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實驗衛星

科學實驗衛星

為了對航天任務急需的新技術進行先期試驗,同時開展空間環境探測與空間科學研究,中國在剛開始研製衛星時,就開始發展了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系列。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中國先後研製和發射了實踐一號、實踐二號衛星群、實踐四號以及實踐五號衛星,初步形成了實踐系列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

中國大陸近日進行一項太空實驗—發射了三顆不大的衛星,其中一顆裝有“機械臂”的衛星在試驗中抓住了另外兩顆衛星中的一顆。五角大樓由此宣稱,中國在太空軍事領域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美國軍事分析家推測,中國將以不產生太空碎片的攻擊方式近距離監視或破壞美國衛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科學實驗衛星
  • 地點:中國
  • 創建時間:20世紀70年代
  • 類型:生活用語
發展歷史,2013,2010,2005,2004,2003,1999,1994,1977,1972,1971,1970,各方觀點,美方觀點,俄方觀點,關注原因,

發展歷史

2013

中國航天報》於2013年7月24日發布訊息稱三顆衛星是科學實驗衛星,分別名為“創新三號”、“試驗七號”及“實踐十五號”,它們是從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以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搭載升空發射,進入太空軌道,用於“觀測太空碎片與進行科學實驗如太空機械臂操作”。
2013年7月20日7時37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以“一箭三星”方式,成功將創新三號、試驗七號和實踐十五號三顆技術科學試驗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三顆衛星主要用於開展空間碎片觀測和空間機械臂操作等空間維護技術科學試驗,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179次發射。
'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
2013年3月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中心在北京舉行記者會,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在答記者問時表示,我國將在2016年前後發射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希望能夠依託國際合作,構建一張量子通信網路。

2010

2010年15日9時39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實踐十二號衛星”送入太空。
“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
“實踐十二號衛星”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為主研製。衛星主要用於開展空間環境探測、星間測量和通信等科學與技術實驗。
“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研製。這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125次飛行。

2005

2005年7月6日6時40分,我國自行研製的“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將“實踐七號”科學試驗衛星成功送入太空預定軌道。
“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
2005年8月2日15時30分,我國第21顆返回式科學與技術試驗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發射升空。
火箭發射約20分鐘後,從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傳來的數據表明,這顆返回式衛星已經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圓滿成功。這顆返回式科學與技術試驗衛星將主要用於科學研究、國土普查、地圖測繪、空間科學與技術試驗等。

2004

台北時間2004年4月18日23時59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地將“試驗衛星一號”和搭載的“納星一號”科學實驗小衛星送入太空,這標誌著我國小衛星研製技術取得了重要突破。
“試驗衛星一號”是我國第一顆傳輸型立體測繪小衛星,重204公斤,由哈爾濱工業大學聯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和西安測繪研究所共同研製,主要用於國土資源攝影測量、地理環境監測和測圖科學試驗。這顆衛星採用了一體化設計思想,套用了基於磁控和反作用飛輪控制的姿態捕獲、衛星大角度姿態機動控制、微小衛星高精度高穩定度姿態控制、衛星自主運行管理等多項微小衛星的前沿技術,探索了我國微小衛星技術發展的新途徑。衛星經在軌測試後,將交由中國科學院衛星遙感地面站使用。
“試驗衛星一號”和“納星一號”發射升空“試驗衛星一號”和“納星一號”發射升空
“納星一號”是一顆用於高新技術探索試驗的納型衛星,重量小於25公斤,由清華大學和航天清華衛星技術有限公司研製並使用。這次發射,主要是通過一些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納衛星平台並進行航天高技術飛行演示。其主要任務包括CMOS相機對地成像試驗、微型慣性測量組合的搭載試驗、微小衛星的軌道保持和變軌試驗、衛星程式上載與軟體試驗和部分元器件的搭載試驗等。衛星的成熟技術將用於光學成像觀測和環境、資源、水文、地理勘察及氣象觀測、科學實驗等。

2003

探測一號衛星遠地點達7萬多公里,是中國發射的距離地球最遠的一顆衛星。
中國“雙星計畫”的第一顆衛星“探測一號”2003年12月30日凌晨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該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張永維接受本社記者採訪時稱,“探測一號”衛星自立項開始,即完全按照衛星具體科學目標進行設計、研製,可以說是中國首顆真正嚴格意義上的科學實驗衛星。

1999

1999年,發射了實踐五號衛星,實踐五號是中國第一顆採用公用平台思想設計的小型科學實驗衛星,是小衛星研製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為我國小衛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該衛星在空間單粒子效應及對策研究、空間流體科學實驗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1994

