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橄欖

福州橄欖

福州橄欖,福建省福州市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把橄欖當作珍果種植,橄欖種植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漢代的《三輔黃圖》中就已提到。福州橄欖,產地主要分布在閩江下游兩岸,以閩侯、閩清的產量最多。福州橄欖酥脆可口,初吃時微澀,細嚼後生津,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肉質鮮嫩、鬆脆,回甘明顯、持久,風味濃。

2011年09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福州橄欖”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州橄欖
  • 產地名稱:福建省福州市
  • 品質特點:酥脆可口,細嚼生津,回甘明顯
  • 地理標誌: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農業部公告第1645號
  • 批准時間:2011年09月13日
產品特點,品質特性,外在感官,內在品質,產地環境,土壤地貌,水文情況,氣候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地圖信息,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福州橄欖青果纖維細、果大、風味濃、可食率高的地方鮮果品質特性,易於糖、鹽、香料等輔料滲透入果實內,同時與其它地區的橄欖加工工藝相比,福州橄欖在加工上每個加工企業都嚴守著制胚、浸提、煮糖、淹制等三十多道複雜的加工工序,每道工藝缺一道不可,加工過程三次分選和三次分級,形成了“福州橄欖製品”特殊的優良品質和風味,使得福州橄欖的成品與其它地區的橄欖成品相比,色澤更加鮮艷、組織更加圓潤飽滿、果肉更加脆軟適中、鹹甜更加濃郁;“福州橄欖製品”按糖度分甜類和非甜類,甜類有高糖、中糖和低糖等數十種蜜餞品種,非甜類有全鹹類、半淡鹹類、淡鹹類、香辣類等也有數十種花色品種。套用現代飲料加工工藝生產的橄欖飲料風味濃郁,清爽可口。
福州橄欖福州橄欖

外在感官

福州橄欖青、黃色,酥脆可口,初吃時微澀,細嚼後生津,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肉質鮮嫩、鬆脆,回甘明顯、持久,風味濃。

內在品質

福州橄欖不溶性膳食纖維(IDF)和水溶性膳食纖維(SDF)含量高,丹寧含量1.3%-1.5%,黃酮含量1.5%-1.7%。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福建省福州市地處戴雲山脈的東翼,倚山面海,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海岸線曲折,島嶼眾多,閩江橫貫其中,下游為福州盆地,盆地內部是沖積海積平原,城區處在盆心,北部和東部均為山地和丘陵,南部是平原。全市地貌類型多種多樣,以山地、丘陵為主,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72.68%,其中山地占32.41%、丘陵占40.27%。福州市地帶性土壤以偏酸性紅壤、赤紅壤、黃壤為主,耕地以水稻土為主,垂直分布特徵顯著。土壤疏鬆,肥沃、沙質,土層深厚,通氣排水性能好,十分適宜橄欖生長。

水文情況

福州市水系發育,河網密布。主要河流有閩江、鰲江、龍江、大樟溪、梅溪、古田溪、安仁溪、大目溪等。這些河流的流向由於受斷裂構造的控制和地貌的影響,均作北西流向南東,幹流呈平行排列,獨流入海。閩江是全省第一大河,其幹流從雄江附近流入境內,橫貫東西將福州市分為南北兩部,其支流多順著主要構造線發育作北東——南西流向。福州市水資源與降水量有密切相關,根據福州市氣象站歷年觀測,福州市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100毫米—2100毫米之間,多年平均水面蒸發量在1000—1300毫米之間,多年平均陸地蒸發量在600—700毫米之間,乾旱指數在0.6—1.13之間。福州地表水資源多年平均徑流深在500—1500毫米之間,多年平均徑流係數大部分在0.5—0.7之間。福州地下水資源,均屬淺層地下水,當P=50%,地下水資源為11.22億立方米。福州客水資源,當P=50%時客水總量540.81億立方米,其中閩江客水515億立方米,占95.2%。福州地面水環境質量達國家Ⅱ類標準。由於福州橄欖栽培于海拔250米以下的江河周邊衝擊地,水體調節形成不易霜凍、不易乾旱的小氣候。

