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常綠或半常綠
大喬木,高達40米,胸徑可達2.3米;樹幹圓滿通直,但分枝低,主幹較短;樹皮灰褐色至棕褐色,厚約1厘米,近平滑,老樹皮粗糙,內皮纖維質,稍脆;砍傷樹皮後流出汁液紅色,乾凝後變瘀血狀;木材鮮時有酸味,乾後無味,表面槽棱突起;
小枝無毛。三出複葉,稀5小葉,總
葉柄長8-20厘米;小葉片紙質,卵形、橢圓形、倒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7-15厘米,寬4-8厘米,頂端急尖或短尾狀漸尖,基部寬楔形至鈍,邊緣有淺鋸齒,每1厘米長有2-3個,幼時僅葉脈上被疏短柔毛,老漸無毛;頂生小葉柄長2-5厘米,側生小葉柄長5-20毫米;托葉膜質,披針形,長約8毫米,早落。
花小,雌雄異株,多朵組成腋生的圓錐花序;雄花序長8-13厘米,被微柔毛至無毛;雌花序長15-27厘米,下垂;
雄花:直徑達2.5毫米;萼片膜質,半圓形,內面凹成勺狀,外面被疏微柔毛;花絲短;退化雌蕊小,盾狀,被短柔毛;雌花:萼片長圓狀卵形,內面凹成勺狀,外面被疏微柔毛,邊緣膜質;
子房光滑無毛,3-4室,花柱3-4,線形,頂端不分裂。果實漿果狀,圓球形或近圓球形,直徑6-13毫米,淡褐色;種子長圓形,長約5毫米。花期4-5月,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常生於海拔800米以下山地潮濕溝谷林中或平原栽培,尤以河邊堤岸或行道樹為多。幼樹稍耐蔭,喜水濕,為熱帶和亞熱帶常綠季雨林中的主要樹種。在土層深厚、濕潤肥沃的砂質壤土生長特別良好。
中國廣西分布區的氣候,年平均氣溫20-22℃,最冷月平均氣溫10-13℃,極端低溫-2.7℃。年降雨量1200-1750毫米。土壤多屬沙岩、頁岩和流紋岩風化成的酸性、微酸性的紅、黃壤。在微酸性的石灰岩地區,也可生長。石灰岩山上也能生長。常與水冬哥、七葉樹、蘋婆、火果、粗枝米仔蘭和米椎等混生,構成上層林。
分布範圍
分布於澳大利亞、玻里尼西亞、柬寨埔、緬甸、泰國、寮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日本、印度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陝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和雲南等省區。
繁殖方法
採種
秋楓4月開花,10月果熟,熟時呈棕褐色。採收後,堆漚4-5天,待種皮軟化,洗去皮肉,選出種子晾乾,放通風處貯藏。種子千粒重25克,每公斤4萬粒左右,發芽率60%。
播種
圃地選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壤土。春2月,用條點播,播後覆土1-1.5厘米,蓋草保持濕度。每畝播種量2-3公斤。播後十五天種子發芽出土,及時揭去蓋草,並加強水肥管理。一年生苗高達70-80厘米,可出圃定植。每畝產苗1.5萬株。
栽培技術
應選土層深厚、肥沃濕潤的酸性、微酸性土,或石灰岩的微酸性土的山坡中下部造林。整地用帶墾或穴墾,植穴50厘米×50厘米×40厘米。在早春抽芽前,剪葉漿根後利用雨天定植。株行距2米×1.7米或2米×2米。造林後2-3年內,每年夏秋季鏟草鬆土撫育1-2次,並適當修剪分枝,使樹幹生長通直。
主要價值
經濟
木材:散孔材,導管管孔較大,直徑115-250微米,管孔每平方毫米平均11-12個。木材紅褐色,心材與邊材區別不甚明顯,結構細,質重、堅韌耐用、耐腐、耐水濕,氣乾比重0.69,可供建築、橋樑、車輛、造船、礦柱、枕木等用。果肉可釀酒。
樹皮種子:樹皮可提制栲膠,果可釀酒。樹皮可提取紅色染料。種子含油量30-54%,供食用,也可作潤滑油。
生態
葉可作綠肥,根系發達,抗風力強,耐水濕,宜作水源林、防風林和護岸林樹種。
觀賞
樹葉繁茂,冠幅圓整,樹姿壯觀。宜作庭園樹和行道樹,也可在草坪、湖畔、溪邊、堤岸栽植。
藥用
葉可治無名腫毒。根有祛風消腫作用,主治風濕骨痛、痢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