰鹹陽,此九地中,惟西垂一地,名義不定。犬邱、涇陽二地,有異實而同名者,後人誤甲為乙,遂使一代崛起之地與其經略之跡不能盡知,世亦無正其誤者。案:西垂之義,本謂西界。《史記·秦本紀》:“中潏在西戎,保西垂。”又:“申侯謂孝王曰:昔我先酈山之女,為戎胥軒妻,生中潏,以親故歸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又雲莊公“為西垂大夫”。以語意觀之,西垂殆泛指西土,非一地之名。然《封禪書》言:“秦襄公既侯,居西垂。”《本紀》亦云:“文公元年居西垂宮。”則又似特有西垂一地。《水經·漾水》注以漢隴西郡之西縣當之,其地距秦亭不遠。使西垂而系地名,則酈說無以易矣。唯犬邱一地,徐廣曰:“今槐里也。”案:槐里之名犬邱,班固《漢書·地理志》、宋衷《世本注》均有此說。此乃周地之犬邱,非秦大駱、非子所居之犬邱也。《本紀》雲“非子居犬邱”,又雲“大駱地犬邱”,夫槐里之犬邱為懿王所都,而大駱與孝王同時,僅更一傳,不容為大駱所有。此可疑者一也。又雲宣公子莊公以“其先大駱地犬邱為西垂大夫”。若西垂泛指西界,則槐里尚在雍岐之東,不得雲西垂。若以西垂為漢之西縣,則槐里與西縣相距甚遠。此可疑者二也。且秦自襄公後始有岐西之地,厥後文公居汧渭之會,寧公居平陽,德公居雍,皆在槐里以西,無緣大駱、莊公之時已居槐里。此可疑者三也。案:《本紀》又雲“莊公居其故西犬邱”,此西犬邱實對東犬邱之槐里言,《史記》之文,本自明白,但其餘犬邱字上均略去“西”字。余疑犬邱、西垂本一地,自莊公居犬邱、號西垂大夫,後人因名西犬邱為西垂耳。然則大駱之起,遠在隴西,非子邑秦,已稍近中國。莊公復得大駱故地,則又西徙。逮襄公伐戎至岐,文公始逾隴而居汧渭之會,其未逾隴以前,殆與諸戎無異。自徐廣以犬邱為槐里,《正義》仍之,遂若秦之初起已在周畿內者,殊失實也。此稿既成,檢楊氏守敬《春秋列國圖》,圖西犬邱於漢隴西郡西縣地,其意正與余合。
《史記》於《始皇本紀論贊》後復敘秦世系、都邑、陵墓所在,其言與《秦本紀》相出入;所紀秦先公諡號及在位年數,亦與《本紀》及《國表》不同,蓋太史公別記所聞見之異辭,未必後人羼入也。其中雲“肅靈公即《秦本紀》之靈公。居涇陽”,為《秦本紀》及《六國表》所未及。涇陽一地,注家無說,余曩作《狁考》,曾據此及涇陽君、高陵君之封,以證《詩·六月》之涇陽非漢安定郡之涇陽縣。今更證之,考春秋之季,秦、晉不交兵者垂百年。兩國間地在北方者,頗為諸戎蠶食。至秦厲共公十六年,始塹河旁,以兵二萬伐大荔,取其王城,則今之陝西同州府大荔縣也。二十一年始縣頻陽,則今之蒲城、同官二縣間地也。至靈公六年,晉城少梁,秦擊之。《六國表》作“七年,與魏戰少梁”。十三年城藉姑,皆今之韓城縣地。然則厲共公以後,秦方東略,靈公之時,又拓地於東北,與三晉爭霸,故自雍東徙涇陽。涇陽者,當在涇水之委,今之涇陽縣地。決非漢安定郡之涇陽也。且此時義渠方強,綿諸未滅,安定之涇陽與秦,中隔諸戎,勢不得為秦有。即令秦於西北有斗入之地,而東略之世,決無反徙西北之理。厥後靈公子獻公徙治櫟陽,櫟陽在今高陵縣境,西距涇水入渭之處不遠,則涇陽自當在高陵之西,今涇陽之境矣。余說詳《狁考》中,然則有周一代,秦之都邑分三處,與宗周、春秋、戰國三期相當,曰西垂,曰犬邱,曰秦,其地皆在隴坻以西,此宗周之世秦之本國也。曰汧渭之會,曰平陽,曰雍,皆在漢右扶風境,此周室東遷、秦得岐西地後之都邑也。曰涇陽,曰櫟陽,曰鹹陽,皆在涇渭下游,此戰國以後秦東略時之都邑也。觀其都邑,而其國勢從可知矣。
又案:於獻公即位前說:“秦以往者數易君,君臣乖亂,故晉復強,奪河西地。”孝公元年,下令國中,亦曰:“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國卑秦,醜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疆,徙治櫟陽,且欲東伐。”云云。似靈公之世,國勢頗蹙,又未嘗東徙。後雖雲“靈公居涇陽”,然於其陵墓,則雲“葬悼公西”,悼公葬雍,則靈公亦葬雍。厥後,簡公、出子亦葬於雍,是靈公雖居涇陽,未嘗定都也。然以其經營東北觀之,則其居涇陽之事,殆無可疑。河西之失,亦非盡事實。書簡公六年“塹洛城重泉”,而靈公之子獻公未立時亦居河西,則河西仍為秦有,不過疆場之事,一彼一此,時有之耳。孝公下令,欲激發國人,故張大其辭,觀、所紀靈公時事可知矣。
【注】:以上是原文的部分內容

出處

此文出自《王國維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者簡介

王國維,1877年12年3日生於浙江海寧,字靜安,一字伯隅,晚號觀堂,中國近代學術的開拓者,20世紀獨步史壇的巨擘。其學淹博,幾無涯略,舉凡甲骨金文、鐘鼎彝器、齊魯封泥、漢魏碑刻、流沙墜簡、敦煌寫經、西北史地、宋元戲曲、版本目錄、典籍校勘等領域,無不卓有建樹,令人至今不敢望其項背。其所創立的以“紙上之材料”與“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證的“二重證據法”,堪稱史學研究之革命,至今為學界遵奉。1927年6月2日,自沉於頤和園昆明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