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樓(永定)旅遊景區

福建土樓(永定)旅遊景區

福建土樓(永定)旅遊景區位於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湖坑鎮洪坑村、高頭鎮高北村

福建土樓·永定客家土樓以其歷史悠久、多姿多彩、規模宏大、結構奇巧、功能齊全、內涵豐富著稱於世。2008年7月,以永定客家土樓為主體的福建土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春節,胡錦濤視察永定土樓時指出:“客家土樓是中華文化瑰寶,是大家庭小社會和諧相處的典範,希望一定要把祖先留下的這份珍貴遺產守護好、傳承好、運用好。”2010年4月,永定土樓榮獲“最古老、最多、最大、最高”等四項基尼斯紀錄。福建土樓(永定)旅遊景區由洪坑景區和高北景區組成。

2011年8月,福建土樓(永定)旅遊景區榮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建土樓(永定)旅遊景區
  • 地理位置: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湖坑鎮洪坑村、高頭鎮高北村
  • 景點級別:AAAAA級 
  • 綜述
永定客家土樓是世界一絕。它以歷史悠久、千姿百態、規模宏大、結構奇巧、文化內涵豐富著稱於世,被譽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村民居建築”,具有聚族而居、安全防衛、防火防震、防風防潮、冬暖夏涼等功能。至2000年,永定保留有圓樓、方樓、五角樓、八角樓、紗帽樓等各式土樓30多種、2.2萬餘座,其中圓樓362座。
一、土樓群
永定較著名的土樓群有初溪土樓群、洪坑土樓群、高北土樓群、業興樓土樓群、永隆昌土樓群等。前3處已列入福建土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範圍。
(一)初溪土樓群
位於下洋鎮初溪村,距縣城47公里。自14世紀末葉(明代初期)徐氏在此開基,即開始建造土樓。現存土樓36座,2000年有368戶1780人居住在土樓內。最早的方形土樓和慶樓為徐氏一世祖所建,最早的圓樓集慶樓為徐氏三世祖於15世紀所建,年代最遲的圓樓是建於1978年的善慶樓。土樓造型主要有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六角形等。此外還有以生土夯築的徐氏宗祠、永豐庵等建築。集慶樓、餘慶樓等5座圓樓與其他形狀土樓依山勢而建,布局合理,錯落有致,氣勢恢弘,與青山、綠水、梯田和諧地融為一體。1999年4月,該土樓群被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初溪土樓群位於海拔400~500米的山腰,地形複雜,坡度較大,整體坐南朝北,依山傍水,東西長500米,南北長300米。群山環抱,一條小溪自東而西從土樓群北面流過,兩股山泉水分別貫穿村內注入小溪。北面地勢相對較為平緩,因此所建土樓年代較久、規模較大。後來建的土樓依山勢逐漸向南面發展,海拔高度亦隨之增加,建築規模相對較小。5座圓樓中有3座與另一座大型方樓並列於北面,另兩座圓樓則坐落在中間和南面。村口設於東、西兩面。3條石砌村道貫通全村。周邊山體植被較好。
(二)洪坑土樓群
