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規模
兩公司共有12個廠,分設於上海、無錫、濟南、漢口等地。每晝夜生產麵粉96000多包,約占全國機制麵粉生產能力的32%,所擁有的資本占全國私營麵粉廠總資本的30.5%。
創始人信息
榮宗敬、榮德生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民族企業家。他們主要經營麵粉廠、紡織廠,被人稱為“麵粉大王”和“紡織巨子”。榮宗敬(1873—1938年)、榮德生(1875—1952年)榮宗敬原名榮宗錦,晚號錦園。榮德生原名榮宗銓,後取號樂農。他們是江蘇無錫西鄉榮巷人。中國近代著名實業家。
兄弟二人從十幾歲起,就在上海學徒。1896年,隨其父與人合資開辦錢莊,開始了經營生涯。1902年,創辦無錫保興麵粉廠,後改名茂新,德生任經理,宗敬在上海任批發經理。1907年在無錫創辦振新紗廠。1912年,兄弟合資在上海創辦福新麵粉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麵粉緊俏,榮氏兄弟獲得厚利,把麵粉廠擴大到六家。1915年,榮氏兄弟又投資創辦了中新紗廠,不久擴展為兩個紗廠。經過不斷擴充,到1922年,榮氏家族擁有麵粉廠12家,產量占全國民族麵粉企業的1/3左右,被稱為“麵粉大王”。其擁有的紗廠,也達4個。榮氏家族成為當時中國有名的民族資本家。
成長經歷
祖父榮錫疇是往來於滬、錫兩地的販運商。父親榮熙泰先在浙江烏鎮一家冶坊做帳房,後經人推薦到廣東當了清政府的厘卡稅吏。母親石氏。榮氏兄弟幼時入塾讀書,並幫助母親做家務乾農活。榮宗敬14歲進上海南市鐵錨廠學習帳房業務。翌年,到上海永安街源豫錢莊習藝。3年苦學滿師後,到上海南市鴻升碼頭裡街森泰蓉匯劃字號(錢莊)當收解(跑街),負責承攬生意、聯繫客戶等業務。1895年,錢莊倒閉後,他回無錫閒居。榮德生比榮宗敬小兩歲。15歲時,到上海通順錢莊學藝。18歲時,隨父到廣東三水河口厘金局幫理帳務。1895年,他在厘金局3年任期屆滿,便和父親相偕離職回鄉。
後來榮熙泰最終決定在上海開辦錢莊。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二月初八,廣生錢莊在上海南市鴻升碼頭開業了,榮氏持股50%。
不久榮熙泰病逝。而廣生錢莊是小本經營,獲利不多,3個合伙人因為信心不足撤股退出,從1898年起由榮家獨資經營。一年下來,沒什麼盈利。之後,榮氏兄弟決定向實業發展,1902年3月17日,保興麵粉廠在無錫正式開機生產。初期榮氏兄弟並不控股,直到1904年原大股東退出後,榮氏兄弟增資成為最大股東,廠名也改為“茂新”。榮氏兄弟又聯合其他人設立振新紗廠,1907年建成投產。
後來,由於競爭加劇,茂新麵粉廠連續發生虧損;1908年,榮氏兄弟跟著別人投機橡膠股票失敗,連老本都賠了;1909年,做進口麵粉貿易時又發生沉船意外,貨物全部沉入大海。榮氏兄弟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榮氏兄弟被迫關閉了廣生錢莊,保住了振新紗廠,而茂新麵粉廠的其他股東紛紛出售股份。面對困境,榮宗敬決定借債擴大市場規模,最後向美商恆豐洋行借款12萬兩白銀,購買了全套最新的麵粉機。1910年,茂新獲得新生,產能達到每年89萬包,比建廠之初提高10倍,躋身於全國大廠之列。1912年,茂新營業利潤達到12.8萬兩白銀,還清所有債務之後仍有盈餘。
建廠風波
就在榮氏兄弟償還完所有債務時,他們的兩位得力助手,即分別管理銷售和採購的王禹卿和浦文汀想自己獨立辦廠,並且找到榮宗敬借錢。最終,榮氏兄弟說服了王禹卿和浦文汀,並與王氏兄弟、浦氏兄弟合資,在上海新閘橋開了福新麵粉廠,榮氏兄弟出資2萬元占50%股份,榮宗敬出任經理。
發展歷程
福新開業幾個月就賺了4萬元,有股東便提出要分紅,榮德生提議三年不分紅以擴大規模,獲得通過。1913年夏,福新租用了中興麵粉廠;同年冬天又建了福新二廠;1914年6月又建了福新三廠。此時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麵粉銷售緊俏。與福新的擴張同時,茂新又買下了惠元麵粉廠,改為茂新二廠;還租用了泰隆和寶新兩個廠子,併入股了九豐。
1915年,福新買下了原先租用的中興麵粉廠,改為福新四廠;1918年,福新五廠在漢口建成,接著又租用了華興麵粉廠,後來買下改為福新六廠。至此,榮氏兄弟倆主要經營的10家麵粉廠,每日產量可達到驚人的4.2萬袋,而10家廠子中有5家皆是通過收購而得。
在麵粉業興旺時,榮德生就想擴展振新紗廠,並計畫在上海建二廠,在南京建三廠,在鄭州建四廠。因此他又提出暫不分紅,但其他股東都不同意,榮氏兄弟最終退出振新,在上海籌辦申新紗廠。不久買下恆昌源紗廠,榮德生入股四成,後來改名申新二廠。
1919年五四愛國運動爆發。榮氏兄弟積極參加了全國規模的抵制日貨運動,同時準備趁此機會繼續擴大自己的企業。他們派熟悉國外情況的人至歐美考察,購買新式機器,及時更換舊的生產設備。同時他們聯契約業組織了麵粉和紗布交易所。
