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科爾沁敘事民歌這種民間藝術形式之所以能夠在科爾沁草原上產生、傳承,與科爾沁草原這片豐厚的文化土壤分不開。在科爾沁草原上,一直流傳著說唱“芒古斯烏力格爾”,即說唱英雄史詩的民間古老文化習俗。到了17世紀後的清朝,一種新的民間藝術形式——蒙古說書“胡仁烏力格爾”應運而生。胡仁烏力格爾是在史詩、
好來寶、讚頌詞和漢族
評書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民間說唱藝術,是內蒙古東部,特別是科爾沁草原上的蒙古族民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之一。為什麼過遊牧生活的蒙古族擅長長調民歌,而半農半牧的科爾沁蒙古族擅長敘事民歌?筆者以為:在人煙稀少的原野上,遊牧者亦歌亦喊式的長調也許更能淋漓盡致地抒悼套囑發他們對大草原的特殊情懷,排解他們心中天高地遠的孤獨。而過定居生活的科爾沁人更多的是喜歡向他人傾訴。由此,敘事民歌自然更多地關注人的命運,關注人的心靈感受。
歌唱內容
由於科爾沁敘事民歌多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由民間藝人加工而成,所以絕大多數敘事民歌的歌名都是人名:如《
達那巴拉》、《烏尤黛》、《
哲德爾娜娜》、《白虎哥哥》等。據老人們講,在科爾沁草原上,小伙子如果看上一個姑娘或與相戀的情人不幸分離,要專門帶著禮品請求當地有名的民間藝人給自己編歌。若村里出現了一個勇士或英雄,村裡的“額布格德”(老人)也會親自找歌手或藝人編歌。而更多的則是民間藝人們常常舉櫻槓尋被身邊的一些美麗動人的故事所感染,幾個人坐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不一會兒就哼唱出一首優美動聽的民歌來。一首敘事民歌往往要經過幾十個甚至幾百個民間藝人的口頭傳唱和不斷錘鍊、加工,才成為久唱不衰的好歌。
同時,一首敘事民歌因地域的不同,會出現多個版本、多種唱詞唱法。如民歌《烏尤黛》有
科左中旗的《烏尤黛恥束婆仔》、扎魯特旗的《烏尤黛》和庫倫旗的《烏尤黛》,其內容大致相同,而故事發生的地點卻各不相同。
傳承方式
在科爾沁敘事民歌編唱、流傳的過程中,說唱藝人“胡爾其”功不可沒。他們在走村串戶“說書”之餘,把一首首美妙動聽的民歌播撒到科爾沁草原的每一個角落。同時,他們更多的又是從蒙古族老鄉們那裡學唱新的民歌,再按照自己的藝術理念對新學唱的民歌進行潤色和加工。如著名民歌《白虎哥哥》,就是蒙古族曲藝大師——胡爾其琶傑聽到一個叫白虎的小伙子和美麗的姑娘魯依瑪的糠虹真摯愛情被活活拆散的悲劇故事後,即興創作出來的。
保護措施
自20世紀80年代初,文化出籃悼槳版部門對這一民族文化瑰寶進行了系統的蒐集、研究和整理,已出版的較有影響民歌集有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蒙古族民歌一千首》(其中近一半為科爾沁敘事民歌)、內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的《科爾沁敘事民歌》(上、中、下)和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民間民歌手查乾巴拉演唱的民歌》(大部分為敘事民歌)。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通遼市民族歌舞團獲得“科爾沁敘事民歌”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主要特點
演唱形式
科爾沁敘事民歌通常由專業民間藝人(胡兀爾奇和哆奇)在特定場合上演唱。民間藝人的演唱形式大體上可分為獨唱、對唱、帶伴奏的演唱、不帶伴奏的演唱等。
