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園

秋園

秋園,位於江蘇省連雲港板浦古鎮的南郊,是江蘇近代淮北第一名園,與天津塘沽鹽業巨子查日坤建造的水西莊園林並稱南北雙璧。民國時期國民黨兩淮鹽務管理局長繆秋傑所建,民國十九年動工,至二十六年初具規模(1930-1937)。該園基址為平地,後依其時淮北鹽區地勢由人工理水堆山而成,又間以亭、廊,雜以花木,乃為淮北首屈一指之山水園,亦是淮鹽文化的重要體現。其在建築形式、植物配置等方面有借鑑歐式之手法,並與中國傳統園林相結合。

1939年,在日軍侵占板浦前夕,鹽務局撤逃,國民黨灌雲縣政府奉行“焦土抗戰”政策,在國民黨第八軍軍長李守維的直接指揮下,由自衛團連長陳少山帶人將秋園內遍澆汽油,後點燃炸藥,使這一名園毀於一旦。

1996年底,板浦果園在縣、鎮有關部門和企業的支持下,只建成一座仿古大門,其上由繆秋傑的女婿、曾任國家農牧漁業部部長的何康題寫“秋園”二字。秋園遺址完整保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秋園
  • 地理位置:江蘇省連雲港市海州區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一百餘畝
基本介紹,歷史沿革,造園意旨,造園特色,總體布局,建築與小品,植物造景,結語,

基本介紹

繆秋傑祖籍江陰,畢業於順天稅務學堂,到鹽業稽核總所任英文翻譯和秘書後,曾多次隨英國人丁恩(北洋政府鹽務顧問)視察全國鹽區,協助處理鹽務。到達板浦主持淮北鹽政後,為革除鹽務陋規積弊,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削減冗員,整頓鹽坨,興修道路,使各鹽區得以貫通暢達。又新辟運鹽河道,振興淮鹽海運,此外還將緝私營改編為稅警總隊。
秋園大門秋園大門
1930年,繆秋傑來板浦主持淮北鹽政,兩淮鹽運使公署當時設在板浦的倉房巷南首。當時還有一個淮北鹽務稽核分所,設在板浦小南門外,就在秋園的東面。清王朝被推翻後,中國仍然繼續承擔清政府與帝國主義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將關稅、鹽稅等抵償國債。美、英、法、德、日、俄等六國銀行團在全國設立鹽務稽核總所,繆秋傑其時任淮北鹽務稽核分所經理兼兩淮鹽運使,他的公館也在稽核分所里。分所南邊建有協理公館樓房一座,由六國輪流派駐“協理”,稽查監督徵收鹽稅。直到國債還清,才扔掉稽核所的牌子,改稱淮北鹽務管理局,鹽稅才從此自主。
繆秋傑初到板浦時,見鎮上有一條橫貫南北的死河骯髒不堪,便撥款填平死河,修建成中心馬路。繼而在小南門外稽核分所正西修建一處園林,取其姓名中的“秋”字,命名為“秋園”。其中不乏為了突出個人影響,表彰個人“功績”之意。
秋園1930年始建,歷年擴建,至1937年初具規模,但尚未完成全部建造計畫,作為一座人工園林,其構造之工巧,占地之廣闊,布局之繁複,在淮北地區首屈一指。在鹽業界,它與天津塘沽鹽業巨子查日坤建造的水西莊園林並稱南北雙璧。
秋園共占地一百餘畝,既吸收江南園林的建築藝術,又有別具一格的特色;園內有山有水,有園有林,人工天然,渾然一體;山水園林,相輔相成。實為人們瀏覽休憩的大好所在,被譽為淮北第一名園。
繆秋傑先生在秋園(1933)繆秋傑先生在秋園(1933)
一進嵌有“秋園”大字的園門,有一用坐地松精心編製成的栩栩如生的孫悟空迎接遊客的生動造型;中心“花徑”兩側青藤盤繞的“花籬”將公園分為兩半。
秋園的北半有花圃、溫房,盆栽和露天花卉,奇葩競放,四季不斷。花圃間有翹角飛檐的古樸典雅的六角“茅亭”和民族風格的“茶亭”,花叢間挺立著許多玲瓏峭拔的假山奇石,還有迴環幽雅的木欄曲廊相銜連,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圓形的紀念陶澍的“景陶亭”。
秋園的南半有綠茵如毯的“大草坪”,荷蓮點綴的“紅蓮池”(俗稱“龜腰橋”),奇石堆疊成各種禽獸狀的“小花山”,精雕細刻、美觀曲折的“觀花廊”,掛滿串串珍珠般葡萄的“碧紗籠”;還有千姿百態的“菊展館”,展示秋園布局供導遊的“模型館”和一幢近代化富麗堂皇的歐式“洋禮堂”。
秋園的西南,聳立著兩株精心修剪而惟妙惟肖的“猴柏、鶴松”。公園四周為翠鏈玉帶般兩岸垂柳的人工小河,河面上橫跨著幾座別致大方的石拱橋;河外邊積土成山,拼石為峰,建成雲台山、海州山等山峰造型,峰迴路轉,步換景異,並按淮北各鹽區地理位置設計成各個大鹽灘模型。另外,秋園內還建有一動物園和露天球場。