位於湖坑鎮東北面的洪坑村,距縣城45公里。13世紀(宋末元初)林氏在此開基,2000年有638戶2310人居住在該土樓群內。林氏先人在此開基時所建方形土樓崇裕樓、南昌樓已坍塌。現存明代建造規模較大的土樓有峰盛樓、永源樓等13座,清代建造規模較大的土樓有福裕樓、奎聚樓、陽臨樓、中柱樓等33座。土樓造型主要有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五鳳樓、半月形及其變異形式。此外還有以生土建造的天后宮、日新學堂、林氏宗祠、關帝廟等。奎聚樓、福裕樓、如升樓、振成樓為該土樓群的傑出代表,其中振成樓、福裕樓、奎聚樓於2001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洪坑溪自北而南貫穿全村,兩面群山聳立,樹木蔥蘢,溪流兩岸地勢狹長。123座土樓沿溪而建,其中明清時期的土樓有58座。該土樓群的類型和精品較多,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土樓布局合理,與山林、小溪、自然村落組成風景秀麗、色調和諧的畫面。
(三)高北土樓群
位於高頭鄉高北村,距縣城47公里,由承啟樓、世澤樓、僑福樓等土樓組成。2000年有68戶300餘人居住在該土樓群內。14世紀中葉(元代末期),江姓開基祖江百八郎從上杭縣遷到此地開基。承啟樓坐落在高北土樓群核心位置,東西兩側分別為世澤樓和僑福樓,附近還有15座規模較小的土樓,以青石板路相通。
(四)南溪土樓群
位於湖坑鎮東南的南溪,距縣城40餘公里。溪流從南往北在青山間逶迤盤旋,在約8公里長的南溪兩岸,散落著南江、南中、實佳、新南、吳銀5個村的數十個自然村。數百座形式各異、大大小小的土樓,或依山傍水,或彼此相依,方圓雜陳,蔚為壯觀。站在山上的觀景台俯視,藍天白雲之下,土樓黝黑的屋頂、灰暗的土牆,在青山綠水映襯之下,猶如一顆顆黑珍珠,點綴在山間,古樸雄渾粗獷而不失優雅的韻致。南溪土樓群的奇觀讓無數遊客驚嘆不已。
(五)業興樓土樓群
坐落在坎市鎮溪園、中園、小溪等村,距縣城45公里。樓群由8幢大土樓(新生樓、慶豐樓、炎漢樓、大樓下、業興樓、望辰樓、筆架樓、工匠樓)組成,共占地15萬餘平方米。8幢大樓於清乾隆初年同期開工,歷時18年落成,其中以業興樓最為有名。1987年11月,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的《中國文化大辭典》將業興樓收入《起居編》內,稱其為“客家方形土樓的典型代表”。
業興樓屬三堂兩橫的“五鳳樓”。入大門後依次分為前廳、大廳、中廳(即“三堂”)。中廳之後為正樓,也是主樓,為5層住房,每層10個房間;左右兩橫為橫樓、橫屋(即“兩橫”)。正樓之後,建有半圓形後房,分布著倉庫、畜圈、柴棧、廁所、碓寮等平房10間。全樓除了廳堂、房間、天井,還有外門4個,內門32個,梁、柱、窗欞、屏風等處都有龍鳳神仙、花鳥蟲魚、飛禽走獸等各式浮雕,花樣繁多,鏤刻工細,宛如藝術之庫。全樓占地1萬餘平方米,建築錯落有致,巍峨莊重,富麗堂皇。
(六)永隆昌土樓群
坐落在撫市鎮新民村,距縣城26公里。由福盛樓(含文館)、福善樓(含敦隅別墅)、臨江書院組成,共占地2萬多平方米。從清道光後期開始興建,經鹹豐、同治兩世,直到光緒初年才告完成,歷時28年之久。據傳,共耗資白銀60餘萬兩。
福盛樓通稱“老樓”,坐南朝北偏東,屬三堂兩落的“五鳳樓”式結構。福善樓位於福盛樓外大門東側後約150米的地方,通稱“新樓”,坐西南向東北,主體是典型的方樓。兩樓(不含文館、別墅)共有92廳、746間、144道樓梯、6座石制花架、33座石框門、7口水井、1口池塘、10間浴室、7個曬坪、60間廁所、500米小溪堤壩和1座船舶碼頭。
福盛樓和福善樓一樣,規模宏大,樓中有樓,形貌大體相似,由眾多門戶、穿堂、天井、迴廊組合而成。生客進入大門,只要經過幾個廳,出入幾道門後,就會不辨南北西東,暈頭轉向,大有“進時容易出時難”之感,因此人們稱之為“迷宮”。
二、名樓選介
(一)衍香樓