為了改良麥、棉品種,榮氏兄弟在20年代初設立了農事試驗場,進行實驗工作。榮氏兄弟接受張謇“用教育來創進實業”的主張,積極興辦教育事業。1906年起,先後在無錫創辦了公益第一、二、三、四國小,競化第一、二、三、四女子國小,在上海申新一廠辦子弟學校,鼓勵工人子弟就學。1919年,為了培養企業技術管理人才,創辦了公益工商中學,開設工商兩班,並設有商店、銀行和工場,供學生實習用。該校畢業生在以後榮家企業的生產和管理方面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
到1919年榮氏的茂新、福新、申新三家總公司,已擁有12個麵粉廠和4個紡織廠,資本總額達1200萬元以上,居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第二位,僅次於南洋兄弟菸草公司。
1922年2月,榮氏兄弟經營的麵粉廠已經達到12個,其中茂新有4個廠,福新有8個廠,其生產能力已占全國民族資本麵粉廠生產量的1/3左右。不久,榮宗敬決定在漢口福新五廠附近設申新四廠,但榮德生認為負債經營風險大。後來因為榮宗敬決意上馬申新四廠,導致總公司(1921年在上海成立了茂福申總公司,作為家族企業的統一管理機構)周轉資金髮生困難,拖債累累。這時,榮宗敬再次冒險,以接受極為苛刻的條件向
日本東亞興業株式會社貸款350萬日元(折合220萬兩白銀),終於闖過難關。從此,榮氏兄弟博得“麵粉大王”和“紡紗大王”的稱號,確立起大資本家的地位。
1922年,西方列強在醫治好戰爭創傷後,帶著他們的商品和資本捲土重來。榮氏企業和全國所有民族企業一樣,在內外壓迫下,蒙受了不少損失。申新各廠自1923至1924年兩年中就虧損百餘萬元,福新廠的產銷也在下降,從盈餘轉為虧損。為了加強競爭,榮德生在企業管理方面進行整頓和改革。1924年,在申新三廠實行管理改革,聘用專家和技術人員替代工頭管理生產,並制訂出一整套廠規條例,從而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產品成本,使企業在競爭中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
1925年五卅反帝運動爆發,全國再次掀起反帝鬥爭的高潮。榮宗敬積極參加抵制外貨運動,捐助罷工工人。榮家企業在提倡國貨、抵制外貨的高潮中開始轉虧為盈,趁機再次擴大實業。1925年先後收買上海德大紗廠建立申新五廠,租辦常州紗廠成立申新六廠。
1927年蔣介石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後,強令資本家攤派購買“二五庫券”。宗敬在國民政府通緝的壓力下,被迫購買了“庫券”。之後,榮敬任工商部參議、中央銀行理事、全國經濟委員會委員等職。期間,又向銀行抵押貸款購併3家工廠入申新系統。到1931年底,榮氏兄弟的申新紡織系統已有9家紡織廠,擁有紗錠46萬枚,成為成為舊中國規模最大的民族棉紡織業資本集團。但是,由於國內捐稅繁重和世界性經濟危機的衝擊,茂新、福新、申新總公司實際上已經負債累累。1934年總公司資產總額為6800萬元,負債卻超過6300萬元,大部分工廠被抵押了出去。國民政府實業部企圖用300萬元的低廉價格將榮氏企業據為己有,中國銀行董事長宋子文也在1936年企圖利用債權吞食申新企業,都由於社會輿論的壓力未能得手。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榮氏兄弟經營的大部分企業未向內地遷移,在戰火中損失慘重。紡織廠方面,在上海的除申新二、九兩廠因開設於租界之內,在白天能勉強開工外,其餘各廠均遭破壞。麵粉廠方面,上海福新各廠均損失嚴重。無錫茂新一廠、濟南茂新四廠也未能倖免。宗敬於1938年1月避居香港,次年2月逝世。德生由漢口返回上海,照看留在租界的申新廠。申新四廠和福新五廠在抗戰中相繼遷入西南和西北,為支援抗戰起過一定作用。
抗日戰爭勝利後,德生積極恢復茂新一廠,並於1946年在上海組織“天元實業公司”,在無錫開設天元麻毛棉紡織廠。期間,德生遭到綁架,榮家為了救他,竟被上海國民黨當局敲詐了60多萬美元,德生對國民黨政府的幻想遂完全破滅。1947年,由他控制的茂新廠與上海幾家大麵粉廠合作組織同業聯營組織“五廠公證”,曾壟斷了小麥的採購,並且操縱了麵粉的銷售。1948年,德生主持將申新二、三、五廠和茂新廠組成總管理處,並出任總經理。
新中國成立後,榮氏企業雖有所恢復,但遠沒有達到抗戰前的水平。
1956年,包括福新麵粉公司榮氏企業在經過半個世紀的滄桑後,在榮毅仁的帶領下成為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一部分。
意義
福新麵粉公司的誕生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為抵抗西方列強的經濟侵略做出了一定貢獻。另外在支援抗戰方面也起過一定作用。在新中國成立後,也為新中國的經濟建設獻出了自身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