氣候情況

福州屬於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常青,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9.6℃,1月平均氣溫10.5℃,7月平均氣溫28.6℃,年平均降水量1342.5毫米,全年無霜期326天,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700-1980小時,年平均雨日130-170日,年相對濕度77%。福州空氣環境質量達國家Ⅱ級標準。橄欖是中國南方特有的亞熱帶常綠果樹之一,屬橄欖科橄欖屬,常綠喬木,適應強陽光、高溫、潮濕的氣候,畏寒怕冷,是長日照偏陽性植物,需充足的光照。福州地處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交界區,橄欖種質資源豐富,當前最新科技研究認為,橄欖在可種植區的北部種植,只要不受凍害,其青果品質最好,產量最高。而福州市橄欖種植區位於全國橄欖種植分布的最北區——閩江下游兩岸及閩江口,其獨特的小氣候,非常適合於生產優質的橄欖青果,品質最好,產量最高。
福州橄欖福州橄欖

歷史淵源

福州近千年的人文特色形成了福州橄欖特有的加工工藝特色。“福州橄欖”以福州橄欖青果為原料,加以糖、鹽、香料等輔料經泡淹制等不同加工工藝及配方加工而成。風味則更為獨特、更為優良,為消費者所喜愛,成為福州傳統的出口食品。
從《福州市地方志》物產記載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在長久的發展歷史中,福州橄欖的加工形成自己所獨有的加工工序。
福州是橄欖北緣種植區,栽培歷史悠久,據漢《三輔黃圖》載“漢武帝元鼎三年……起扶荔官,從植所得奇花異木,龍眼、荔枝、橄欖……”,可見橄欖在漢朝已有種植,已有兩千多年歷史。
唐代,福州橄欖成為貢品。歐陽修《新唐書》(1060年):“江南道福州土貢橄欖”。
宋代,《太平御覽》卷九七三“余甘”釋:“余甘子,如梭形。出晉安侯官界中。余甘、橄欖,同一果耳。”
清代,《花月痕》作者魏秀仁說:“好處由來過後見,待郎回味自知甜。”
民國版《閩侯縣誌》載:橄欖“出福州甘蔗洲,芋原八十裡間,沿麓樹之。”
20世紀80年代末,閩清縣、閩侯縣開始大規模種植橄欖。
2004年,福州市橄欖行業協會成立。
2006年9月9日,福州選送了具有福州特色的橄欖、福桔、茉莉花三種農作物的組織培養苗,搭乘“實踐八號”衛星成功上天。
2010年,“福州橄欖”地理標誌集體商標獲得註冊。
2017年12月16日,為進一步發展橄欖產業,提升福州橄欖農業品牌,由福州市農業局、閩清縣人民政府主辦,閩清縣農業局、閩清縣梅溪鎮人民政府、福州市橄欖行業協會承辦的“2017中國·福州橄欖節”,在閩清縣乃裳廣場舉行。

生產情況

1980年,福州橄欖種植面積僅4300畝,產量1082噸。
2011年,福州橄欖總生產面積7000公頃,年總產量1.8萬噸。
2016年,福州橄欖面積12.3萬畝,占福建省的69%,產量7.5萬噸,占福建省的83%。閩江沿岸已建成10萬畝橄欖產業帶,成為中國最大的橄欖集中種植區。其中,檀香橄欖發源地閩清縣種植橄欖面積達4.48萬畝,全縣橄欖產量2萬噸,產值4.39億元。
福州橄欖福州橄欖

產品榮譽

民國二年(1913年),福州橄欖“賽圓”橄欖蜜餞在巴拿馬萬國比賽會上,獲得了金質優勝獎章。
2010年,福州橄欖獲得福州市知名商標。
2011年09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福州橄欖”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016年,在浙江大學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開展的中國農產品品牌價值評估中,“福州橄欖”品牌價值從2010年的8.61億元提高到 2016年的18.8億元,品牌價值不斷提高,2016年進入全國百強(第79名)。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福州橄欖地域保護範圍包括倉山區、馬尾區、晉安區、福清市、長樂市、閩侯縣、閩清縣、羅源縣、連江縣、永泰縣等10個縣(市)區,即福建省中部偏東,閩江下游,界於東經118°08'—120°31',北緯25°15'—26°29'之間,海拔250米以下,土質屬紅壤、壤土、潮土。總保護面積2.5萬公頃。

