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政策透鏡下的中國

科技政策透鏡下的中國

《科技政策透鏡下的中國》是2020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科技政策透鏡下的中國
  • 作者:李俠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ISBN:978752036399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所謂的政策透鏡是指:由於政策制定的理論、方法與流程已經很成熟,把政策制定的五階段模型整合起來,形成一種新的政策檢測工具,用來分析不同階段、不同類型、不同領域的政策,根據所要分析的政策的具體目標展開分析。政策透鏡可以大限度地放大政策的問題域及其內在機理,能及時地發現問題,並提供有針對性的反饋信息,從而實現政策制定者與客群之間的廣泛聯繫,以及信息的及時反饋,並為防止政策在各個環節出現偏差提供一種預警機制和潛在的糾偏機制,最終為科技政策質量的提升服務。基於這個目的,筆者把該書取名為《科技政策透鏡下的中國》,主要目標有兩個:其一,用政策透鏡審視當下中國各主要科技領域的各項具體政策,揭示其利弊得失,以盡新時代公民之責任;其二,政策透鏡越完善,對政策制定流程的合理化以及質量提升的幫助越大。由於政策問題的異常複雜性,普通人已經無法全面理解政策,而政策透鏡的放大作用有助於公眾理解政策並在運行中減少其運行阻力。從這個意義上說,政策越清晰質量也越好。科技政策自其誕生以來(從1963年正式命名算起),距今也不過57年的歷史,這也就意味著作為檢視工具的政策透鏡,本身仍很不完善,這需要有更多的學者與專家投身到這個領域,構建與完善透鏡的架構與精準度,並藉助於政策透鏡為社會提供更準確與清晰的政策內容的解釋與說明工作。
  基於上述理念,《科技政策透鏡下的中國》利用政策透鏡檢視了中國四個領域內的不同類型、不同階段的政策,既包括議題的設定、工具的選擇,也包括政策執行以及評價等。這四個領域主要包括文化、科技評價、人才及產業。每個領域內的政策分析包含了政策的各個階段或側面的問題,希望通過多個視角去對一個領域的問題進行細節放大,從而達到清晰理解這個領域的目的,並為相關政策的制定、執行、反饋、評估提供客觀獨立的意見。

圖書目錄

導論 只有放大才能看清
第一章 科技政策與文化
第一節 為什麼需要科學文化?
第二節 科學文化變遷中的博弈
第三節 支撐科學文化運行需要什麼條件?
第四節 科學文化是中國可選擇的最佳文化變革路徑
第五節 用科學文化打通發展不充分的神經末梢
第六節 科學與人文之間的關係——兼論人文社科學者的品相與責任
第七節 科學精神的濃度決定文明的潮起潮落
第八節 話語權終歸是對實力與承認的回報
第九節 “一帶一路”:熱情背後的兩點思考
第十節 回到賽先生:認知的共識在哪裡消失了
第十一節 被誇大的代溝其實是可以調整的
第十二節 諾獎背後的學科知識地圖分布與啟示
第十三節 落後地區應加大研發投入
第二章 科技政策與評價
第一節 科技評價2.0:從局部評價到全局評價
第二節 科技要上新台階,績效與狀態是關鍵
第三節 扭曲的承認機制會帶來什麼後果
第四節 項目制下的科研很難產生諾獎級成果
第五節 稀缺與公平:讓榮譽走得更遠
第六節 獎勵原本就包含對逆襲的一種正式承認
第七節 科研經費是怎樣變成“夾心餅乾”的
第八節 國內期刊的內傷需要標本兼治
第三章 科技政策與人才
第一節 人才政策的兩種誤區:雷同與結構扭曲
第二節 城市的姿態:人才搶奪與分流效應下的選擇
第三節 人才流動背後的喧譁與騷動
第四節 巨人的肩膀在哪裡?——研究生如何開啟學術生涯
第五節 走出學術舒適區,再創人生新輝煌
第六節 學術界少有彎道超車但有馬赫帶效應可用
第七節 在學術界生存,你需要認識多少人?
第八節 科技界的急都是被擠壓出來的
第九節 高校:學術道德建設的主陣地與反向激勵措施
第四章 科技政策與產業
第一節 矽谷沒有秘密——關於矽谷科技生態系統的兩點思考
第二節 城市的規模到底應該多大?
第三節 培育思想市場,提升區域創新能力
第四節 智慧中國從大學與縣級區域的聯姻開始
第五節 核電站投產後電賣給誰?
第六節 智慧財產權:讓保護與套用並行
第七節 中國醫療資源的分布結構與改革的突破口
第八節 重大科研儀器研發的現狀與困境
第九節 大科學工程建設面臨的雙重危機
第十節 大數據政策制定中的認知偏差與倫理靶標
第十一節 未來誰來養活智庫?
第十二節 科普需要引入企業的市場敏感性
第十三節 科學普及成效的“三度”評價與長尾效應
第十四節 從全國高等教育投入看各省的發展心態與認知位差
第十五節 基於大數據的算法殺熟現象的政策應對措施
參考文獻
後記 奔跑中的星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