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丹參,河南省禹州市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禹州丹參據《吳普本草》及《名醫別錄》記載,已有近兩千年的種植歷史。禹州丹參根條細長長圓柱形,表面磚紅色,條色上下均勻,皮厚,斷面棕黃色,菊花紋理清晰。
2018年9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正式批准對“禹州丹參”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禹州丹參
- 外文名: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 產地名稱:河南省禹州市
- 品質特點:參條粗、色紫紅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國家農業農村部公告第62號公告
- 批准時間:2018年9月5日
產品特色,產地環境,土壤地貌,水文情況,氣候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色
- 外在特徵
禹州丹參根條細長長圓柱形,表面磚紅色,條色上下均勻,皮厚,斷面棕黃色,菊花紋理清晰。
- 內在品質
禹州丹參含水分≦12.5%(限定值不得超過13%)、總灰分≦5.6%(限定值不得超過10%);按乾燥品計算,含丹參酮ⅡA、隱丹參酮和丹參酮Ⅰ的總量≧0.27%(限定值不得少於0.25%),含丹酚酸B≧4.9%(限定值不得少於3.0%)。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禹州位於伏牛山余脈與豫東平原過渡地帶,三面環山,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山地、崗地和平原各占1/3,區域內有山頭913座,海拔最高點1150.6米,最低點92.3米。土壤類型分為褐土和棕壤土兩大類,主要有潮褐土、潮黃土、壚土、黃土等品種,有機質含量高,通透性好,土層深厚,土質疏鬆,無污染,遠離污染源,適宜丹參等深根性中藥材的生長。
水文情況
禹境水資源豐富,年徑流量達3.83億立方米,屬淮河流域沙潁河水系,有大小河流100多條,主幹河流為潁河;流域面積較大的河流有清潩河、湧泉河、呂梁江和蘭河。各類水庫35座,主要有白沙水庫、紙坊水庫、月灣水庫、黃土嶺水庫、東爐水庫、橡膠壩水庫等。水利設施良好,排灌方便。地下水資源每年可調節水量0.98億立方米,灌溉面積可達38.56萬畝。南水北調中線自南而北貫穿全境。
氣候情況
禹州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光照充足,年均日照數為2280小時;熱量資源豐富,年平均氣溫14.3℃,7、8月份溫度最高,1、12月份溫度最低;生長期積溫為5267.4℃,生長期較長,無霜期長達218天;地表溫度平均為17.2℃,比年平均氣溫高出28℃,地溫日變化明顯,晝夜溫差較大;受季風氣候影響,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674.9毫米,主要集中在6、7、8三個月,冬季雨雪較少,適宜丹參等中藥材的生長需求。
歷史淵源
據三國時期曹魏吳普所著的《吳普本草》中記載,禹州丹參已有近兩千年的種植歷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版中記載,河南禹州市地處嵩山的余脈,是丹參的道地產區。
2007年,禹州丹參取得國家道地藥材原產地域地理標誌認證保護。
生產情況
截至2007年底,禹州丹參建成丹參標準化種植基地1.5萬畝;
2018年,禹州丹參種植面積約6666.7公頃,年總產量5萬噸左右。
產品榮譽
2018年9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正式批准對“禹州丹參”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禹州丹參農產品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包括禹州境內張得鎮、小呂鄉、范坡鎮、鴻暢鎮、文殊鎮、褚河鎮、郭連鎮、山貨鄉、古城鎮、朱閣鎮、淺井鎮、萇莊鎮、花石鎮、火龍鎮、順店鎮、方山鎮、磨街鄉、梁北鎮、無梁鎮、方崗鎮、鳩山鎮等21個鄉(鎮),涉及大周村、大呂村、黃崗村、崗劉村、韓窪村、閣街村、韓樓村、齊莊村、王莊村、大牆村、寨門李村、柏村、許屯村、老官陳村、尹崗村、申洞村、磨街村、秦村、龍門村、方東村、後地村等332個行政村,其保護範圍地理坐標為東經113°03′至113°39′,北緯33°59′至34°09′,東與許昌市(建安區、長葛市、襄城縣)、南與平頂山市郟縣為鄰,西、北與鄭州市(登封市、新密市、新鄭市)接壤,東西長55公里,南北寬47公里。
質量技術要求
- 特定生產方式
產地選擇