歷史沿革

秋園位於灌雲縣板浦鎮(今江蘇省連雲港市海州區板浦鎮),為民國時期鹽業界名人繆秋傑所建。板浦自古便為兩淮地區重要的產鹽區之一,至清末民初,已成為有名的淮北 “鹽都”,又逐步發展成為蘇北地區的南北交通樞紐,盛極一時。民國時期,淮北鹽務稽核所、兩淮鹽運使公署等鹽務機關曾設於此。繆秋傑(1889-1966),字劍霜,號青霞,祖籍江蘇江陰,出生於上海。繆氏自1913年入鹽務稽核所,初時為來華協助整理鹽務的英國人丁恩的秘書,後擔任地區和全國鹽務機關領導職務,畢生致力於鹽政改革和建設,卓有建樹,其事跡有《繆秋傑與民國鹽務》一書記載。
1937年孫明經先生在板浦秋園遺留照1937年孫明經先生在板浦秋園遺留照
據《灌雲文史資料》所述,民國十九年(1930年),時任淮北鹽務稽核分所經理的繆秋傑(於1932年兼任兩淮鹽運使)在板浦始建秋園,至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初具規模,但仍未完成全部的構築計畫。該園為突出繆秋傑的個人影響和功績,取其姓名中的“秋”字,命名為“秋園”。秋園規劃之宏偉,工程之浩繁,土地之廣闊,耗資之巨大,在淮北來說,還是首屈一指,不失為別具一格的山水園。但繆秋傑為建此園,除鹽稅外,每包鹽又加收所謂的“公益捐”二分,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引起了社會輿論的反對。後其被迫將“秋園”二字去掉,但並未定其他名稱,因而人們仍一直稱之為“秋園”。
秋園建成開放後,便被譽稱為“淮北第一名園”。整個公園布局嚴謹,錯落縝密,假山真水,花木掩映,令人咫尺之間,感發迥異,賞心悅目而流連忘返。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繆秋傑離職後調任四川鹽運使,板浦鹽商們為感謝其對淮北鹽務所做出的貢獻,在秋園內立一“去思碑”,由清末舉人、板浦商人汪樂安手書“澤被淮鹺”四個大字。
大海西側玲瓏小橋——今照對比大海西側玲瓏小橋——今照對比
1938年5月,板浦開始遭到日機轟炸。1939年,在日軍侵占板浦前夕,鹽務局撤逃,灌雲縣政府奉行“焦土抗戰”政策,在國民黨第八軍軍長李守維的直接指揮下,由自衛團連長陳少山帶人將秋園內遍澆汽油,後點燃炸藥,使這一名園毀於一旦。日軍占領後,在秋園北護城河石橋邊建了座碉堡,秋園內建成座地下室水牢,地下室旁則成了屠殺中國人的刑場,日寇官兵還在這兒舉行過刀劈活人的比賽。據說有一次日寇暴行後,殘遭集體屠殺的十多位遇難同胞中,唯有一人脖子氣管尚未被砍斷,他艱難地爬到園南一戶窯民家門口討水喝,但只喝一口便絕氣而亡……其後戰火紛飛,又經歷十年動亂等動盪年代,園內原有建築大部已蕩然無存。解放後,園內被平整成苗圃,成為“板浦果園”的果木生產區。
1996年底,板浦果園在縣、鎮有關部門和企業的支持下,規劃修復秋園,但只建成一座仿古大門,其上由繆秋傑的女婿、曾任國家農牧漁業部部長的何康題寫“秋園”二字,其餘規劃因種種原因夭折。2009年5月20日,板浦首遭日機轟炸70周年之際,又在秋園立起一塊“日機轟炸板浦遇難同胞紀念碑”,以昭示後人。

