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嘉雙橋

禮嘉雙橋

禮嘉雙橋位於常州市武進區禮嘉鎮老街,禮嘉雙橋為兩座平板石樑橋,是兩座一橫一豎相毗鄰的石橋,跨興隆河,其中東西走向的叫禮嘉橋,南北走向的叫太原橋。禮嘉雙橋是常武地區少見的保存較為完好的具有雙橋首尾相接的單孔石樑橋,這種橋制橋型在常武地區絕無僅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禮嘉雙橋
  • 所屬年代:清代
文物歷史,文物保護,

文物歷史

禮嘉橋原名李家橋,始建於明洪武年間。禮嘉橋既是橋名,也是鎮名。禮嘉橋鎮建於何時,因何得名,自古而今,缺少文字記載,然眾說紛紜。不論宋朝的鹹淳《毗陵志》或明朝的成化《常州府志》,都無“禮嘉橋”或“李家橋”。只載有周陳、都浜、秦巷等里名,而這幾個里就在禮嘉橋之周圍。據禮嘉數十家宗譜詳核,在清朝雍正七年(1729)以前,稱“禮嘉橋”為“李家橋”。以“李”勘其由來,最早來此地的李姓為李華一。明代洪武元年(1368),李華一(字樂耕)從興化遷居禮嘉都浜里(即今禮嘉鎮新生村李三房),至明代嘉靖(1522—1566)中期,其後裔李傑從李三房遷居小村上(今禮嘉村李家村),在村西興建了溝通東西的木橋——李家橋。據《孫氏宗譜記載》:孫氏始遷之祖一皋公(孫衡)於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自孫第橋遷居李家橋。孫氏晚於李氏來李家橋五十餘年。孫氏遷入了李家橋河西側,很快人丁興旺,便在河西亦置了集鎮,取名樂安鎮(其始祖曾受封于樂安郡),同時在李家橋西南二三十米處建起了孫氏二分祠,此祠現已改建成孫覿紀念館,兩鎮隔河相望。孫覿,宋元豐四年(1081)出生於禮嘉住基村(原西徐里村),5歲時即為大文豪蘇東坡器重。宋大觀三年(1109)進士, 宣和六年(1124)任侍御史,靖康元年(1126)官升翰林學士,建炎三年(1129)任吏、戶兩部尚書。相傳為禮嘉橋孫氏分祖。周陳王氏雖早於李氏來李家橋河東,但其時集居在周陳橋、魚池一帶。後李氏漸衰,王氏逐漸遷居此地,日益興旺。橋西以孫氏為著,橋東以王氏為首,王孫二姓,東西鼎峙,明末清初,各具規模。禮嘉鎮中沙周陳王氏為紀念其始祖太子晉,在河東小村上建起了集鎮,名太原鎮,為方便街市取水駁貨,在鎮上開鑿了貫通集鎮東西的太原浜,並在浜上(李家橋南數米)興建了一橋,河東王氏家族為表明自己王氏一脈始發于山西太原,取名“太原橋”。太原橋單孔石樑橋,以條石為欄,長11.5 米,寬1.16 米,高1.2 米。太原鎮和樂安鎮雖成,但李家橋早已為本鄉所公認,於是李家橋橋名一直未變。日久天長,李家橋漸漸腐朽,孫氏後裔孫竹所於清雍正七年(1729)獨資建橋,並易木為石,以利行人。橋成,刻“樂安橋”三字為橋名,但東橋墩在王氏地盤,王氏不允其稱,引起爭端,此時,商業中心已由太原鎮逐漸移向樂安鎮。到了清嘉慶十八年(1813)秋,孫氏集資重修此橋,王孫二姓釋嫌修好,以禮相待,互為嘉友,以“李家”諧音“禮嘉”定名,取其“禮”為“以禮相待”,“嘉”為“和善和美”之意,希望子孫後代生活在這裡相互間能以禮相待,日子能過得和和美美。並拓寬橋身,加設石欄,以衛行人。鎮以橋名,亦稱“禮嘉鎮”,至今未變。“禮嘉橋”三字鐫刻於橋南側石條上,距今將近二百年。禮嘉橋全長27.16 米, 寬3.9 米。為了方便現代交通工具出行,現在橋面上已經澆築鋼筋混凝土,橋欄也改為鐵欄,原橋樑石階幾乎無法辨別,看上去已是改良過的新橋。太原橋依然保持著原貌,梁石上的“太原橋”三字清晰可辨,但所跨的河道早已填沒,成了一座旱橋。禮嘉雙橋失去了舊時的風貌。禮嘉雙橋是常州地區江南水鄉縱橫交匯的特色橋樑代表,保存完好,其相連形制在常武地區僅見。雙橋在其它地方也隨處可見,可在常州,呈“L”形布局的雙橋僅此一例。禮嘉雙橋不僅有利交通,橋名的淵源成為當地人民友善和美、以禮相待的見證。2013 年7 月,武進區公路管理處組織工程技術人員對禮嘉雙橋進行搶救性加固維修。2014 年11 月,對禮嘉雙橋進行修繕。

文物保護

2011年1月5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禮嘉雙橋被評為常州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十大新發現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