演唱的基本特點是,藝人手拉潮爾或四胡進行自拉自唱,也有藝人唱,其他人伴奏情況。一人充當多個角色,通過豐富的面目表情及聲音變化,表達不同情感,塑造各種人物形象。
一首數十段以至上百段的歌詞,只需要兆酷紋重複唱一支曲調(極個別民歌使用兩種曲調),卻動人而不乏味,這完全依靠演唱者對民歌曲調的靈活掌握與高超的歌唱技藝方能完成。藝人們能夠熟練地把握曲調的長短伸縮、語氣的輕重緩急,擬情於聲,聲情並茂,得到強烈的藝術效果。
科爾沁敘事民歌除了民間藝人演唱,普通人也可以演唱。普通人的演唱不需要固定場合,在日常生活再翻榜中隨處都可以演唱,也不需要特定伴奏,很多時候都是不帶伴奏的清唱,而且不保證歌曲的完整性,通常都是某一民歌的一小段子,是比較經典部分。
科爾沁敘事民歌有男女聲對唱形式,但相對少見。《
禿子》、《
達那巴拉》、《烏雲珊丹》等敘事民歌都是科爾沁敘事民歌男女聲對唱的絕佳曲目。
歌唱與道白
科爾沁敘事民歌的演唱,除唱詞,還有道白。民間藝人用生動的語言、靈活的動作營造出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文化特色。演唱以歌唱為主、道白為副,夾敘夾唱。演唱與道白雖在故事結果上是統一為歌曲服務,但兩者的藝術表現渠道卻不同,有各自的特點和優勢。
通過道白,將主題思想更加深化,再通過演唱將解說的意思更加突出,達到互和、互補,互完善的目的。歌唱部分的內容一般是書本化的固定不變的語句,但道白部分的內容則是,藝人用精煉的個性語言組織起來的對事件動態的評述。民間藝人每唱幾段後,根據情節的發展,中間用得體的語言進行道白解說,使得故事情節環環相扣,將主人翁的行動、性格、容貌、心理等表現得淋漓盡致。
聲腔分類
由於民間藝人們的嗓音條件不同,其聲腔特點也互不相同。根據他們所流露出來的嗓音特點和演唱風格,可總結出以下幾類聲腔及其特點:
1、歌唱性聲腔
此類聲腔的主要特點是:聲音嘹亮、音色悠揚、音調高亢,適合演唱像《
韓秀英》、《希璐》等音域較寬的曲目。此類聲腔的藝人通常需要由小型樂隊(由高音四胡、三弦等樂器組成)來擔任伴奏,代表人有查乾巴拉、哈斯額爾德尼等。
2、說唱性聲腔
此類聲腔的主要特點是:聲音圓潤、音色優美、音調抒情,適合演唱像《娜布其公主》、《百靈公主》等音域適中的曲目。此類聲腔的藝人通常用低音四胡自拉自唱,代表人有李雙喜、達布胡日巴雅爾等。
3、吟誦性聲腔
此類聲腔的主要特點是:聲音低沉、音色渾厚、音調憂傷,適合演唱像《
天虎》、《奈曼大王》等音域較窄的曲目。此類聲腔的藝人通常用潮爾或貝低音四胡自拉自唱,代表人有包那木吉拉、黑小等。
民間藝人的演唱,常以甩腔修飾潤色。這些特殊音腔唱起來或聽起來就有著強烈的“甩出去”的意味,故稱為 “甩腔”。“甩腔”既能夠巧妙減少演唱難度,又能夠發揮伴奏樂器對科爾沁敘事民歌演唱中的修飾作用。
代表作品
《
韓秀英》這首蒙古族蒙語敘事民歌產生在
科爾沁左翼中旗,根據真人真事經人們口頭創作形成的。從它誕生至今,廣泛傳唱,蜚聲海內外。它的誕生源於一段美好、無奈而又淒婉的愛情故事。19世紀初(民國初年),在
科爾沁左翼中旗一個叫寶日花的村子裡,牧民胡日沁畢力格圖的女兒韓秀英生的美麗聰穎,她與本村的牧馬青年舍扎布在長時間的接觸中萌發愛情。韓秀英的弟弟患了一場病,請來蒙古巫師(王府里的萊慶)為其治病。韓秀英的弟弟病好後,胡日沁畢力格圖夫婦見其有錢有勢,就把韓秀英許他為妻。迫於封建禮教的束縛,韓秀英只能屈從父母之命,嫁給了王府萊慶道格爾扎布。後來,舍扎布思念韓秀英心切,想方設法,歷盡艱難找到了科爾沁左翼中旗
舍伯吐鎮好力召村,見到了朝暮想的韓秀英。韓秀英淒楚不已,對舍扎布倍加思念,於是將希望寄予來世。在民間俗念中人有怨結在心,需要編成歌曲傳唱,以此化解逆緣,來世稱心如意。於是已到而立之年的韓秀英請來舍伯吐鎮有名的民間藝人張阿比亞,詳細講述了自己的心事,不久,長篇敘事民歌《韓秀英》便在草原上傳播開去,倍受牧民的喜愛,在蒙古草原上,幾乎人人知道這首迷人的歌謠。
主要特點
演唱形式
科爾沁敘事民歌通常由專業民間藝人(胡兀爾奇和哆奇)在特定場合上演唱。民間藝人的演唱形式大體上可分為獨唱、對唱、帶伴奏的演唱、不帶伴奏的演唱等。
