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探索中國特色的科學傳播學(science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提出科學傳播學的整體分析框架;對科學(文化)素質、科普政策、科學家和科研機構從事科普、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科學傳播、科技博物館和科學中心、公眾參與科學等專題進行專門研究。本書內容豐富,採取理論與案例相結合,具有頗多的創新之處,包括諸多的新觀點、新結論,試圖建立中國特色的科學傳播學。本書適合學習科學教育和科學傳播的大學生、研究生,從事科普的研究者、管理者和一線工作者等學習和參考。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新時代的科普觀與科學精神
第一節 新時代的科普觀與國家科學文化素質
一、新時代科普觀的核心要義
二、國家科學文化素質
三、建議研製《國家科學文化素質建設綱要(2021 —2035年)》
第二節 科學精神的內涵
一、馬克思主義關於科學精神的論述
二、科學精神的內涵要與時俱進
三、科學共同體是科學精神的載體
第二章 科學傳播學:科學傳播研究的新階段
第一節 科學傳播研究的發展歷程
第二節 傳播學的發展歷程
第三節 科學傳播學
一、科學傳播的心理學取向
二、科學政治化與傳播研究
三、信任與價值在科學傳播中的作用
四、設計科學傳播學方案
第四節 科學傳播研究是否存在路線之“爭”
第五節 科學傳播學與中國的相關性
第三章 科學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及其測評
第一節 公民科學素質的定義和內涵
一、什麼是公民科學素質
二、確定公民科學素質內涵的原則
三、公民科學素質的要素結構
四、公民科學素質的功能結構:四個層次
第二節 公民科學素質測評國際新進展及對中國的啟示
一、公民科學素質測評的國際新進展
二、中國的公民科學素質測評
三、對新時代中國的啟示
四、結語
第三節 科學文化素質的內涵與測評
第四章 科普政策研究
第一節 中國科普政策及科普政策文化
一、科普政策的內涵
二、中國科普政策的類型
三、社會建構論與政策文化研究
四、中國科普政策文化的四種類型
五、結語
第二節 中國科普政策的議程設定和制定過程案例研究
一、國外學者關於議程設定的多源流模型
二、《關於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見》的議程設定和制定過程
三、《科普法》議程設定和制定過程
四、《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2006 — 2010 —2020年)》議程設定和制定過程
第五章 科學家參與科學傳播研究
第一節 國際上科學家、大學和科研機構從事科普工作的文獻綜述
一、英國皇家學會 2006年對英國科學家的調查
二、對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調查
三、對英國科學家科普積極分子的調研
四、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調查
五、對參與馬德里科學節活動的科學家的調研
第二節 已開發國家激勵科學家從事科普的若干實踐及經驗
一、已開發國家激勵科學家從事科普的若干實踐
二、啟示及借鑑 84第三節科技工作者從事科普工作狀態調查報告
一、科技工作者從事科普工作的意願和動因
二、影響科技工作者從事科普工作的主要阻礙因素
第六章公眾參與科學研究
第一節 公眾參與科學模型反思及其面臨的挑戰
一、引言
二、科學傳播:從公眾理解科學到公眾參與科學
三、公眾參與科學:誰是公眾,如何參與,何為共識?
四、公眾參與科學的實證解決方案
五、非政治層面的公眾參與科學
六、結論
第二節 公眾參與科技政策制定:一個 STS的分析框架
一、“公眾”角色的多樣化
二、在“參與”中“理解科學”
三、科技政策的制定為公眾參與科技提供了“相遇空間”
四、公眾參與科技政策制定過程的階梯—行動者模型
五、結論
第三節 中國公眾理解科學:從傳統科普到公眾參與科學的轉型
一、引言
二、國家科普體系
三、缺失模型及其面臨的挑戰
四、變化中的世界
五、科學家的反應及其成本
六、邁向公眾科學參與之路
第七章 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科學傳播:以環境傳播為例
第一節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科學傳播模式
一、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概念辨析
二、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科學傳播模式象限論
第二節 傳統媒體科學傳播
一、報紙:對《人民日報》PM2.5相關內容傳播的實證研究
二、電視:對《新聞聯播》PM2.5相關內容傳播的實證研究
三、傳統媒體 PM2.5相關內容傳播研究小結
第三節 新媒體的科學傳播
一、對新浪新聞 PM2.5相關內容傳播的計量分析和內容分析
二、對果殼網 PM2.5相關內容傳播的計量分析和內容分析
三、對新浪微博 PM2.5相關內容傳播的計量分析和內容分析
四、對微信 PM2.5相關內容傳播的計量分析和內容分析
五、對科學網部落格關於 PM2.5相關內容傳播的實證研究
六、新媒體 PM2.5相關內容傳播研究小結
第八章 科學技術博物館和科學中心研究
第一節 科學技術博物館的界定及分類
一、科學技術博物館的界定
二、科技博物館和科學中心的分類
第二節 科技博物館和科學中心發展的四個階段
一、階段:展示技術發展史
二、第二階段:展示當代科學技術,提高公眾知識水平
三、第三階段:讓公眾接觸科學技術,促進知識為民所有
四、第四階段:突出科學技術與社會的互動關係,突出雙刃劍效應
第三節 科技博物館和科學中心的發展趨勢及啟示
一、展教方式從灌輸式到啟發式,從講解型到動手型
二、展教內容從經典科學到新興科學
三、展教內容從科學成果到科研過程
四、展教立場從支持辯護型到客觀中立型
五、從以科技館為中心到以觀眾為中心
六、把 STEAM教育理念落地
七、製造場景
八、增加臨時展覽
九、“網際網路 科技館”
十、集群化建設和運行
十一、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科學文化傳播普及隨筆
面向特定人群的科學傳播:以青少年為例
一、青少年科學傳播方式的既有認識
二、青少年科學傳播方式
三、青少年科學傳播面臨的新情況與新特點
科普碩士培養現狀及對策分析
一、科普碩士培養中的問題
二、思考與建議
從事科學傳播與普及研究的個人經歷回顧
科學傳播學的宣言書——關於《公眾科技傳播指南》
《科技傳播百科全書》述評
中國科技傳播的新探索
國外科技館對我國科技館事業發展的啟示
作者簡介
劉立,教授,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科學社會學博士生導師、馬克思主義理論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科學傳播與普及的理論研究和政策研究。2002年北京大學哲學博士,1986年華東師範大學理學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