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術語翻譯概論》是2008年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彥。
基本介紹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目錄,前言,
圖書信息
內容簡介
《科學術語翻譯概論》(An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of Scientific Terms)是迄今國內唯一的系統地論述科學術語翻譯的理論性專著。全書共分13章,外加三個附錄。《科學術語翻譯概論》對有關科學術語翻譯各方面的問題作了系統的研究和探討:第1章重點介紹了科學術語的結構類型。這裡首先論述了什麼是科學術語及廣義科學術語和狹義科學術語的不同概念。在此基礎上著者對科學術語的七種基本類型又作了詳細的分類研究。第2章論述了科學術語與中國學術的關係。第3章對科學術語作了總的分類,指出印歐科學術語、縮略語科學術語和借用語科學術語三種科學術語在結構上的區別,介紹了科學術語一些不同的概念。第4章主要用具體例子說明科學術語翻譯的標準和原則。第5章論述了標準結構的漢語科學術語的翻譯方法。第6章介紹了漢語四字格科學術語的特殊翻譯方法。第7章論述了科學術語翻譯應處理的幾對矛盾,如正語序與反語序、音譯與意譯、簡潔性與邏輯性、類比性與變通性以及微觀原則性與統一性等。第8章論述了固定的科學術語的審定和翻譯。第9章介紹了科學術語的命名等問題。第10章是中外科學術語翻譯的舉例研究。第11章通過科學術語翻譯工作者的特殊困難分析,深入闡述了科學術語從知識和語言角度來看的獨特性。第12章介紹了科學術語的翻譯與語言發展的關係和前景,說明人類的語言就是隨著科學(即文明)的發展而不斷地得到發展的。第13章涉及了現今術語的熱門問題,即海峽兩岸科學術語的厘定問題。《科學術語翻譯概論》從科學術語的定義、結構、分類、翻譯方法,到科學術語翻譯在語言發展演變中所起的作用,對科學術語作了全面而系統的分析研究。最後又加上三個附錄。《科學術語翻譯概論》既有巨觀的論述,也有微觀的研究。每一章的內容都有豐富的例證作為支撐材料。
目錄
第1章 科學術語與翻譯
1.1 科學術語概述
1.2 現代科學術語的特點及有關問題
1.3 科學術語翻譯的重要性
第2章 科學術語翻譯與中國學術的關係
2.1 對翻譯科學術語應持什麼態度
2.2 翻譯外來科學術語的目的
2.3 翻譯外國科學術語和漢語的關係
第3章 科學術語的分類
3.1 科學術語的結構分類
3.2 科學術語的概念分類
第4章 科學術語的翻譯原則和翻譯標準
4.1 科學術語的翻譯原則
4.2 科學術語的翻譯標準
4.3 科學術語標準翻譯舉例
第5章 科學術語的翻譯方法
5.1 標準結構的漢語術語及其翻譯
5.2 有歧義的科學術語及其翻譯
5.3 特殊科學術語及其翻譯
5.4 科學術語十種常用的翻譯方法
第6章 漢語四字格術語的翻譯
6.1 四字格術語及其起源
6.2 四字格結構的幾種結構形式
6.3 四字格結構術語的翻譯特點和注意事項
6.4 四字格結構翻譯舉例
第7章 科學術語翻譯應處理的幾對矛盾
7.1 正語序與反語序
7.2 音譯與意譯
7.3 簡潔性與理據性
7.4 類比法與變通法
7.5 準確性與統一性
第8章 科學術語的審定與翻譯的統一性
8.1 科學術語的審定原則與翻譯原則的關係
8.2 科學術語翻譯的統一性
8.3 科學術語翻譯的規範化
第9章 新科學術語的定義、命名與譯名
9.1 新科學術語的定義
9.2 新科學術語的命名原則
9.3 新科學術語的特點及其譯名
第10章 科學術語的考證與翻譯
10.1 什麼是科學術語考證
lO.2 科學術語考證與定名的關係
10.3 科學術語考證與翻譯的關係
第11章 科學術語翻譯工作者的特殊困難
11.1 理解方面的困難
11.2 專業知識方面的困難
11.3 術語本身造成的困難
ll.4 翻譯者缺乏嚴謹造成的困難
第12章 科學術語的翻譯與語言發展的前景
12.1 時代的進步與語言的發展
12.2 時代的進步與新科學術語的關係
12.3 未來的語言與科學術語翻譯的關係
第13章 海峽兩岸科學術語的厘定
13.1 海峽兩岸科學術語厘定的緊迫性
13.2 海峽兩岸科學術語厘定的重要性
13.3 海峽兩岸科學術語厘定的三大原則
附錄I 科技文獻術語翻譯典範
附錄Il 海峽兩岸科學術語名詞差異對照表
附錄III 幾種學科常用術語(英漢/漢英)翻譯對照表
參考文獻
後記
·收起全部<<
前言
欣聞《科學術語翻譯概論》一書即將出版,特遵作者張彥主任之“命”,為之寫序。
該書之出版,適逢人類處於全球化的最新階段,意義絕非一般,因為全球化交流更需要科學技術的翻譯與引進,而科學技術翻譯更需要術語之統一,猶如“全球一盤棋”。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十分發達,術語的翻譯實踐與研究古已有之。荀子的《正名篇》中很多內容都與術語問題有著直接或問接的關係。漢唐時期,佛經翻譯,如火如荼。以玄奘為代表的佛經翻譯實踐家在翻譯過程中吸收7大量梵文的佛教術語,並提出了“既須求真,又須喻俗”的翻譯標準。自明代始,以傳教士為代表的外國學者和中國學者官員通力合作,譯出不少有關天文歷算、輿地測繪、農田水利和力藝之學的著作,其中涉及大量的科學術語。到了清朝,1862年和1865年,在京滬南北兩地分別成立了具有標誌性歷史意義的京師同文館(翻譯處)和江南機械製造總局之翻譯館,後者在中國近代科學技術史上的意義甚至大大超出了其總局的範疇,成為中國近代科學技術的一個重要開拓者。近代的中國,也正是以這兩個翻譯處、館等為中心的翻譯研究機構譯介了大量的西方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著作,極大地促進了我們科學術語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