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木橋村

秀木橋村,位於鳳崗鎮南端,距鎮政府約1千米。該村坐落於丘陵地帶,平均海拔較低。相鄰自然村有松木崗村、畔坑村、新塘村、新興村。始建於北宋,舊稱“漆木橋”,因村前有一條小河環繞,建有木橋而名秀木橋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秀木橋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東莞市鳳崗鎮
  • 地理位置:鳳崗鎮南端
宋、元朝,屬東莞縣。明朝至清初,屬歸城鄉;清中後期,屬戎廳。民國時期,屬第四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第三區五堂鄉;1959年,屬鳳崗人民公社五聯生產大隊;1983年,屬鳳崗鎮五聯鄉;1987年,屬東莞市鳳崗鎮五聯管理區;1999年,屬鳳崗鎮五聯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王、梁、方等姓,以王姓為主。據傳,北宋年間該村已有梁、方兩姓人居住,後來梁、方兩姓族人遷出。南宋年間,王姓先祖由山西太原遷廣東南雄珠璣巷;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由南雄珠璣巷遷至今深圳平湖山廈,後再遷入當地。
2015年末,戶籍人口255人,其中男性116人,女性139人;80歲以上6人,最年長者98歲(女)。世居村民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東莞鳳崗話。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花生、甘薯,荔枝、龍眼等果樹也有大面積種植。改革開放初期,村中有糧油、紅磚、榨糖、碾米等加工廠。20世紀90年代後期,隨著工業化的推進,傳統農業逐漸衰退。2015年,村有企業206家,個體工商戶407戶,經營行業涉及電子、模具、塑膠等,總產值占全村工農業總產值的97%。集體廠房面積1.2萬平方米,經營總收入1586萬元,集體總資產1.72億元,淨資產1.09億元(包含新興村、新塘村、畔坑村、松木崗村)。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有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該村1965年通電,1983年通電話,1986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1992年通自來水,1999年通網際網路。
村有客家傳統民居5座。有碉樓2座,為達齊樓和秀木橋王能樓;有祠堂1座,為王氏祠堂。
該村代表性人物:
王漢寧(1906—1981),抗日戰爭時期在越南經商,因支持胡志明領導的游擊隊被法國殖民統治者追捕而回到中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籌糧籌款,其家成為游擊隊的糧站。1950年被調到東莞縣人民政府工作,1957年到香港定居,後回鄉。
王奇芬(1937—2008),曾任東莞縣文化館副館長、市博物館館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等職;創作兒歌《水滴滴、水流流》及多首民歌,出版《荔鄉風貌》《東莞民間故事傳說》(第一集),組織編寫《東莞文物志》(初稿);撰寫《虎門銷煙記》《虎門炮台記》《榴花塔重修記》等碑記;為《廣東名勝古蹟辭典》編委及《中國文物地圖集》(廣東分冊)、《廣東歷史文化名城》的撰稿人之一。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