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指數增長律

科學發展指數增長律,描述科學發展速度的基本規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科學發展指數增長律
  • 性質:科學術語
沿革
20世紀40年代以來,一些學者通過對表征科學發展的各種數量指標的統計分析,發現科學發展以指數增長的規律。
1944年,美國美以美大學F.賴德對美國有代表性的大學圖書館藏書增長律進行統計,發現每16年翻一番。
60年代初,美國科學家D.J.deS.普賴斯在其著作《巴比倫以來的科學》和《小科學,大科學》中,對17世紀以來的科學期刊、科學論文、科學人力、科學費用等主要科學發展指標進行統計分析,提出科學的發展“在人力和出版物方面以10~15年為一周期就趨於翻一番”;還提出其他一些科學指標成倍增長的周期,從而提出了科學發展的指數增長規律(圖1)。該規律可表達為如下公式:S=S0eKT。式中S為現有的科學知識量;S0為初始科學知識量;K為常數,其數值由不同國家或不同時代的生產水平和其他因素決定;T為時間,一般以年為單位。指數增長律表明:科學量每隔數年翻一番。
例如,K=0.07,該公式表明科學的發展每隔10年翻一番。雖然,科學發展指數增長律是一條經驗性規律,但通過它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的推論,對科學規劃與管理具有重要意義。但是,指數增長律賴以成立的科學指標的統計並非在同質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招致批評。
同時,20世紀70年代以後,科學增長平緩。鑒於這種情況,普賴斯提出科學發展的邏輯增長曲線律,來修正指數增長律。按照邏輯增長曲線規律,每一個周期的科學增長呈現S型,即科學增長起於一個基值,以指數增長,到達反曲點附近的中段之後,將呈S型達到其極限(圖2)。
科學就是經過一個一個周期發展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