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簡介
福建理工大學設計學院·海峽工學院是經省教育廳批准,於2010年由福建工程學院設立的二級辦學單位,統一管理本校閩台高校聯合培養本科人才項目。福建工程學院閩台高校聯合培養人才項目是採用與台灣高校“3+1”或“4+0”分段對接模式,共同培養套用技術型專門人才。實施普通高校本科學歷教育,即學生在福建工程學院本科學習期間,根據閩台教育合作相關政策及學校教學需要,將被選送到台灣合作大學學習和研修一年,旨在培養地方區域經濟建設所需要的套用型專門人才。學生畢業經考核合格,頒發福建工程學院畢業證書及學位證書,台灣合作高校出具課程學習成績證明。
自項目實施以來,先後遴選了
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頒布的近年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均位列百強大學的
台灣雲林科技大學、中原大學、逢甲大學及在專業領域具有較強實力和鮮明特色的
台灣明道大學和
台灣南華大學合作開展閩台高校聯合培養人才項目,聯合開設土木工程、建築學、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薄膜方向)、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光電套用方向)、交通工程(運營與管理方向)、
數字媒體技術、工程管理、工業設計(產品設計方向)、視覺傳達設計(廣告設計方向)、
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及環境設計等14個“分段對接”本科專業。現有5個年級在校生1876人。學生在校本部學習、生活期間,充分享用福建工程學院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
2010-2017年,已有五批總計2124名閩台合作項目學生完成在台一年學習任務(其中,2010級258人、2011級293人、2012級463人、2013級580人、2014級530人);已有4屆共1515名畢業生從這裡走向社會或境內外高校深造,各屆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均在95%以上,自主創業和升學人數也逐年遞增。
院標院訓
院標
海峽工學院的院標整體形狀為圓形,象徵著學院師生的團結協作和向心力、凝聚力。院標選取了大海、海鳥、書籍、書寫體院名、英文院名和齒輪輪齒構成的環狀等設計元素,將這些元素巧妙地搭配運用,利用較少的元素,賦予了豐富的設計內涵。
院訓
博學致新·慎思明辨·融會貫通·取精行遠
辦學概況
辦學定位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
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貫徹“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服務大局”的工作方針,以地方區域經濟建設對人才的需求為導向,遴選學校及台灣高校最具優勢的專業,開展“分段對接”培養模式合作,引進台灣高校的優質課程體系、教學管理經驗和國際化師資,由雙方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建設科研平台開展科學研究、共同建立項目推廣機制服務社會,推進閩台教育合作,增進兩岸師生相互融合,增強兩岸師生同族同根的認同感,增強振興中華民族的共同信念,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工科套用型技術人才。
辦學特色
1、強強聯合。遴選的聯合辦學專業,既是學校最具優勢的專業,也是台灣合作大學的強項。由合作雙方共同制訂特色人才培養方案,提升專業人才的培養規格,實現優勢互補。
2、模式創新。融合兩岸“產學結合”的辦學理念,聯辦共建產業發展急需緊缺的專業,推進與產業發展、行業需求、崗位技能的深度結合,創新套用型本科的辦學模式。
3、分段培養。採用雙校園學習模式,學生在大學本科四年的學習期間,安排一學年在台灣合作大學學習,讓學生接受台灣高校的文化薰陶和享用台灣合作高校優質教育資源。
4、學程銜接。實行學分制管理。融合兩岸高校專業及師資的優質資源,合理安排在大陸與台灣學習期間的課程教學及銜接。在大陸學習期間,有一定量專業課程由台灣合作大學提供教材並由台灣教師授課及考核。
5、科研合作。構建合作雙方教師科研平台,發揮雙方師資優勢,共同開展科研項目,提升教師教學科研能力,共建“雙師型”師資隊伍;建立項目對接推廣機制,提升社會服務能力。
6、增進融合。通過學生赴台學習、師資交流,相互了解大陸與台灣的經濟社會發展,增進兩岸師生相互融合,增強同族同根的認同感,增強振興中華民族的共同信念。
合作大學
合作專業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薄膜方向)、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土木工程、建築學、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光電套用方向)、交通工程(運營與管理方向)、新聞學、
數字媒體技術、工程管理、環境設計、工業設計(產品設計方向)、視覺傳達設計(廣告設計方向)、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及環境設計
聯繫方式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大學新區學府南路33號
郵編:350118
公車線路:
192路、191路、168路、157路、48路及123路
公車站:大學城工程學院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