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拜後的退場曲

《禮拜後的退場曲》是英國詩人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創作的一首詩歌。該詩首先彰顯帝國之師的赫赫戰績和帝國昔日的輝煌,接著預言了大英帝國必然衰落的命運,具有濃厚的宗教意味,似乎是一首向上帝禱告的懺悔詩。該詩雖有哀婉之音,格調卻很高昂,多用陽韻,音調鏗鏘。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禮拜後的退場曲
  • 作者: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
  • 作品體裁:詩歌
  • 外文名:Recessional
  • 創作時間:1897年
作品原文,中文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Recessional
God of our fathers, known of old,
Lord of our far-flung battle line,
Beneath whose awful hand we hold
Dominion over palm and pine —
Lord God of Hosts, be with us yet,
Lest we forget—lest we forget!
The tumult and the shouting dies;
The Captains and the Kings depart:
Still stands Thine ancient sacrifice,
An humble and a contrite heart.
Lord God of Hosts, be with us yet,
Lest we forget—lest we forget!
Far-called, our navies melt away;
On dune and headland sinks the fire:
Lo, all our pomp of yesterday
Is one with Nineveh and Tyre!
Judge of the Nations, spare us yet,
Lest we forget—lest we forget!
If, drunk with sight of power, we loose
Wild tongues that have not Thee in awe,
Such boastings as the Gentiles use,
Or lesser breeds without the Law—
Lord God of Hosts, be with us yet,
Lest we forget—lest we forget!
For heathen heart that puts her trust
In reeking tube and iron shard,
All valiant dust that builds on dust,
And, guarding, calls not Thee to guard;
For frantic boast and foolish word—
Thy Mercy on Thy People, Lord!

中文譯文

禮拜後的退場曲
我們自古聞名的祖先們的上帝,
我們遼闊戰線的主,
在您尊嚴的手下託庇,
我們掌管著棕櫚和松樹——
率領天軍的主啊,願您與我們同在,
免得我們忘懷——免得我們忘懷!
喧鬧和叫囂已經銷歇;
帝王將相壽終正寢:
您古老的祭品仍然陳列,
一顆卑微的、一顆悔悟的心。
率領天軍的主啊,願您與我們同在,
免得我們忘懷——免得我們忘懷!
我們遠征的艦隊已經溶化;
沙岡和岬角上熄滅了戰火:
看吧,我們昔日所有的浮華
全在於尼尼微和推羅!
寬赦我們吧,萬民的總裁,
免得我們忘懷——免得我們忘懷!
如果我們醉於權勢,放縱
長舌對您無所敬畏,
那種矜誇不啻異端所慣用,
或者無法無天的小族類
率領天軍的主呵,願您與我們同在,
免得我們忘懷——免得我們忘懷!
對於未開化的心,它只信任
冒煙炮筒和鐵制榴彈,
所有出身於塵土的勇敢的凡人
自行防範而不求您來防範,
為了如此這般的狂言妄語——
願您憐憫您的臣民,啊主!
(綠原譯)

創作背景

1897年,正值維多利亞女王統治60周年之際,英國舉國上下為這個“日不落帝國”的全盛而歡欣鼓舞。照例,多次獲“桂冠詩人”稱號卻拒絕接受的吉卜林寫了一首應景之作。

作品鑑賞

這首詩共5節20行,每節的最後兩行一再反覆,除最後兩行外,四節詩的末尾兩行韻律一致;每節中其餘四行隔行押韻。從基調看,它有濃厚的宗教意味,似乎是一首向上帝禱告的懺悔詩,同時又有中國古詩沉鬱頓挫的風格,雖有哀婉之音,格調卻很高昂,多用陽韻,音調鏗鏘。
從內容看,第一節總起,彰顯帝國之師的赫赫戰績和帝國昔日的輝煌。大英帝國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征戰史,不斷的侵略征戰使它獲得了前進的資本。就如詩中所說,它曾經擁有“遼闊戰線”,它“掌管著棕櫚和松樹”,這些樹木既是廣袤疆土的象徵,也是榮耀、勝利和希望的圖騰。為曾經有過的這一切輝煌,大英帝國沾沾自喜,英帝國的子民感到自豪。但作為詩人,吉卜林的願望“率領天軍的主啊,願您與我們同在”不僅是一個祈禱儀式的常用語,更是一種深深的憂慮。金戈鐵馬征戰疆場畢竟是昔日的場景,他只能寄希望於上帝的庇佑,願輝煌永遠屬於現在,屬於英帝國,那句“免得我們忘懷——免得我們忘懷”既是懺悔也是希望,希望上帝永遠不要忘記對英帝國的庇佑。
從第二節開始,昂揚的調子陡然低落,第二、第三兩節預言了大英帝國必然衰落的命運。這種預言是有現實基礎的。此時帝國的連年征戰給國內的發展帶來阻礙,在一片歡騰景象的背後詩人看到了衰落的徵兆。一個依靠武力興盛的國家也終將葬於武力的衰敗,詩人仿佛看到“我們遠征的艦隊已經溶化;/沙岡和岬角上熄滅了戰火”。這預言也遵循自然和歷史的規律:“帝王將相壽終正寢”的自然規律不可更改,昨日的“尼尼微和推羅”就是今日的英帝國。此時,如果說真有什麼能挽回帝國衰落的命運的話,那也絕不是吉卜林那作為祭品的“一顆卑微的、一顆悔悟的心”。詩人清楚,即使對上帝的祈禱是真誠的、一刻也不敢忘懷的,上帝也未必會保佑英帝國。這一祈禱便成為一種精神寄託,當末尾兩行一再重複時,暴露了這祈禱甚至是絕望的。
面對上帝,他把這必然的衰落歸結為“醉於權勢”和“只信任/冒煙炮筒和鐵制榴彈”,他認為英帝國只相信權勢和武力,卻缺乏信仰的依託:“放縱/長舌對您(上帝)無所敬畏”,不相信信仰的力量:“所有出身於塵土的勇敢的凡人/自行防範而不求您來防範”。從最後這幾節來看,上帝在這首詩里是一個虛構的形象、一個對話者。

作者簡介

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1865年12月31日—1936年1月18日),英國小說家、詩人。出生在印度孟買,在英國受教育,17歲中學畢業回印度工作。1884年,他發表了第一個短篇《百愁門》。早期作品風格清新自然,展現了印度的風土人情。19世紀90年代到20世紀初是他創作的鼎盛時期,有詩集《營房謠》、短篇小說集《生命的阻力》和動物故事《叢林之書》、長篇小說《基姆》等。此外,還有童話《供兒童閱讀的平常故事》等。晚年不少作品涉及戰爭創傷、病態心理和瘋狂、死亡的內容。其作品簡潔凝練,充滿異國情調。由於“觀察的能力、新穎的想像、雄渾的思想和傑出的敘事才能”,吉卜林於1907年成為英國第一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