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地址
通訊地址:福建省福州市白馬北路253號
辦報宗旨
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正確地引導視聽輿論,提高觀眾的藝術鑑賞能力,為兩個文明建設服務,報導本行業動態,反映民眾呼聲,溝通廣播電視與民眾之間的聯繫。
媒體介紹
《福建廣播電視報》是家喻戶曉、家家必備的導視工具報,同時又具有可以翻閱10天的高服務性使用價值。該報對開十八版,內容豐富,欄目獨特,在全省同業報紙中最具有權威性,是本省版面最多的發行量居首位的周報。它準確預告中央電視台各套節目、福建電視台、東南電視台、福建有線電視台(綜藝、影視、體育、經濟四個頻道)、福建有線公共頻道、福州有線電視台一、二套節目、福州、廈門、漳州、泉州、莆田、三明、龍巖電視台節目以及北京、上海、廣東、山東、雲南、貴州、四川、浙江等十三個省區上星電視節目。同時,它以獨特的要聞版、今日導視、聲屏縱橫、百卉園、信息網、綜藝走廊等引人入勝的欄目,贏得百萬讀者的青睞,發行遍及全省千家萬戶。
版塊欄目
分新聞周刊、影視周刊、生活周刊三大版塊。子欄目有明星故事、娛樂先鋒、數字導航、節目預告,打造時尚、適宜、實用的內容。
媒體特色
欄目獨特,準確預告電視台節目
讀者人群
以家庭征訂發行為主,以休閒人群為主,擁有穩定收入的市民等社會消費主體。
報社老領導的回憶文章
福建廣播電視報的創辦與發展
葉世水
(一)福建廣播電視報的歷程
1954年,福建的人民廣播事業得到初步發展,全省有11個縣(市)建立了廣播站,福州、廈門兩市建立了人民廣播電台,大城市的機關、大中學校的一些師生和部分民眾家庭中已擁有收音機,因而收聽廣播已成為一部分人的生活組成部分,他們希望有一張 廣播節目報,便於收聽自己喜歡的廣播節目。為此,福建人民廣播電台報經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批准,於1954年5月24日,由福建人民廣播電台編輯出版了第一張八開二版的廣播節目報——《廣播節目介紹》。內容主要介紹一周各個廣播節目播出時間,已排定的文藝節目、重要節目內容等。每期報紙印發300份,贈送給有關單位和聽眾。
1955年7月,《廣播節目介紹》一改名為《每周廣播》,內容增加了“收聽廣播常識”、“聽眾來信”、“教唱歌曲”等欄目。每期印刷500份,由郵局發行。每份報價3分,每月訂價1角2分。
1956年,全省絕大部分縣(市)都建立了廣播站,有線廣播向農村發展。為減輕農民經濟負擔,《每周廣播》每份定價從3分降為2分,每期發行量增加到1000份左右。
1958年大躍進中,福建電台增設了許多新節目。這些新增的節目內容都需要在節目報上進行介紹,八開二版的報紙版面容納不下這些內容,該報就擴大為四開四版,同時改名為《福建廣播》,發行量達1200多份。
1962年困難時期,辦報人員被抽調下鄉,辦報力量減少,《福建廣播》版面又縮小為八開二版,每期只刊登廣播節目播出時間表。
1966年“文革”開始,福建電台被軍管,電台自辦節目停止,一律轉播中央台節目,《福建廣播》節目報停刊。
粉碎“四人幫”後,福建電台、福建電視台繼續發揚開門辦廣播的民眾路線,加強與聽眾、觀眾的聯繫,聽取他們的意見,改進自己的節目。經省委宣傳部批准,於1978年10月1日又復辦節目報,定名為“福建廣播電視報》,四開四版,內容主要刊載廣播電視節目播出時間,重要節目內容簡介,聽眾、觀眾反映,廣告等。發行量從1萬份開始,到1984年底已達45萬份。開頭幾年因為發行量少,報紙出版發行成本高,1978年至1983年都是虧本,1984年才略有盈餘。
為了擴大發行量,必須進一步提高報紙質量。1985年初,電台、電視台領導舉行聯席會議,簽署聯合辦報協定,兩台各抽調一名幹部充實辦報力量,報紙版面進行一些改革,增設了“電視微評”、“我與廣播”、“讀者信箱”等欄目,多發表聽眾、觀眾、讀者對廣播、電視節目和節目報的意見,溝通彼此之間的關係,不斷提高報紙質量,使發行量迅速增加,1985年發行量達50萬份。
1986年,正當報紙發行量大量增加之際,省郵局發行費用大幅度增加,使剛恢復生機的廣播電視報又陷入虧損困境。迫不得已.1987年報紙自辦發行。從此,該報才進入良性循環,走上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道路。
1988年1月,省編委批准成立《福建廣播電視報》社,並給編制10人。事業單位,企業管理。1990年報社由省廣播電視廳直接管理。從此,上下關係理順了,扯皮減少了,不論在宣傳上和創收上都大大向前邁進了一步。尤其能將“兩台一來稿進行統一安排,不分廣播版和電視版,加強報紙的新聞和言論工作,把原來的“電視微評”專欄延伸為“影視微評”專欄,側重藝術鑑賞引導,短小精悍,讀者喜愛,原有的“烏石山”副刊改為“烏山漫筆”專欄.側重於思想漫談,重政治思想指導,使報紙品位進一步提高,辦出福建廣播電視報的特色。
(二)發揮“視窗”和“橋樑”作用