造園意旨

民國時期,政府奉行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其核心都是以民為本。而由西方傳入的新的園林類型——公園,是區別與中國傳統私家園林和皇家園林,是為大眾服務、可供一切人平等享受的場所。所以,公園被民國政府作為園林的主要發展形式。繆秋傑初到板浦,即填平一死河修建中心大馬路,改善板浦古鎮面貌,後又於淮北鹽務稽核分所的對面興建秋園。因板浦僻處一隅,文化娛樂設施極少,繆氏興築此園,主要是為了調劑鹽務員工的業餘生活,所以在禮堂內有時也舉行京劇演唱等娛樂活動。隨後秋園向公眾開放,成為當地首個公園。據附近居民回憶,園內還建有球場和一個小型動物園。雖由秋園的命名可推測,繆氏建園不可避免地帶有些許為表政績和其愛民之心的政治色彩,但如上所述足以可見,興建秋園,是繆氏為滿足公眾娛樂休閒的多樣需求而做出的可貴嘗試。同時,秋園的規劃依其時淮北鹽區地勢由人工理水堆山而成,並在園內建有一淮北鹽場的模型,別具一格地將淮北鹽區的地理與文化特色融於園林之中,亦是淮鹽文化的重要體現。
秋園石橋(殘存)秋園石橋(殘存)

造園特色

總體布局

此園雖已被毀,只餘部分殘跡,但通過文獻考證、現場踏勘和當地老人的回憶,依然可以相對準確地廓清其基本格局。
秋園占地共一百餘畝,近方形。《園冶》中有云:“三分匠意,七分主人”。繆秋傑建園,模擬其所轄鹽區的自然地理形勢造山理水,且無自然山水作為依託,而是在平地上大量鑿池堆山。規劃時依照當時淮北地區的鹽河、雲台山、海州山和大伊山等地理形勢進行總體布局。據《灌雲文史資料》中記載和現場調研可推測,當時園南部開挖有“潮指河”,河東南側模仿“如意山”(今伊蘆山)堆山,“潮指河”向西匯入“鹽河”,並有“大伊山”挺立於南側。“鹽河”水面寬闊,視野開朗,向西北延伸,與“半邊河”匯流,西北側有“海州山”橫亘。“半邊河”蜿蜒如帶,繞園而行,橫貫“北雲台山”與“南雲台山”,後又與“潮指河”相匯。園內山環水抱,水面開合有致,空間層次豐富多變,暗合自然之態。其造山理水雖不如江南私家園林之精巧細緻,但整體效果卻更為大氣。現“鹽河”、“潮指河”和“半邊河”仍有部分遺留下來,可一窺得見當時景致。
秋園正門位於園東側,為木柱草頂。周圍不設圍牆,而是以人工河道與園外分隔開來,並在沿岸種植垂柳,河面上橫跨幾座石拱橋,人工與自然融合,渾然一體。全園由一條主路橫貫東西,兩側有修剪成型的植物造型和花籬,植物景觀豐富。園北部為模仿江南園林風格而建的花圃,有曲徑通幽的木欄花廊相連線,並有景亭點綴於花木之中。園東南為一大草坪,坪中心以雙色的草栽培裝飾成兩淮鹽務局的“鹵”字局徽,視野開闊。沿草坪向南為一蓮池,池中以小花石堆疊成一座小山。花石形狀各異,千姿百態。依山砌石為岸,其上間植松柏花木,成“小花山”與“紅蓮池”之景。蓮池北端建一禮堂,為秋園內規模最大的建築物。園西北為淮北各鹽區位置示意實體模型,占地約二百九十平方米。整個模型微縮了當時淮北板浦、中正、濟南、濤青四場鹽區灘池的景觀,且每一鹽區均標有地名。園內還規劃有一個露天球場和一個小型動物園,但現以無資料和遺蹟可推測兩者的規模和位置。