坐落在湖坑鎮新南村,距縣城40公里。建成於清光緒六年(1880),坐東北朝西南。為圓形土樓,蘇氏家族住宅,2000年有11戶56人居住。樓高4層,直徑40米,底牆厚1.5米、頂牆厚0.7米,每層34間,內通廊式。全樓設3個廳、4道樓梯、1座大門,大門封鐵板,頂部設防火灌水道。樓內中心設廳,兩側為單層廂房,均為磚木結構,方形建築。中軸線自西南而東北為內大門、前中廳、中廳、後廳。廳與廳以庭院相隔,以石砌廊道相通。廳堂雕樑畫棟,工藝精巧,古樸典雅。廳堂楹聯為“積德多蕃衍,藏書發古香”;“種德 衍 香 樓
多,隨居蕃衍;讀書好,出口生香”;“不因富貴求佳地,但
願兒孫做好人”。樓外設石砌圍牆,外大門位於西北面,與圍牆相連。內樓門與圍牆圍合的庭院占地較大,全部以鵝卵石鋪地。圍牆彎彎曲曲,形似臥龍,“龍頭”為外大門,正對著門前的奧杳溪和山坳,突出體現樓主對風水學的崇尚。距樓後圍牆50米處為後花園,依山傍水,綠樹成蔭,為舊時該樓文武秀才讀書、練武及樓主休閒之所在。一條青石板路沿溪通到樓門,靠溪一側設條石護欄。樓外牆西側和西北面設學堂,高兩層;北側和東北面設兩層高的娛樂室,為吹拉彈唱之地。2001年1月該樓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已列入福建土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範圍。
衍香樓位於南溪與奧杳溪的匯流處,背靠青山,風景別致生動,頗有情趣。周邊還有方形、圓形、六角形等形狀的土樓與之交相輝映。南溪上兩座橋(其中一座為廊屋橋)風格迥異,相映成趣。
(二)振福樓
坐落在湖坑鎮西片村,距縣城37公里。為圓形土樓,蘇氏家族住宅,2000年居住1戶7人。建於民國2年(1913),坐北朝南,占地4000多平方米。該樓兩環,外環高3層,直徑42.5米,以八卦格局建造,有3廳96間,內通廊式。內環單層,磚木結構,設祖堂,兩側為西式花崗石圓柱,前面為弧形廂房、中門,與祖堂相連,組成內環。樓內名人題刻、楹聯較多。樓門石刻楹聯為“振衣千仞,福履萬年”,橫披為“景星慶雲”。樓門前庭院以鵝卵石鋪地,外大門與石砌圍牆相連。該樓依山傍水,其大門正對溪水,溪水清澈見底;樓前樓後有竹木掩映的古石路。該樓是20世紀初期福建土樓融合部分近代西洋建築藝術和中國古代園林藝術的傑作之一,1998年7月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已列入福建土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範圍。
(三)永康樓
坐落在下洋鎮霞村,距縣城38公里。為圓形土樓,系民國27年(1938)新加坡華僑胡來興所建,2000年有4戶21人居住。坐東南朝西北,單環,直徑36米,高3層,每層26間,內通廊式。樓內中心的方形大廳(祖堂)磚木結構,與前門廳、後堂同在中軸線上,與後堂之間的兩個側廳以廊道相連,布局巧妙;祖堂雕樑畫棟,裝飾精美,前側和兩側門扇鏤刻鎦金古代人物和花鳥,使該樓更顯得富麗堂皇。樓門楹聯為“永日和風一門吉慶,康衢樂土百代蒙庥”。祖堂上方懸掛名人題匾“輪奐增輝”。1999年4月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已列入福建土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範圍。
(四)振成樓
坐落在湖坑鎮洪坑村,俗稱“八卦樓”,為圓形土樓,建於民國元年(1912),坐北朝南,占地5000平方米。分內外兩圈,外圈生土夯築,4層,底層44開間。內通廊式,又以磚牆隔成相互可以通連的8個單元,走廊以隔牆拱門相通。樓內共設4道樓梯,底層各自形成院落。樓板鋪設青磚,第三、四層走廊安裝精美的木質靠背欄桿。內圈兩層,磚砌,與高大的祖堂大廳圍合中心天井。底層兩廳8間,內環第二層迴廊裝飾圖案精美的鑄鐵欄桿,前向迴廊中段略高於兩邊段。祖堂寬敞,可作內環的戲台,前置4根高大的西式圓形石柱,門楣嵌民國總統黎元洪題寫的“里黨觀型”石刻匾額,堂內還題刻眾多名家書法。其中有一50厘米見方的“帶”字(如右圖),筆畫間巧妙地含藏“一帶山水甲天下,少年努力爭士才”14個字,須仔細猜辨方能悟出。