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閩王祠

閩王祠原為五代十國時期的閩王王審知故居。王審知是五代閩國的開國君主,自898年起接替去世的兄長王潮治理福建前後27年,對閩國的經濟文化各方面發展促進很大,被後世稱為“開閩王”。946年(後晉開運三年),吳越國占領福州後將原王審知故宅略加修繕後改為廟祀,以紀念王審知治理閩國時的德政。北宋開寶九年(976年)宋太宗下詔修復王審知祠,由吳越王錢弘俶委託福州刺史錢昱進行修復工程,並豎立石碑。此後每年都有祀牲醪。此後由北宋至清代,閩王祠五度重修。1601年(明萬曆二十九年)明神宗下詔鼎建祠宇,敕令春秋祀典,並將閩王祠賜名“忠懿閩王祠”。1662年(康熙元年)再度重修。到了1827年(道光七年)因為祠堂內的宋代石碑崩裂,而祠堂也有破損,因而再次重修。民國初年也曾有修復。1981年,福州市修復閩王祠後將其向外界開放。閩王祠內的歷代碑刻於1961年由福建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福建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福州閩王祠
  • 外文名稱:Beijing dongcheng district in the city
  • 占地面積:2314平方公里
  • 著名景點:福州閩王祠
碑刻,建築,祭祀和社會影響,公交線路,

碑刻

主要碑刻有恩賜琅琊王德政碑,高4.9米,寬1.8米,唐天佑三年(906年),禮部侍郎於竟撰、弘文館王倜書,記述王審知身世及治閩期間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對外貿易情況,是研究唐末福建歷史的重要資料;乞土勝地碑,相傳後人緬記王審知重農教諭,每年立春,郡守帶領當地官員來祠廟取土,捏制春牛,發動春耕。
閩王祠閩王祠

建築

閩王祠的建築大體保持明代福州建築風格。祠堂坐北朝南,自大門沿中軸線依次排列的是門牆、前庭、祀門、後庭和正殿,兩側有紅色夾牆,牆頭呈流線形,使用青瓦。門牆為紅色,有高挑的燕尾脊頂,門牆上開有三個圓拱形門,中門寬2.1米,高3.2米,左門上有“報功”嵌額,上有“奉旨祀典”、“忠懿閩王祠”嵌額,右門上有“崇德”嵌額,牆門前石坪前有兩尊高2米的石獅。前庭有一座碑亭,亭中樹立有刻於906年的唐代“恩賜琅琊郡王德政碑”,是閩王祠內最古老的碑刻。前庭左側是明萬曆年間的“重修忠懿王祠碑記”,右牆上則嵌有紀念閩王功勳的“乞土勝地”碑。前庭的亭後牆上有“紹越開疆”四個大字。前庭之後為後庭,兩側是廂房。後庭正殿是閩王祠的主體建築,為硬山頂土木結構,面闊三間達15米,進深三間達11米,祀門上有“功垂閩嶠”木製匾額,正殿當中供奉閩王王審知塑像。

祭祀和社會影響

在古代,為了緬懷王審知勸農的教諭,福州當地的郡守在每年立春會率當地官吏來閩王祠取土捏制春牛,以進行發動春耕儀式。全球許多祖籍在閩的王氏後人,包括來自香港、台灣、菲律賓等地的王姓宗親也會來閩王祠參拜。

公交線路

福州閩王祠位於中國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慶城路,福州第十九中學旁,坐北朝南。目前閩王祠在周末免費向遊客開放,遊客可從福州火車站公交總站乘坐2路、5路、22路、26路、51路、55路、69路公車到五四路口站下車到達閩王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