建築與小品

園內建築在全園中所占面積比較小,且多已被毀。僅能從史料中得知,園內荷池北端的歐式禮堂為規模最大的建築物,且內部裝飾富麗堂皇。園北部花圃內曾建有亭廊組合,其中有圓形的“景陶亭”和六角茅亭各一座,現均已被毀。所幸有一張珍貴照片,記錄了1933年前後繆秋傑在秋園內的情景,而照片中後方的便是“景陶亭”。該亭為民國十九年(1930年)所建,是秋園最早的建築物。繆氏為紀念清朝鹽務大臣陶澎,故名曰“景陶”。亭四面砌有石階六級,為六柱、圓形平頂,以茅草覆頂。亭兩側均有花廊,廊兩側有座椅,其園林建築的風格和樣式糅合了許多西式建築的影響。亭廊四周均花團錦簇、樹木蔥鬱。另一茅亭,據記載為六角亭,且以紅草蓋頂、紅漆雕柱,卷檐下有木刻花飾,栩栩如生。亭東南亦有廊相接。
日機轟炸板浦遇難同胞紀念碑日機轟炸板浦遇難同胞紀念碑
現園內還有兩座石橋殘存。一為“鹽河”上的“龜腰橋”,據記載是以二十根石柱作樁,五十塊長條石作為橋面,因橋的拱形與龜甲相似而得名。一為“半邊河”上的小橋。兩者形式均簡潔明快,後者在橋欄板上的鏤空圖案更是有別於中國傳統園林,為近代園林裝飾風格的體現。

植物造景

秋園注重以植物景觀為主要特色,建築為輔。園內曽種植有松、柏、垂柳、菊、蓮、牡丹、芍藥、玉蘭、月季、茶花和美人蕉等園林植物。其中尤以秋菊為盛,以秋景之美暗合園名。而園南部的局部平地則鋪設草坪,坪中心以雙色的草栽培成兩淮鹽務局的“鹵”字局徽,與傳統園林景觀形成鮮明的對比。且園中更有許多立體式的植物造型,如取材於當地雲台山的孫悟空、白鶴等,以松柏修剪而成,精巧生動,趣味盎然。由此可見,秋園內不僅有自然式的傳統植物配置形式,還運用草坪、樹籬等植物要素修剪成型,營造出豐富的植物景觀,充分體現了當時西方園林對我國園林建設的影響。
板浦北海門舊影板浦北海門舊影

結語

江蘇近代公園與中國其它省、市的近代公園一樣,較之漫長封建社會中的皇家、士人園林,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變化,一個極其重要的發展。對比與其同時代的江蘇近代公園,秋園不僅占地規模非常之大,還展示了“鹽都”板浦獨有的淮鹽文化特色。且當時的公園,大部分為依託自然山水或利用故址所建,秋園在自然環境較為惡劣的淮北鹽區,平地而建,確是開創了當地公園建設的先河,乃至對其後蘇北地區的近代公園建設亦有所影響。其在植物配置、建築形式等方面亦有借鑑歐式之手法,與中國傳統園林相結合,這成為江蘇近代園林受西洋園林影響的重要事實。因此,儘管秋園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創作意境、藝術技巧和建築風格稍顯凌亂,中西風格合而不融,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發展與嘗試。保護、創新恢復和建設秋園,對於繼承當地淮鹽文化、改善城市環境和再創板浦古鎮輝煌,均有重大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