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那些不可思議的事:天文五千年》內容簡介:人類意識到自己僅僅是居住在一顆普通行星上時,人們就不再滿足於天國方面的各種神話了,“外星人”問題正式成為一個科學命題擺在了各代科學家面前。《科學那些不可思議的事:天文五千年》是天文學家面前的巨大謎團。
基本介紹
- 書名:科學那些不可思議的事:天文五千年
- 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
- 頁數:237頁
- 開本:16
- 作者:王玉民
- 出版日期:2013年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5179487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科學那些不可思議的事:天文五千年》編輯推薦:天文學的歷史,又有其獨特之處。上歷史課時我們會注意到,無論是中國歷史,還是世界歷史,對早期文明都要提到它的“天文學的萌芽”以至“高度發達的天文學知識”,自然科學的其他學科,很少有這樣的殊榮。
作者簡介
王玉民,河北承德籍,男,54歲。文學碩士、天文學博士、研究員,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會員,中國古天文聯合研究中心副主任,現供職於北京天文館古觀象台,主要從事天文學史研究和天文科普創作。博士論文《以尺量天》,獲2003年中國科學院院長優秀獎,2004年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論文獎,科幻小說《怪圈》獲第五屆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另著有科普著作《天上人間——中國星座故事》、《星座世界》,發表論文、科普作品、散文110餘篇。相信:人不能只關注身邊瑣事,還要留意覆蓋我們的天穹,因為它占據了我們視野的一半,一切都是在日月星辰的照耀之下。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古人眼中的宇宙
1.先民的天穹——古希臘以前的天文學
2.地球與天球——古希臘天文學
3.司天觀象敬授民時——中國古代天文學
4.古代與近代的“二傳手”——阿拉伯天文學
第二章 兩大體系的交接
1.地球在飛奔——哥白尼革命及大地是球形的最後證明
2.兩顆超新星一第谷和克卜勒
3.殉道者——哥白尼學說的弘揚
第三章 眼睛的延長
1.欲窮千里目——從目視到望遠鏡
2.獨眼巨人裝備賽
第四章 引力主宰的宇宙
1.“生一個牛頓吧”
2.預言未知天體——經典力學如日中天
第五章 宇宙視野的開拓
1.一步步“走近”太陽
2.異彩紛呈的太陽系
3.從恆定到移動——對恆星世界的認識
4.從背景到主角——恆星天文學的誕生
第六章 分解星光——“天體分析”
1.彩虹天書的破譯——光譜分析
2.萬億恆星排座次——赫羅圖
第七章 巡天遙看一千河
1.從雲霧狀天體到河外星系一
2.從單鏡面到多鏡面——光學望遠鏡在20世紀以來的發展
3.變“視窗”為“全方位”
4.變“足不出戶"為“跨出地球"
5.從太陽繫到深空天體
第八章 新視野
1.精確而標準——新世紀新時間觀
2.平地一聲雷——大爆炸宇宙學
3.茫茫宇宙覓知音
附錄1 天文學大事年表
附錄2 天文學發展脈絡圖
第一章 古人眼中的宇宙
1.先民的天穹——古希臘以前的天文學
2.地球與天球——古希臘天文學
3.司天觀象敬授民時——中國古代天文學
4.古代與近代的“二傳手”——阿拉伯天文學
第二章 兩大體系的交接
1.地球在飛奔——哥白尼革命及大地是球形的最後證明
2.兩顆超新星一第谷和克卜勒
3.殉道者——哥白尼學說的弘揚
第三章 眼睛的延長
1.欲窮千里目——從目視到望遠鏡
2.獨眼巨人裝備賽
第四章 引力主宰的宇宙
1.“生一個牛頓吧”
2.預言未知天體——經典力學如日中天
第五章 宇宙視野的開拓
1.一步步“走近”太陽