1994年,發射了實踐四號衛星,用於探測空間環境參數和高能粒子效應。

1977

科學探測和技術試驗衛星,於1977年3月3日發射入軌,1979年5月11日衛星軌道壽命結束,星上長期工作的遙測系統一直清晰地向地面發回遙測信息。
實踐一號是一顆自旋穩定的衛星,只經歷不到10個月的時間就成功發射升空。

1972

1972年,發射了實踐二號、實踐二號甲、實踐二號乙衛星,用於空間物理探測。

1971

1971年3月3日,在毛澤東“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指示的鼓舞下,我國成功地發射了一顆科學實驗人造地球衛星。
衛星重221公斤。其運行軌道距地球最近點266公里,最遠點1826公里,軌道平面與地球赤道平面的夾龜為69.9度;繞地球一周需時106分鐘。它用20009兆赫和19995兆赫的頻率成功地向地面發回了各項科學實驗數據,衛星上帶有宇宙線、X射線、高磁場和軌道外熱流探測器,使我國首次用衛星獲取了空間物理數據。
實踐1號衛星實踐1號衛星

1970

東方紅一號衛星於1970年4月24日發射成功,標誌著我國空間技術事業的開端。之後,在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領域,研製和發射了多顆衛星。

各方觀點

美方觀點

美籍太空分析家羅伯特·克里斯蒂說,據信“試驗七號”裝有用來測試的機械臂,屬於中國打造2020年大型太空站的努力之一。
報導稱,中國大陸於2007年曾進行反衛星系統測試,用飛彈摧毀一顆氣象衛星,當時製造數以萬計太空碎片,威脅所有載人與無人太空船。
美國官員披露,機械臂衛星嚴重威脅美國衛星,屬於中國大陸“星戰”計畫一部分。美國軍事專家理察·費希爾說,機械臂衛星可執行近距離觀察與攻擊任務,“拔下”美衛星系統元件送回中國大陸,或是貼近美衛星“植入”中國大陸系統,而抓取方式不產生太空碎片,無損中國大陸衛星。

俄方觀點

俄專家:中國有權這樣做。
俄羅斯之聲電台網站2013年10月5日報導,俄羅斯科學院世界經濟和國際關係研究所國際安全中心專家、退役少將弗拉基米爾·德沃爾金對這件事的評價則頗為淡然。他說:“我認為,這還算不上是征服宇宙過程中的一個新階段。中方展示的是捕捉和摧毀另一顆衛星的能力。但這僅僅是初級階段。”
報導指出,美國對中國研製反衛星武器一事非常警覺並密切跟蹤。俄羅斯地緣政治研究院副院長康斯坦丁·希夫科夫認為,中國有權這樣做。
俄羅斯社會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弗拉基米爾·葉夫謝耶夫也持同樣的觀點。他說:“美國有時會誇大中國人對他們的地球同步衛星的威脅。中國研製各種類型的反衛星武器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中國正通過研製這種武器來保護自己,因為美國可能在太空部署攻擊性武器系統。”
這名專家同時指出,美國的整個軍事戰略構建在太空衛星的基礎之上。中國正試圖通過封鎖這些衛星,以便在必要的情況下與美方形成均勢。這是很自然的事情。

關注原因

關於中國正在研發反衛星武器的報導以前就有。2007年1月11日,中國第一次成功地試驗反衛星系統並擊落了自己的衛星,該衛星被擊毀後形成大約3000塊碎片,至今在近地軌道上漂浮,對衛星和載人太空飛行器構成現實威脅。同時,這是自上世紀80年代初以來的第一次類似試驗。蘇聯和美國進行過類似的試驗。但超級大國停止了這種試驗,因為擔心此類試驗產生的碎片危害到民用和軍用衛星的正常運轉。誠然,中國的試驗並非一蹴而就。據俄塔社報導,在此之前中國三次擊落衛星的嘗試都無果而終。
包括美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對這種試驗的反應非常敏感,對此表示擔憂。專家指出,引發憤怒的不是被擊毀衛星的碎片—它們成為太空垃圾並對其他太空飛行器造成危險,而是中國擁有了自己的反衛星武器這一事實。因為,美國大部分偵察衛星的軌道正好與中國擊毀的本國衛星相同。智慧型炸彈、偵察和部隊所用數據所依賴的GPS衛星、通信衛星現在也處於北京飛彈的攻擊範圍之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