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入楚記

秦人入楚記

《秦人入楚記》是2013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梁相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秦人入楚記
  • 作者:梁相斌
  • 語言:簡體中文
  • 出版時間:2013年5月1日
  •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 頁數:87 頁
  • ISBN:7216075587
  • 開本:16 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秦人入楚記》主要內容包括楚人崇鳳、鳳文化的特點是變、鳳到底是不是九頭鳥、楚人崇鳳主要崇其涅槃精神、“治庸問責”的由來、“治庸問責”引起百家媒體報導、武漢市“治庸問責”的措施、我的感悟等。
梁相斌的《秦人入楚記(外省人看湖北)》記錄的卻是他來湖北近兩年時間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而發出的六個“楚問”。
楚問即是問楚,作為一個秦人,更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他要問湖北什麼呢?細觀其文,這些問題既有文化問題,也有時政問題,既有戰略分析,也有民生思考。
從他的六大“楚問”中,既可看到一個新聞工作者的睿智,又可看到一個文化人的操守,更能看到一個秦人的認真和樸素。

圖書目錄

楚問一:楚文化的代表符號為什麼是鳳?
楚人崇鳳4
鳳文化的特點是變7
鳳到底是不是九頭鳥8
楚人崇鳳主要崇其涅槃精神
楚問二:“三萬”“笨辦法”能否解決千群關係新問題?12
“進村趕考”會不會被退回來? 13
“挖萬塘”是不是挖到心坎上? 17
“笨辦法”能不能解決新問題?20
楚問三:開門招商關門打狗的投資文化能否改變?24
“治庸問責”的由來24
“治庸問責”引起百家媒體報導28
武漢市“治庸問責”的措施30
我的感悟34
楚問四:千湖之省何以有大旱之痛?38
老區之行:“紅色土地”一片焦黃39
千湖的眼淚44
“有庫無水,有水無泵,有泵無渠,有渠不通”50
重寫一部水資源的“新版教科書”57
楚問五:大武漢到底什麼大?66
一道看似簡單的“無解”之題67
“大武漢到底什麼大”引發深思68
專題調研大武漢之大72
“大武漢有十大”引發社會各界共鳴75
楚問六:湖北最具特色優勢資源是什麼?79
後記85

作者簡介

梁相斌,新華社湖北分社社長,出生於陝西合陽。

後記

碰撞產生火花,碰撞產生新思想,碰撞是偶然的事件,但碰撞是必然的結果。
《秦人入楚記》寫作念頭和書名的誕生只用了幾分鐘。
《請舉起森林般的手,制止。》曾使我年輕時熱血沸騰,獲得茅盾文學獎的《張居正》更是在全國產生了重大反響,但我與著名詩人、作家熊召政以前從未謀面。
壬辰年盛夏的一天,幾位朋友小聚,我第一次見到了熊先生。當時得到了熊先生惠贈的幾套書,當翻閱其中一本《楚人入秦記》時,我忽然覺得他竟因鐘愛我的故鄉而賦詩出書,頓時在這種情感和思想的碰撞下,不假思索地對他說:“您是楚人,數次入秦,寫出了這本書。我是秦人,來到楚地工作近兩年,也有頗多感悟,完全可以寫一本《秦人入楚記》,對您的書作一個回響。”一句脫口而出未加思索的話未曾想到受到了熊先生的肯定,他笑著連說:“好啊,好啊……”我們現場對《秦人入楚記》寫什麼也作了初步討論。
自認識熊先生後,隨著交流深入,就生出一種相見恨晚的情感,我們時常在一起暢談世界文明、中華文化、楚文化、秦文化,談湖北的政治,也談湖北的人情。
惟楚有才。熊先生思想深邃,表達敞亮,博聞強識,洞悉世事,人情練達,我在和他的交流、交往中收穫頗豐。他是一位難得的良師益友。
屈原曾在《天問》中一口氣對天、地、自然、社會、歷史和人生髮出173個詰問。我初來湖北,也有很多不解,並進行了一些探索。因此,得屈原之啟發,受熊先生鼓勵,請參加了採訪的劉紫凌、俞儉、李鵬翔、皮曙初、王嘉、陳卓琬、周瑩殉等同事幫我梳理了六個“楚問”,將我這個秦人對楚文化的不解、粗淺理解和調研答案整理成這本小書,以唱和《楚人入秦記》。
我對楚文化的研究,現在才剛剛開始……
梁相斌
2012年冬