2.異彩紛呈的太陽系
3.從恆定到移動——對恆星世界的認識
4.從背景到主角——恆星天文學的誕生
第六章 分解星光——“天體分析”
1.彩虹天書的破譯——光譜分析
2.萬億恆星排座次——赫羅圖
第七章 巡天遙看一千河
1.從雲霧狀天體到河外星系一
2.從單鏡面到多鏡面——光學望遠鏡在20世紀以來的發展
3.變“視窗”為“全方位”
4.變“足不出戶"為“跨出地球"
5.從太陽繫到深空天體
第八章 新視野
1.精確而標準——新世紀新時間觀
2.平地一聲雷——大爆炸宇宙學
3.茫茫宇宙覓知音
附錄1 天文學大事年表
附錄2 天文學發展脈絡圖
序言
從人們最初觀望星星而又不知其為何物、不知其何以存在開始,已過去了上百萬年,但僅僅最近的五千年文明,就使人類從刀耕火種的生存方式發展到能夠駕駛飛船遨遊太空,天文學也由當初的觀象授時,到今天可以直探100億光年以外星體的奧秘。而20世紀短短的100年,人類的科學,也包括天文學取得的進展,更比以前所有歷史階段所獲的總和還要多得多,這更是人類歷史上驚人的躍進。人類探索宇宙星空的歷史,不但展現了自然世界的無窮奧秘,也標誌人類智慧的不斷攀升。這其中也充滿了發現的驚喜、跋涉的艱辛,既有頓悟的豁然開朗,也有攻關時的障礙重重。我們應該了解這一過程。
天文學的歷史,又有其獨特之處。上歷史課時我們會注意到,無論是中國歷史,還是世界歷史,對早期文明都要提到它的“天文學的萌芽”以至“高度發達的天文學知識”,自然科學的其他學科,很少有這樣的殊榮。這說明,在人類文明的早期,天文學曾顯得非常重要,無論是定方向、定時刻,還是定季節指導農事,每個人都要了解一些的。所以中國明末清初時期的大學問家顧炎武曾在《日知錄》中寫過這么一段著名的話:“三代(即夏、商、周——引者注)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今天為什麼做不到“人人皆知天文”了呢?並不是現代天文學不重要了,而是由於社會的分工。天文學的根本內容屬於一些極其專業的課題,只需專家來研究,其他人可以不去理會。我們只要坐享其成,據報時撥正手錶、按預測觀覽天象、開螢幕欣賞圖片就可以了。但這樣的結果是:對一些基本的天文常識,一般人也變得缺乏了解,比如,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星星也像日月那樣在東升西落。其實了解這一點,並不比掌握加減乘除更難。今天,天文學仍然極為重要,甚至更為重要,我們仍需“知天文”。所以本書希望在這一方面加以努力,按天文學發展的主線,通過講述歷史,把極其專業的天文知識轉化作生動通俗的敘述,讓讀者在輕鬆的閱讀中感受到天文學的巨大魅力。
另外,希望這本小書的意圖還不僅止於傳授天文學知識、“串講”天文學的歷史。平時,我們常無奈地說某件事是“歷史形成的”,其實,世界上每一件事物,都是歷史形成的,而且除了黑洞,每一件事物都有它的歷史痕跡。世界上最不能割斷的就是歷史,今天就是過去歷史的延續。問題是,我們總是生活在某一刻的“現在”,總是站在現在的“制高點”去看歷史。這樣是十分必要的。因為很多事件,隨著歷史的發展,直到“現在”,我們才領會了它們的意義。但是,過分把握“現在”常常也會蒙蔽我們的雙眼,使不少人缺乏歷史感,或者有歷史感也認識不到歷史的真相。所以,作者還希望這本小書能幫助讀者“喚醒”歷史感,因此書中不僅要鋪演各種天文成就的取得過程,也將描述人類對宇宙認識的演變歷程,強調用古人的方法去接近古人的知識,不單純地把它理解成“真理”戰勝‘謬誤”的知識積累史。這樣,了解了天文學的“過程”,才能更深刻地領悟天文學的本質和靈魂,真正理解先賢驚人的智慧和創造精神。
德國哲學家康德1788年在任哥尼斯堡大學校長時,曾說:“有兩種東西,我們愈是反覆地加以思考,就愈能感受到它們使我們心靈有增無已的讚嘆和敬畏:一是我們頭上的星空,一是我們心中的道德律。”康德把“星空”與“道德律”並提,正是讚嘆和敬畏它們的神秘和永恆。我們頭上的星空,幾百萬年來都是一個樣子,但在人的心目中,不同的時代它們卻有不同的“性質”。本書試圖展示、強調這個q陛質”(其實是人類對星空的“認識”,但每個時代的人都傾向認為他們的認識是真實的)的變化、發展過程,直到此刻作者動筆之前。至於未來它們的“性質”是什麼樣,只有等待青少年朋友們去努力探尋了。