樓門石刻楹聯為“振綱立紀,成德達材”。中廳門石刻楹聯為“乾國家事,讀聖賢書”。後廳柱聯為“振作那有閒時,少時壯時老年時,時時須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要關心”。樓外兩側各有一幢雙層半月形的條絲煙煙刀加工作坊,每幢12間。該樓共有大小房間222間(含廳),規模宏大,內部空間設計精緻,變化眾多,富麗堂皇,是中西合璧的生土民居建築傑作。2001年5月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振成樓是最多人參觀和拍照的土樓,僅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克英德·奧利沃就拍攝了120卷膠捲。
(五)奎聚樓
坐落在湖坑鎮洪坑村,為方形土樓,建於清道光十四年(1834),坐北朝南,占地約3000平方米,依山就勢而建,三堂兩落,沿中軸線自南而北為大門、門廳、天井、中廳、天井、大廳、祖堂,兩側為橫樓。內通廊式。前半部3層,後半部4層,前低後高。設4道樓梯,1座大門。前後樓樓頂成三段作斷檐歇山式,兩側橫樓樓頂作懸山迭落。內院套1個由祖堂前廳與迴廊組成的小四合院,迴廊對中心天井開敞,外側環繞披屋。左右披屋中各有1口水井。祖堂磚木結構,前廳處理成兩層的樓閣式,作重檐歇山頂,與後樓的兩層腰檐相連。第四層的腰檐中段突出一段小屋頂,使祖堂前形成4層重疊的屋檐。大門前的院落由石磚矮牆圍成,外大門與樓中軸線約成45度角。樓內遺存名人題刻、楹聯較多,樓門楹聯為“奎星朗照文明盛,聚族於斯氣象新”。學堂設於西側,單層。2001年5月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六)福裕樓
坐落在湖坑鎮洪坑村,為五鳳樓(府第式),建於清光緒六年(1880),坐西朝東,占地約3500平方米。三堂四落,前低後高,沿中軸線自東而西為大門、門廳、天井、中廳、天井、後廳(正廳)。兩側為橫樓,磚木結構,高3層。前樓高兩層,後樓(主樓)高5層。雕樑畫棟,裝飾精美,中門鏤雕人物、花鳥。樓內遺存較多名人題刻、楹聯。樓門楹聯為“福田心地,裕後光前”;廳堂楹聯為“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還是讀書”。門前院落由石砌短牆圍成,地面以河卵石鋪成,外大門設於正面圍牆東北側。門坪兩側設學堂。2001年5月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七)如升樓
坐落在湖坑鎮洪坑村,俗稱“米升樓”,亦含“如日東升,光明萬年”之意。為圓形土樓,建於清光緒年間(1875~1908),坐東朝西。單圈,高3層,直徑只有17.4米,每層16開間,是圓形土樓中最小的一座。內通廊式。1998年7月被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八)承啟樓
坐落在高頭鄉高北村,又名天助樓,為圓形土樓。該樓鼎盛時居住600多人,2000年居住300餘人。於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落成。坐北朝南,占地5376.17平方米。整個建築由4個同心圓環形建築組合而成,外環直徑73米。中心部分是祖堂,面積33.83平方米,其迴廊和半圓形天井組成單層圓屋,屋外又有3環土樓,環環相套,外高內低。外環牆底厚1.5米,頂厚0.9米,4層,每層67間,內通廊式,通廊寬1.65米,一、二層不開窗,底層為廚房,二層為穀倉,三、四層為臥房。第二環兩層,底層有34開間、2口水井、7條通道。第三環為單層,20間,作為書房。全樓402個房間,南、東、西面各設1座大門,有兩口井。樓內的祖堂雕樑畫棟,是全樓的核心,供族人議事、婚喪喜慶等活動之用。