《福建廣播電視報>是電台、電視台的一個視窗.通過這個視窗既可以宣傳自己,擴大影響,又可以傾聽民眾意見,不斷改進宣傳工作。1986年,電視劇《新星》播出之前,福建電視台通過廣播電視報對該劇做了大量介紹和宣傳,使該劇播出時收視率很高,而且觀眾觀後寫了很多評論寄到廣播電視報編輯部來,報紙連續刊登六期,觀眾一致希望在現實生活中能多出現幾個李向南。也在這一年春季,省電台根據鄧小平同志加強對青年學生“四有”教育的指示,在新聞和理論節目中進行連續報導和宣傳,福建廣播電視報用一版頭條位置宣傳了這些節目的內容簡介,並用醒目的通欄大標題吸引讀者注意廣播廣告,廈門大學一位名叫林璋的學生幹部看後按時組織同學收聽,效果很好。後來這位學生幹部寫信給報紙編輯部讚揚電台幫助他作了很好的政治思想工作,同時建議不僅在新聞、理論節目中加強“四有”教育,還應在文藝節目中進行寓教予樂的教育。編輯都將來信轉給電台文藝部,文藝部的編輯在《每周一歌》節目播放一批如徐良同志演唱的《血染的風采》等健康向上的歌曲大受大學生的歡迎。
廣播電視報起橋樑作甩主要有三點:
一是協助“兩台,,溝通與聽眾、觀眾之間的關係,彼此了解,互相促進。在報紙上搞社會問卷調查,就是一倒。福建電視台連續三次運用廣播電視報搞收視率社會調查,每次都收到觀眾答卷幾十萬份。幫助電視台不斷改進宣傳提供了科學依據。1988年8月,省電台也採取這個方法調查,在短短二十來天時聞里就收到聽眾來信五千多封,比過去用寫信調查方法多收回答卷四至五倍。
二是通過報紙刊登客群來信,並滿足他們一些合理要求,讓他們感到自己真正是廣播電視的主人,意見被採納,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許多客群從寫信發展寫文章。比如,一個名叫鄭明的廣播聽眾,他從小被小兒麻痹症剝奪了他走路上學的權利。1973年福建電台開辦《業餘英語講座》,他從學習英語字母開始一直學到電大英語畢業,在學習過程中有些難理解的問題就來信查問,辦英語教學的同志有的直接答覆,。有的通過廣播電視報答覆。當他看到電台如此重視處理他的來信十分感動。1986年6月,廣播電視報舉辦《我與廣播》徵文時,這位殘疾青年就撰寫一篇文章,題目是《廣播給了我上學的權利》,刊登在一版右上方,文章敘述他對廣播無限感激之情。
三是通過節目預告與介紹,引導客群有計畫地按時收聽收看自己喜歡的廣播電視節目,從而使他們能合理地安排工作、學習和娛樂時間。這就促使客群與廣播電視的關係更加密切。也促進廣播電視報發行量連續上升。許多讀者沒有及時收到報紙就打電話詢問。據1986年不完全統計,報紙編輯部就收到這樣的來信一千多封.
(三)為了發展 自辦發行
廣播電視報的發行工作,是整個廣播電視事業的組成部分,搞好了,就能擴大廣播電視的宣傳效果,也能促進報紙壯大發展。但是,1986年遇到了兩大難題:一,郵局報紙發行費用大幅度增加,從原來每發行1份報紙收費25%,提高到45%,增幅將近一倍。這樣,廣播電視報每年就要虧損十多萬元(按當時每期發行50萬份計算)。發行越多,虧損越大。因而阻礙了報紙的發展。二,近年來,全國各類報刊大發展,郵局發行負荷太重,他們顧了大報黨報的發行,顧不了小報,特別是一些偏僻的農村、山區、海島廣播電視報都發行不到,影響了民眾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節目。而隨著我省廣播電視覆蓋面的不斷擴大,節目質量不斷提高,聽眾觀眾對廣播電視報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而發行問題不解決,就直接影響了廣播電視社會效益的進一步擴大。
基於上述原因,1986年,在省委宣傳部、省廣播電視廳的支持下,福建廣播電視報派出調查組分赴省內外各地調查,特別是深入本省各縣(市)基層調查,徵求基層廣播電視領導與職工的意見,這份報紙通過自己廣播電視系統發行,能否行得通。答案是肯定的。但也有個別人擔心,本省首家報紙自辦發行,搞不好就會砸鍋。由於基層千群信心足,電台領導也下決心承包一年試試看。出入意料:1987年自辦發行第一年,報紙發行量就突破百萬大關,獲得了發行份數與收入兩豐收。訊息傳開,全國許多兄弟報紙趕來參觀道賀。當年召開全省廣播系統自辦發行會議,參加發行工作的同志一致肯定,自辦發行有三個好處:
一是自己的報紙通過自己系統發行,發行的責任心加強了,網點延伸了,報紙能及時送到讀者手裡,信息反饋也加強了。過去由郵局發行,因為他們發行的報刊種類太多,不可能專門為廣播電視報徵求讀者意見,改為自己系統發行後,廣播電視的職工就視為自己的事,就會關心詢問客群對廣播電視節日和報紙的意見,並及時向報社反映。據不完全統計,當年福建廣播電視報編輯部
就收到基層發行單位轉來的讀者來信三千多封。這對改進報紙、廣播電視宣傳工作,以及事業建設發展起到了有力推動作用。
二是經濟收入增加了。1987年統計,各縣(市)、區廣播站僅發行一項就增加收入40萬元。這一筆錢無論是改善職工福利,或積累事業建設資金都會起一定的作用。
三是為福建廣播電視報奠定了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物質基礎。1986年以前,報紙編輯部人員不超過5人,辦公室不超過1間,而且月月欠債,辦報人員為找米下鍋而奔波“‘兩台”之間。自辦發行後,電台承包第一年就盈利了。1990年報社獨立核算滿一年,就擁有固定資產100多萬元,還購置了發行車輛,編輯出版的工具也現代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