這本小書若能讓鐘情於天文的人再有所收益,讓沒接觸過天文的人也能讀懂,感到自己也算是“知天文”了,當是作者最大的慰藉。 感謝86歲的老母親王秀芝,已故的父親王志忠。父母親含辛茹苦,從小就給我寬鬆的生活環境,兒童時期就讓我心無旁騖地沉浸在自己的天文和學術愛好中去;也感謝妻子路學君和小女王採薇,靠她們的讚賞和支持,才使我一路自學走到今天,寫出一系列天文著作。
天文學的歷史,又有其獨特之處。上歷史課時我們會注意到,無論是中國歷史,還是世界歷史,對早期文明都要提到它的“天文學的萌芽”以至“高度發達的天文學知識”,自然科學的其他學科,很少有這樣的殊榮。這說明,在人類文明的早期,天文學曾顯得非常重要,無論是定方向、定時刻,還是定季節指導農事,每個人都要了解一些的。所以中國明末清初時期的大學問家顧炎武曾在《日知錄》中寫過這么一段著名的話:“三代(即夏、商、周——引者注)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今天為什麼做不到“人人皆知天文”了呢?並不是現代天文學不重要了,而是由於社會的分工。天文學的根本內容屬於一些極其專業的課題,只需專家來研究,其他人可以不去理會。我們只要坐享其成,據報時撥正手錶、按預測觀覽天象、開螢幕欣賞圖片就可以了。但這樣的結果是:對一些基本的天文常識,一般人也變得缺乏了解,比如,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星星也像日月那樣在東升西落。其實了解這一點,並不比掌握加減乘除更難。今天,天文學仍然極為重要,甚至更為重要,我們仍需“知天文”。所以本書希望在這一方面加以努力,按天文學發展的主線,通過講述歷史,把極其專業的天文知識轉化作生動通俗的敘述,讓讀者在輕鬆的閱讀中感受到天文學的巨大魅力。
另外,希望這本小書的意圖還不僅止於傳授天文學知識、“串講”天文學的歷史。平時,我們常無奈地說某件事是“歷史形成的”,其實,世界上每一件事物,都是歷史形成的,而且除了黑洞,每一件事物都有它的歷史痕跡。世界上最不能割斷的就是歷史,今天就是過去歷史的延續。問題是,我們總是生活在某一刻的“現在”,總是站在現在的“制高點”去看歷史。這樣是十分必要的。因為很多事件,隨著歷史的發展,直到“現在”,我們才領會了它們的意義。但是,過分把握“現在”常常也會蒙蔽我們的雙眼,使不少人缺乏歷史感,或者有歷史感也認識不到歷史的真相。所以,作者還希望這本小書能幫助讀者“喚醒”歷史感,因此書中不僅要鋪演各種天文成就的取得過程,也將描述人類對宇宙認識的演變歷程,強調用古人的方法去接近古人的知識,不單純地把它理解成“真理”戰勝‘謬誤”的知識積累史。這樣,了解了天文學的“過程”,才能更深刻地領悟天文學的本質和靈魂,真正理解先賢驚人的智慧和創造精神。
德國哲學家康德1788年在任哥尼斯堡大學校長時,曾說:“有兩種東西,我們愈是反覆地加以思考,就愈能感受到它們使我們心靈有增無已的讚嘆和敬畏:一是我們頭上的星空,一是我們心中的道德律。”康德把“星空”與“道德律”並提,正是讚嘆和敬畏它們的神秘和永恆。我們頭上的星空,幾百萬年來都是一個樣子,但在人的心目中,不同的時代它們卻有不同的“性質”。本書試圖展示、強調這個q陛質”(其實是人類對星空的“認識”,但每個時代的人都傾向認為他們的認識是真實的)的變化、發展過程,直到此刻作者動筆之前。至於未來它們的“性質”是什麼樣,只有等待青少年朋友們去努力探尋了。
這本小書若能讓鐘情於天文的人再有所收益,讓沒接觸過天文的人也能讀懂,感到自己也算是“知天文”了,當是作者最大的慰藉。 感謝86歲的老母親王秀芝,已故的父親王志忠。父母親含辛茹苦,從小就給我寬鬆的生活環境,兒童時期就讓我心無旁騖地沉浸在自己的天文和學術愛好中去;也感謝妻子路學君和小女王採薇,靠她們的讚賞和支持,才使我一路自學走到今天,寫出一系列天文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