祖堂擺設的巨型圍屏精雕細刻,故事人物栩栩如生。若干清代名人題匾懸掛於祖堂上方,至今尚存。環與環之間以天井相隔,以石砌小道相通。樓門石刻楹聯為“承前光祖德,啟後裕孫謀”。廳堂楹聯為“承前祖德勤與儉,啟後孫謀讀與耕”,“一本所生,親疏無多,何須待分你我;共樓居住,出入相見,最宜注重人倫”。1986年該樓圖案被中國郵電部製成中國民居郵票發行,後被日本評為當年最佳郵票。2001年5月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九)世澤樓
坐落在高頭鄉高北村,為長方形土樓,建於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坐北朝南,占地約5100平方米。高4層。寬40.8米,11開間;長41.2米,12開間。每層38開間。主牆厚1.6米,一、二層不開窗。一、四層為內通廊式,二、三層四面各有兩間伸至迴廊外邊,不能相通。二層以上不設廳堂。樓內側每隔一間以生土牆承重,每兩間之間以土坯磚相隔。中廳已廢,兩側為石木或土木結構單層廂房。後廳為祖堂,上方懸掛匾額“邦家之光”。全樓設4道樓梯、1座大門,內院兩邊各有1口水井。樓門石刻楹聯為“世傳勿替家聲遠,澤本遺風椒衍長”。
(十)僑福樓
坐落在高頭鄉高北村,為圓形土樓,建於1962年,坐北朝南。直徑45米,高3層,內通廊式。全樓有30間(廳),設1座大門。第二層通廊由木質結構懸挑,第三層通廊挑出更多,且設腰檐,檐下以木板封閉作貯藏室。祖堂中西合璧,在後側中軸線上,向內院突出,正面有4根西式圓形石柱。內院以花崗石鋪地。門外圍牆包圍,設外大門,形成一個院落。1999年4月被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一)環極樓
坐落在湖坑鎮南中村,為圓型土樓,由蘇卜臣所建,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建成。全樓分內外兩環,外環4層,高約15.2米,直徑43米,周長130米。底層牆厚1.7米,頂層厚0.9米。第一層32間作廚房與餐廳,設有一個較大的門廳與正廳;第二層34間作貯倉,第三、四層各34間。內環建有2廳10室(作接待客人用)與男女浴室各兩間。樓內走廊寬1.56米,樓外檐廊寬1.82米。樓門高2.96米,寬1.72米。樓內外各有水井1口。樓外附屬建築還有臥室16間、馬廄8間、碓磨房6間。“環極”樓名,說法有二:一說北極星稱北辰星,居子位向午方,常居其位而不見移,為天體眾星之主,有“有水必趨東,無星不拱北”之說,意示眾星拱繞北極而旋轉,此樓恰坐北壬子向丙午之位,故取名“環極樓”;另一說,環即圓,“圓”乃吉詞,“環極”即吉祥至極。環極樓最大的特點是抗震性能極強,300多年間歷經多次地震而安然無恙。據民國《永定縣誌》記載:“民國7年(戊午),陰曆正月初三日(1918年2月13日)午後一時,地大震,淅淅有聲,歷時20餘分鐘始止。”環極樓正門上方第三、四層厚牆被震裂,裂口近0.2米,長近3米。震後,由於圓樓的向心力和架構的牽引作用,裂縫竟奇蹟般慢慢合攏,今僅留下一條細長的裂痕。在環極樓的中心點上,用力跺腳或放聲高呼、歌唱,可聽見回聲,似北京天壇的回音壁。
(十二)遺經樓
坐落在高陂鎮上洋村,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由陳華興所建,是永定土樓中規模較大的方樓之一。該樓坐北向南,東西寬83米,南北長133米,占地面積約1.13萬平方米。
遺經樓的正樓是一字相連的3座5層樓房,每座6間起腳,共90間。正樓左、右、前方,分別建一列4層的圍樓。圍樓底層為套間,套間設計是外間作廚房,內間作飯廳。2至4層則只建單間,外間相應的位置建成寬敞的走廊。圍樓總計房間110間,廳12個。
