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鼩負鼠

秘魯鼩負鼠

秘魯鼩負鼠(Lestoros inca) 屬於哺乳綱鼩負鼠科秘魯鼩負鼠屬唯一的一種,產於南美洲的秘魯。秘魯鼩負鼠 Incan caenolestid(Lestoros inca),也被稱為Incan shrew opossum 或Peruvian caenolestid,是在秘魯南部安第斯山脈發現的一種鼩負鼠。 這是1917年由英國動物學家Oldfield Thomas首次發現描述。

基本介紹

  • 拉丁學名:Lestoros inca
  • 別名:Incan caenolestid;Incan shrew opossum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哺乳綱
  • :少結節目
  • :鼩(鼠兒)科/新袋鼠科
  • :秘魯鼩負鼠屬
  • 中文學名:秘魯鼩負鼠
形態描述,習性,自然分布狀況,保護等級,

形態描述

秘魯鼩負鼠的種族特點就像大多數鼩負鼠一樣,其特點是口鼻長,眼睛小。 2013年的一項研究詳細分析了這類鼩負鼠的形態,從形態上,秘魯鼩負鼠似乎更接近新袋鼠(Caenolestes),且第二性徵不突出。 記錄的外部測量結果如下:頭體長9〜11.5厘米(3.5〜4.5英寸),尾長9.5〜13.5厘米(3.7〜5.3 英寸),耳長1.4〜1.7厘米(0.55〜0.67英寸)。 重量範圍從25〜32克(0.88〜1.13盎司)。 背部基本呈現深褐色,腹部更有光澤。
秘魯鼩負鼠有相對較結實的頭蓋骨和較短的下頜骨。 它們的吻突並不像在智利袋鼠( Long-nosed Caenolestid)那樣發達。它們有長而呈葉片狀的臼齒和前臼齒。所有鼩負鼠的牙齒萌發模式幾乎是一致,先長出橫向生長的門齒,伴隨著下顎的生長,門齒開始生長至彼此相距很近,接著長出臼齒和前臼齒。

習性

對秘魯鼩負鼠的行為知之甚少。 觀測表明它們既是晝行性動物又是夜行性動物 。 像其他鼩負鼠一樣,它們以昆蟲和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已知有若干體外寄生蟲,如Pterygodermatites。

自然分布狀況

據了解,秘魯鼩負鼠的種群在海拔高度在海拔2100至3600米(6900至11800英尺)之間的矮林,次生林和灌木叢等潮濕的棲息地出現。 它主要發現於秘魯南部的安第斯山脈,其範圍從秘魯東南部延伸至南美洲西北部玻利維亞的最西端。
秘魯鼩負鼠
Lestoros inca range

保護等級

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被列“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