序言

梁相斌先生是陝西合陽人。《詩經》的第一篇《雎鳩》便產生在這裡。少時讀這首詩,覺得很美、很溫婉。後來知道這首詩產生於合陽這樣沒有森林滋養的粗礪之地,心中便生了疑惑。關關的雎鳩與窈窕的淑女,都應是鶯飛草長的江南所專有的特產,為何黃土原上的歌謠卻傳出了這樣的韻致呢?
認識梁相斌之後,這種疑惑才慢慢地解開。合陽的地域雖然乾澀,但其文化風情卻十分豐富。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合陽的文化養出的梁相斌,熱情而又細緻。竊以為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是老人還是孩子,是南人還是北人,差別不在於他們的地位和籍貫,而在於他們是否有心靈的生活。
梁相斌無疑是有著心靈生活的人,滋養他心靈的除了鄉情、友情、文學、藝術,還有憂患與思考。他長期在新華社工作,在幾個分社擔任領導。兩年前,他從冰雪北國的黑龍江調任湖北分社當社長。北雁南遷,但他不是季節的候鳥,在“日出江花紅似火”的荊楚大地,開始了他“春來江水綠如藍”的又一段激揚文字的生涯。
一次茶敘,我將近年出的幾本小書送給梁相斌,他翻閱其中的一本《楚人入秦記》,當下眼睛一亮,對我說:“你是楚人,數次入秦,寫出了這本書。我是秦人,來到楚地工作近兩年,也有頗多感悟,完全可以寫一本《秦人入楚記》,對你的書作一個回響。”詩人唱和本是雅事,但用書來唱和,則雅望有加了。五年前,我與歷史學家王春瑜先生也是一次笑談,然後“唱和”了一回。他寫了一本《讀了明朝就明白》,我寫了一本《讀了明朝不明白》,一起交給廣東人民出版社付梓,成了一起文壇佳話。
梁先生說到做到。不出兩個月,就把《秦人入楚記》的列印稿送給了我。我的《楚人入秦記》所記的都是我數十次到陝西與秦人朋友們相聚時留下的詩詞及書法作品,而梁先生的《秦人入楚記》記錄的卻是他來湖北近兩年時間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而發出的六個“楚問”。
楚問即是問楚,作為一個秦人,更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他要問湖北什麼呢?細觀其文,這些問題既有文化問題,也有時政問題,既有戰略分析,也有民生思考。
陝西與湖北,地實毗鄰。但兩省風氣,卻迥然有異。秦人守雄關百二,山河坦蕩,故囿於傳統,而不擅趨時;楚人守九省通衢,魚米之利,故講求商貿,而樂於變通。兩相比較,秦人守之太過,楚人變之太速。梁先生以秦觀楚,以楚思秦,對湖北的文化及經濟發表自己的觀察,提出自己的觀點,並對各類時政作出及時的報導與恰當的分析。從他的六大“楚問”中,既可看到一個新聞工作者的睿智,又可看到一個文化人的操守,更能看到一個秦人的認真和樸素。
前不久,居武漢的二三秦人相聚,梁先生亦約我前去小飲。席間,他拿出一本精心裝訂成冊的資料給我看,原來是他在新華社黑龍江分社擔任社長期間,所撰寫的黑龍江有關文章並附有相關領導批示的影印件。初略瀏覽,便覺他是一個極為細心的人。往事不忘,可為鏡鑒。一冊在手,並非一般文人的敝帚自珍,實在是有益於地方史志的靈心慧業。這本《秦人入楚記》放之他日,也可以當湖北編年史的品藻之書了。
熊召政
2012年11月17日旦閒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