全樓底層包括附屬建築共142間、14廳起腳。總計有房328間,廳24個,穿堂2個,學堂4座,花園2座,水井2口,池塘1口,曬坪、草坪、石坪各1處。四周有圍牆,有外大門及中廳、正廳、左廳、右廳門各1個,正樓前大門3座,後大門1座,東西南北外圍小門8道。
遺經樓不僅規模宏大,而且堅實牢固。牆基用巨石砌築,外牆厚1.4米;門框、門檻、廳堂邊沿、樑柱墊腳、台階,全部用整石和條石;樑柱、檁子都用粗壯的大圓木;大門都用6寸厚硬木板,外釘鐵皮,內設3根粗大的入牆大門閂;2至5層,則在厚木樓板面上鋪上青磚,連走廊也不例外。樓的四角設有防火水櫃。正廳、中廳等處地板用三合土鋪蓋,至今仍平整光潔。
遺經樓外大門對聯為“筆岫屏山喜見文光萬象,豪潭柳灞欣看浪級千層”,正樓中大門對聯為“遺謀式谷,經味其庚”。
(十三)裕隆樓
坐落在高陂鎮富嶺村大塘角,始建於清道光八年(1828),建樓人是王學洲和他的4個兒子。該樓建築規模大、工藝細,歷時8載,於道光十五年(1835)落成。
裕隆樓是典型的“三堂兩落”式布局的五鳳樓。後堂是一座5層的大樓,中堂是一個百餘平方米的大廳,前堂出來便是門樓。三堂之間用兩道中門連線貫通,門的位置在中軸線上。兩落橫樓,都由3座高度不等的樓房組成。後堂左右的稱上橫樓,4層,各由一個橫廳與後堂連線;兩個橫廳都開了一道後門,直通樓後約有2000平方米的花園。面對前堂的稱下橫樓,2層,樓下作庫房,樓上作學堂,因此又叫學堂樓。兩座學堂樓前面都有水池、假山、花圃,還各設側門一道,右側門通往水井、豬舍,左側門通往水圳、碓寮、廁所、浴室、木工房等。學堂樓前面有一間平房。橫屋歇山頂,由前而後形成三層迭起,與三堂迭起的屋頂呼應,整個外觀顯得巍峨莊重、富麗雍容。門樓為全樓大門,門頂寫著“大夫第”三個剛勁大字。門前高聳一對石“旗桿”(華表),還有一個半月形的大魚塘連著大門坪。全樓有房間120個,廚房4個,外門7座,內門16座,占地8000多平方米。
20世紀70年代,同濟大學著名建築學教授陳從周考察裕隆樓後,深受其建築藝術感染,于歸途中吟就一絕贊道:“仿佛仙山入夢初,自憐老眼未模糊。流風已逝宋元畫,如此樓台豈易圖。”
(十四)虎豹別墅
坐落在下洋鎮中川村,為著名愛國僑領胡文虎於民國35年(1946)冬耗資34萬港元所建,是他生前所建3座私人別墅之一(其餘兩座分別在新加坡和香港),坐南朝北,前面是一片廣闊的田疇。別墅占地面積約2700平方米,其中門外大坪約800平方米;建築面積1850平方米。此座別墅有方樓、圓樓、五鳳樓的影子,更是中西合璧的傑作。鋼筋水泥與生土磚木按需擇用,部件與架構的樣式也“土洋並舉”,但又不落拼湊痕跡。樓的前堂用青磚砌牆,中間部分橫向兩邊為3層方形土樓,高12.5米;頂層是重檐閣樓,歇山瓦頂,但重檐向前伸出,頂住它的是兩根花崗石打造的大方柱,從大門前平台“拔地而起”。前堂兩端,各鑲著一座占地二三十平方米的小小“圓樓”,也是3層,頂層也是閣樓,不過戴著的是個八角重檐亭子的頂。這八角取形八卦,令人想起胡文虎虎標良藥之一“八卦丹”。這樣,方和圓巧妙地組合,雄偉襯以玲瓏,整個前堂外觀,便端莊厚重中掩不住幾分秀麗。穿過門廳,迎面是250平方米的大天井。天井後邊,矗立著後堂正樓。生土夯牆,包括閣樓共4層,比前堂略高,也是歇山瓦頂重檐,一字並排7間,正中一間是廳堂。堂前豎著兩根高大石柱。天井兩旁建起兩層高的廂房,把前後堂連線起來。承接後堂的兩端,各留3米多寬的梯巷,然後一連3個房間。二樓各間後面都附設3米多寬的陽台,屋頂則是個大陽台。前堂、後堂、廂房,圍繞天井都有走廊,廊寬3.2米。
1991年,虎豹別墅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胡文虎之女胡仙投資200萬元,將其整修一新。1994年9月,別墅內設“胡文虎紀念館”,國務院總理李鵬題寫館名,內設胡文虎、胡文豹兄弟生平事跡展覽室。該館已作為旅遊景點對外開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