質量技術要求

(1)產地選擇與特殊內容規定
福州地區優越的自然條件和種質資源決定了福州橄欖特有的品質。橄欖是中國南方特有的亞熱帶常綠果樹之一,屬橄欖科橄欖屬,常綠喬木,適應強陽光、高溫、潮濕的氣候,畏寒怕冷,是長日照偏陽性植物,需充足的光照。福州橄欖種植分布於福州南亞熱帶區北部邊緣與中亞熱帶交接地區,是中國橄欖種植北緣,這個橄欖種植區相對全國其它種植區來說冬季和夏季平均氣溫最低,果實積累物質多,固形物含量高。最新科技研究結果認為橄欖在夏季低溫、在冬季(12月—1月)無凍害的前提下,溫度越低越豐產,品質越好。福州位於橄欖種植北緣地區,夏季平均氣溫低,冬季又不受凍害,所以橄欖青果品質最好,產量最高。福州橄欖主要種植於閩江下游沿岸的沖積平原或緩坡低丘,立地條件:生態環境優良、排灌方便、陽光充足;土壤為壤土、輕壤、中壤、半砂壤、砂壤,通氣排水性能良好;土壤pH值6.0—6.5。
(2)品種選擇與特定要求
經過千百年來的人工栽培馴化,福州橄欖(青欖、白欖)具有有豐富的地方傳統優良品種資源群,主要形成檀香、惠圓、長營、自來圓等四大類數十個品種(品系),新發現的還有甜欖品系,有別於廣東廣西的烏欖種群。甜欖、檀香食之清香悠長,味濃回甘,是鮮食名品;惠圓(又名豬姆橄欖)、自來圓纖維細、果大、風味濃、可食率高,是加工的優良品種。
(3)種植管理:
3.1矮化、幼樹嫁接定植:定植時間:從穀雨至立夏較宜。種後注意:(1)起苗和定植必須十分小心,勿將根皮弄破,損壞根點;(2)穴內不下基肥,只用容易髮根的紅黃壤表土;(3)必須將土壓緊壓實,這是成活的關鍵;(4)種後要搭保護架。
3.2中耕除草:3-4次/年。
3.3覆蓋:一般高溫乾旱、暴雨季節以及秋冬乾旱季節進行。用種植的綠肥等覆蓋在樹盤上面。
3.4培土:一般在冬季進行。
3.5肥水管理:以有機肥為主,根據福州果園缺鉀的特點,多施鉀肥。幼齡樹施肥以氮肥為主,適當配搭其它肥,以勤施薄施為原則。結果樹施肥一年三次:即花前肥、果後肥、花芽分化肥。施肥方法:在樹冠外圍滴水下,開深20厘米的環溝,或兩個半月形的溝,肥料施入溝內,如為液肥,待其乾後覆土,乾肥施後即覆土。
3.6修剪:初投產樹原則上以輕剪為主,主要是剪除過長的枝條,促發側枝;盛產期的修剪,是以調節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的比例為主;後期的修剪,主要是剪除樹冠內部的枯枝、陰枝、病蟲枝。
3.7病蟲害防治:主要是炭疽病、橄欖木虱。遵循“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植保方針,從橄欖園整個生態系統出發,以農業、物理、生物防治措施為主,創造不利於病蟲草等有害生物孳生和有利於各類天敵繁衍的環境條件,保持橄欖園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樣性,將各類病蟲害控制在允許的經濟閾值以下,同時配合科學的化學防治,將農殘降低到規定標準的範圍內。
4.採摘:采成熟的橄欖青果,不採“病果”、“蛀果”,用竹簍盛裝鮮果,保證不碰傷。
5、產品收穫及產後處理的規定。分級分品種進行貯存、加工、銷售。對銷售的橄欖及橄欖製品進行備案,實行追溯制。
6、生產記錄要求。
6.1.詳細記錄包括整地、播種(移栽)、施肥、除草、病蟲害防治、中耕、修剪、收穫、儲藏、運輸、加工、分裝、銷售等系列活動的內容。
6.2.基地地塊的組成清單、面積及地塊圖等,並按基地或地塊建立栽培檔案。
6.3.基地的各項.記錄至少保存3年,並有專門的檔案櫥(櫃、室)。
6.4.有相關的標準、規範和法規等檔案資料。

專用標誌使用

標誌使用人應在其產品或其包裝上統一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福州橄欖名稱和公共標識圖案組合標註型式)。

地圖信息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入園路125號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