演唱的基本特點是,藝人手拉潮爾或四胡進行自拉自唱,也有藝人唱,其他人伴奏情況。一人充當多個角色,通過豐富的面目表情及聲音變化,表達不同情感,塑造各種人物形象。
一首數十段以至上百段的歌詞,只需要重複唱一支曲調(極個別民歌使用兩種曲調),卻動人而不乏味,這完全依靠演唱者對民歌曲調的靈活掌握與高超的歌唱技藝方能完成。藝人們能夠熟練地把握曲調的長短伸縮、語氣的輕重緩急,擬情於聲,聲情並茂,得到強烈的藝術效果。
科爾沁敘事民歌除了民間藝人演唱,普通人也可以演唱。普通人的演唱不需要固定場合,在日常生活中隨處都可以演唱,也不需要特定伴奏,很多時候都是不帶伴奏的清唱,而且不保證歌曲的完整性,通常都是某一民歌的一小段子,是比較經典部分。
科爾沁敘事民歌有男女聲對唱形式,但相對少見。《
禿子》、《
達那巴拉》、《烏雲珊丹》等敘事民歌都是科爾沁敘事民歌男女聲對唱的絕佳曲目。
歌唱與道白
科爾沁敘事民歌的演唱,除唱詞,還有道白。民間藝人用生動的語言、靈活的動作營造出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文化特色。演唱以歌唱為主、道白為副,夾敘夾唱。演唱與道白雖在故事結果上是統一為歌曲服務,但兩者的藝術表現渠道卻不同,有各自的特點和優勢。
通過道白,將主題思想更加深化,再通過演唱將解說的意思更加突出,達到互和、互補,互完善的目的。歌唱部分的內容一般是書本化的固定不變的語句,但道白部分的內容則是,藝人用精煉的個性語言組織起來的對事件動態的評述。民間藝人每唱幾段後,根據情節的發展,中間用得體的語言進行道白解說,使得故事情節環環相扣,將主人翁的行動、性格、容貌、心理等表現得淋漓盡致。
聲腔分類
由於民間藝人們的嗓音條件不同,其聲腔特點也互不相同。根據他們所流露出來的嗓音特點和演唱風格,可總結出以下幾類聲腔及其特點:
1、歌唱性聲腔
此類聲腔的主要特點是:聲音嘹亮、音色悠揚、音調高亢,適合演唱像《
韓秀英》、《希璐》等音域較寬的曲目。此類聲腔的藝人通常需要由小型樂隊(由高音四胡、三弦等樂器組成)來擔任伴奏,代表人有查乾巴拉、哈斯額爾德尼等。
2、說唱性聲腔
此類聲腔的主要特點是:聲音圓潤、音色優美、音調抒情,適合演唱像《娜布其公主》、《百靈公主》等音域適中的曲目。此類聲腔的藝人通常用低音四胡自拉自唱,代表人有李雙喜、達布胡日巴雅爾等。
3、吟誦性聲腔
此類聲腔的主要特點是:聲音低沉、音色渾厚、音調憂傷,適合演唱像《
天虎》、《奈曼大王》等音域較窄的曲目。此類聲腔的藝人通常用潮爾或貝低音四胡自拉自唱,代表人有包那木吉拉、黑小等。
民間藝人的演唱,常以甩腔修飾潤色。這些特殊音腔唱起來或聽起來就有著強烈的“甩出去”的意味,故稱為 “甩腔”。“甩腔”既能夠巧妙減少演唱難度,又能夠發揮伴奏樂器對科爾沁敘事民歌演唱中的修飾作用。
代表作品
《
韓秀英》這首蒙古族蒙語敘事民歌產生在
科爾沁左翼中旗,根據真人真事經人們口頭創作形成的。從它誕生至今,廣泛傳唱,蜚聲海內外。它的誕生源於一段美好、無奈而又淒婉的愛情故事。19世紀初(民國初年),在
科爾沁左翼中旗一個叫寶日花的村子裡,牧民胡日沁畢力格圖的女兒韓秀英生的美麗聰穎,她與本村的牧馬青年舍扎布在長時間的接觸中萌發愛情。韓秀英的弟弟患了一場病,請來蒙古巫師(王府里的萊慶)為其治病。韓秀英的弟弟病好後,胡日沁畢力格圖夫婦見其有錢有勢,就把韓秀英許他為妻。迫於封建禮教的束縛,韓秀英只能屈從父母之命,嫁給了王府萊慶道格爾扎布。後來,舍扎布思念韓秀英心切,想方設法,歷盡艱難找到了科爾沁左翼中旗
舍伯吐鎮好力召村,見到了朝暮想的韓秀英。韓秀英淒楚不已,對舍扎布倍加思念,於是將希望寄予來世。在民間俗念中人有怨結在心,需要編成歌曲傳唱,以此化解逆緣,來世稱心如意。於是已到而立之年的韓秀英請來舍伯吐鎮有名的民間藝人張阿比亞,詳細講述了自己的心事,不久,長篇敘事民歌《韓秀英》便在草原上傳播開去,倍受牧民的喜愛,在蒙古草原上,幾乎人人知道這首迷人的歌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