禹州丹參為深根性植物,根系發達,喜光喜水,忌重茬種植。種植地塊選擇在平地或向陽的低山坡,周邊環境不得有污染源;前茬作物以煙茬、豆科、禾本科作物為好,土壤以有機質含量高、透水透氣性能好、靠近水源、灌溉條件好的沙壤土或輕壤土為好,pH值為中性,無污染。在生產過程中不準使用工業廢棄物,城市垃圾和污泥,不得使用未經發酵腐熟的人畜糞便等有機肥料,防止污染產地環境。
品種選擇
禹州丹參基原為唇形科鼠尾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參,主栽品種為“豫西丹參”。其特點是根莖肥大,呈長圓柱形,條形粗壯,表面磚紅色,粗糙,皮色紅,上下均勻,產量高。
生產過程管理
禹州丹參生產過程包括整地、選種、移栽、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產品收穫等步驟。
(1)整地 於當年春季3月下旬~4月上旬進行。禹州丹參喜
歡生茬地,前茬選擇玉米、高粱、大豆、麥茬為宜。地選好後,於播種前每畝施入腐熟廄肥1500~2000千克、油餅50千克、過磷酸鈣30~50千克做基肥(最好將三者混合堆漚後施入),深耕30厘米,耙細整平,做成溝寬25厘米、畦面寬80~130厘米的高畦。
(2)選種 丹參大田生產一般選用種苗移栽。選取直徑5毫米左右,長10厘米以上,外表鮮紅色,新鮮無疤痕、無病蟲害感染的種苗
進行移栽。栽植前用50%多菌靈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蘸根處理10分鐘,晾乾移栽。
(3)移栽 禹州丹參在4月上中旬進行種苗移栽。行株距為30厘米×20厘米;畝栽苗8000~11000株。
(4)田間管理
引苗。在出苗時要及時檢查,對土壤板結或覆土過厚地塊要破土引苗,對幼苗與薄膜間透氣地塊要覆土,以免滋生雜草。
除草鬆土。除草時間一般在出苗期(苗高5~10厘米)、開花前期(5月中下旬)、果實採收後(7月中下旬)三個時期,及時拔除畦上、畦幫和畦溝的雜草並進行鬆土。
追肥。在基肥充足的情況下,一般可不追肥。若未施基肥或基肥較少的情況下,可結合中耕除草進行追肥。第1次在丹參返青時(5月上中旬)結合灌水施提苗肥;第2次施促花肥(5月下旬~6月上旬)。
灌溉排水。5~7月丹參需水較多,如遇乾旱,土壤墒情較差時,應及時由畦溝放水滲透或噴灌,禁大水漫灌。8~10月是丹參地下部根迅速生長時期,如遇連陰雨天氣,土壤出現積水時,應及時排水。
摘蕾控苗。摘蕾是丹參增產的重要措施之一。摘蕾控苗時間以丹參主軸上和側枝上有蕾芽出現時為宜,選晴天上午10時~下午5時,通過手掐或剪刀剪除的方法剪除蕾芽,減少養分消耗,促進根部生長發育。
(5)病蟲害防治
危害丹參的病害有葉枯病、葉斑病、根腐病、菌核病、疫病、根結線蟲病等,蟲害有銀紋夜蛾、蚜蟲、棉鈴蟲、蠐螬等。病蟲害防
治以綠色防控技術套用為主,按照國家有關要求進行化學防治。
(6)產品收穫:秋季地上莖葉枯萎後或早春萌發前採挖,將挖出的丹參放原地曬至根上泥土稍乾燥,剪去桿莖,蘆頭等地上部分,除去沙土(忌用水洗),避免清理過的藥材與地面和土壤再次接觸,裝運過程中不擠壓,踩踏,在晾曬期間不得遇水或淋雨。
生產記錄
在整個生產過程中,設專人做好以下記錄:生產地點、農產品名稱、土壤耕作、施肥名稱、方式、時間、施肥量、施用農藥名稱、防治對象、方式、時間、施用藥量、產品收穫、倉儲、銷售等項目名稱、方式、數量等。
- 質量安全規定
禹州丹參生產嚴格按照《NY5318無公害食品 種植產地環境》要求執行,合理使用農業投入品和田間投入物,嚴格使用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劇毒農藥,嚴格使用植物生長激素,嚴格執行農藥安全間隔期。產品質量引用標準:《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範(GAP)》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2002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版一部。
專用標誌使用
分級:在形狀、大小、皮色上必須具有其品種特徵。
包裝:產品有明確標籤,包裝材料須符合國家強制性技術規範要求,包裝圖案須符合國家包裝標籤規定標準。
標識:禹州丹參劃定的地域保護範圍內的丹參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已獲登記保護的禹州丹參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禹州丹參登記證書持有人提出申請,並通過專家組審核,經審核符合
使用禹州丹參農產品地理標誌條件的,農產品地理標誌持有人應當按照生產經營年度,與標誌使用申請人簽訂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協定,在協定中載明標誌使用數量、範圍及相關責任義務,按照相關規範要求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在其產品包裝上統一使用禹州丹參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方法標註標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