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詩鐘

福州詩鐘

福州詩鐘,福建省福州市民間文學,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福州詩鐘又名折枝詩,因以鐘聲限時作詩故名,其前身是清代福州私塾里學寫對聯或詩聯的作業,後經福州文人改造而成文學性、娛樂性的詩歌創作形式。詩鐘要求嚴格,按照平仄、對偶的詩詞格律,創作的詩句相當於七律詩的頷聯或頸聯,語言凝練,內涵豐富,除了無須用韻外,集中體現了古典詩歌的精粹。

2011年12月14日,“福州詩鐘”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Ⅰ-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州詩鐘
  • 批准時間:2011年12月14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民間文學
  • 申報地區: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
  • 保護單位:福州市鼓樓區三山詩社
  • 項目編號:Ⅰ-5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詩鐘,又名折枝詩,發源於福州,從清朝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詩鐘的前身為“改詩”“作碎”,是福州私塾里一種學寫對聯和詩聯的作業。後來,福州文人為“改詩”加上一套活動程式,成為“折枝吟”,後又以鐘聲限時作詩,故又名為“詩鐘”,因此當時福州被譽為“詩鐘國”。
從清代同治、光緒年開始,福州就有不少詩鐘社,主要有志社、源社、托社、還社等。當時的城台書院,每有文會,則以文會友,交相評選,文會之餘,繼以折枝詩為課後文娛活動。相傳清嘉慶到道光、光緒年間,有林則徐、沈葆楨、陳寶琛等在京任職,有一批同鄉幕友,相處一起,公暇招吟,以十四字折枝之文娛形式進行消遣,折枝詩逐漸推廣至全國。從清朝至今出版的關於詩鐘的文獻有八十篇之多,詩集多部。
有資料顯示,清朝同治、光緒年間,詩鐘傳入了台灣,光緒年間,唐景崧任台灣兵備道後,在台倡導“詩鐘”創作,其創立的斐亭吟社和牡丹詩社,成為清末大陸宦、幕與台灣名士的文化活動中心。

文化特徵

“詩鐘”是由上下兩句七個字寫成一聯,嚴格按照詩歌格律關於平仄和對偶的要求,即相當於七言律詩的頷聯或頸聯(第二聯與第三聯),因如同從七言律詩中折下一枝,故又稱“折枝詩”。同時,前人在寫作時以焚香限時,當香燒到一定時間,燒斷連線,線端的銅錢落下承接的銅盤,發出鐘一般的響聲,即宣告收卷。“詩鐘”之名即由此而起,現多改為用鐘錶計時。
福州詩鐘
福州詩鐘
詩鐘主要有兩種格式,一是“嵌字格”,即隨機拈取兩個字,分別嵌在上下句相同的位置上,嵌在第幾字處就稱為第幾唱。二是“分詠格”,則是隨意拈取兩個題目分別作為上下句所詠的內容,句中不得出現題字。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詩鐘是融合文學性、實用性、娛樂性的一種詩歌形式,是高雅的文學創作活動,具有文化傳承價值。

傳承狀況

詩鐘具有魅力,但對於現代年輕人來說,也有距離。一方面,年輕人可能覺得這種創作形式過於拘謹,不願意接觸;另一方面,不少年輕人缺乏古體詩詞文學修養,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他們參與詩鐘創作活動。

傳承人物

郭道鑒,漢族,福州市鼓樓區人,1926年9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福州詩鐘”第三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郭道鑒自幼接受福州私塾教育,具有深厚的傳統詩詞創作基礎,近半個世紀以來,經常利用業餘時間,創作古典詩詞和詩鐘。曾出版詩鐘專著《漁子吟草》等。1984年,參與組織“三山詩社”,歷任秘書長、社長職務,經常主持福州詩鐘創作活動,與省內外詩詞組織進行交流。多年來,郭道鑒致力於福州詩鐘的傳承與弘揚,收集、整理許多福州詩鐘資料,參與編纂出版20期《三山吟訊》和各種活動紀念專輯約30多種。此外,他還參加組織節日文化活動中的詩鐘創作與表演,熱心宣傳詩鐘文化。他應邀到福建老年大學詩詞學會和福州鄉學講習所等舉辦福州詩鐘講座,向愛好者們傳授創作技藝,培養後繼人才。
福州詩鐘
郭道鑒

社會影響

主要活動
2020年10月23日上午,由福州市鼓樓區文聯和三山詩社聯合主辦,福州西湖公園管理處、鼓西街道西湖社區黨委協辦的“迎世遺 游古厝 傳文脈”重陽詩鐘詩會在西湖公園宛在堂舉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