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寶古建築群,位於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福寶鎮回龍橋社區,是明清時期的古建築群遺存。
明末清初,福寶古鎮地區屢遭兵燹,人口銳減。清康熙末年“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中,楚、粵、閩、贛之民相繼遷入,並置家廟以懷故土,形成建築群落,已有600多年歷史,由民居與“三宮八廟”等組成,以木穿斗房架、懸山式屋頂、小青瓦房蓋、青石板街道為風貌,瀕河多吊腳木樓和挑廊。福寶古建築群形制獨特,空間豐富,被清華大學建築專家們譽為“中國山地建築的精華”,對研究中國南方明清山地場鎮鄉土建築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2019年10月,福寶古建築群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寶古建築群
- 地理位置: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福寶鎮回龍橋社區
- 所處時代:明、清
- 保護級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8-0430-3-233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建築特點,主要建築,文物遺存,文物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福寶古鎮,始建於元末明初,由於水運交通發達,富產鹽、鐵、茶葉和藍澱,又位於川南鹽道,到明末清初福寶古鎮已成為當時大漕河流域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心。
明末清初,福寶古鎮屢遭兵燹,人口銳減。
清康熙末年“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中,楚、粵、閩、贛之民相繼遷入,並置家廟以懷故土,形成建築群落。
1950年開始,福寶古鎮廟事活動廢止,宮、廟、壇、祠陸續改為機關單位用房和居民住房。清源宮、禹王廟作福寶區政府駐地,文壇作福寶鄉政府駐地。
1953年,天后宮作福寶鎮政府駐地,其他宮、廟、祠、堂、館等建築,改作信用社、供銷社、郵政所、衛生所等單位用房。
20世紀70年代早期,觀音廟和王爺廟,因維修經費不足等歷史原因成為危房,垮塌後已被拆除。
2006年,福寶鎮委託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鄉土建築研究室對古鎮歷史文化保護進行規劃編制,福寶古鎮還先後改善市政設施,增添消防、環衛設施,修建古鎮防洪堤和古鎮排污設施,改造古鎮照明線路,完成防洪堤治理改造等。
建築格局
福寶古建築群依山傍水,高低起伏,規模三街八巷,全長約2480米,建築面積3.832萬平方米,占地0.4平方千米,由古民居與“三宮八廟”(清源宮、萬壽宮、天后宮、土地廟、五祖廟、張爺廟、禹王廟、火神廟、天燈廟、王爺廟、觀音廟)等組成,以穿斗房架、懸山屋頂、小青瓦屋面、青石板街道為風貌,瀕河多吊腳樓和挑廊,形制獨特。95%以上為明清建築,整體保存完好。
建築特點
福寶古建築群建築風格有著典型的“移民文化”特點。“湖廣填四川”帶來的外來文化和本地巴蜀文化相互碰撞,結合發展,形成了的古鎮面貌。族群的融合對古鎮社會文化、空間和建築特色等都有著深遠的影響。移民的大量遷入帶來了多元化的民間信仰,由於不同原籍移民社會交往以及祭祀、精神等方面的需求,形成了“三宮八廟”的多元信仰格局,“清源宮”“天后宮”“火神廟”等諸多廟宇遺存至今。受廣東移民文化影響,古鎮街道形成了以檐廊為特點的廊坊街。帶有南方傳統建築特點的敞廳、迴廊、漏窗等元素各處可見。合院布局、前店後宅的吊腳樓是多元文化碰撞並與當地自然環境結合所形成的獨特建築景象。
福寶古鎮位於大小兩條山谷交匯處,坐落在河谷與山體之間的緩坡台地上。由於山地山體的坡向和坡度對太陽輻射的遮蔽作用,區別於一般平原地區“坐北朝南”,古鎮聚落布局東西向的情況較多。
福寶古鎮的選址契合自然地貌,建築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後高前低、層層升高,建築採光較好地利用了地形優勢。古鎮南北軸線明顯,但靈活自由的平面排布打破了軸線布局的嚴謹拘束,使建築隨地形蜿蜒多變,上下咬合、左右錯動,層次豐富。再利用每戶進深和高度的差異使山牆上下左右錯開,山牆上大大小小的窗洞在獲取了日照的同時又加強了通風的效果。但夏季過度的日照也會造成室內溫度過高的情況,因此,福寶民居屋檐的大都有出挑,形成廊坊街,有的樓層甚至有兩層檐廊,類似廣東“騎樓”。夏季太陽高度角較大,出檐可以有效地遮陽。同時街道兩旁建築出挑,形成陰影區,延伸了商業空間,營造了舒適的交往環境,形成了古鎮獨特的場鎮風貌。冬季太陽高度角較小,出挑的屋檐並不會阻擋陽光照進室內,提升建築內部的空氣溫度,幫助改善寒冷冬季的室內熱環境。
福寶古鎮建築以吊腳樓為主,吊腳樓沿街面只有一兩層高,背面用磚石或木料支撐,高度達到六七層,具有鮮明的川南建築特色。吊腳、外廊、閣樓等半室外空間形成空氣間層,有利於空氣流通,對除濕有利,保證了居住空間的通風乾燥。另外,懸挑的樓板與閣樓層可以減少太陽輻射,避免建築下方維護結構溫度過高,以此獲得涼爽的居住環境。由於受地形因素制約,民居大都小巧緊湊。內部是橫長的院落,庭院中狹小的天井兼具採光通風和排水的作用,天井正對的是敞廳,敞廳不設門或用透風的木格門,形成“廳內見院,廳外滲透”的良好空間視野。風穿堂而過,緩解了四川盆地地區悶熱潮濕的氣候感受。
福寶古鎮民居以竹子、木材的套用最為普遍,輔以青石基礎及瓦屋面,大多自武陵山區就地取材。竹、木是很好的阻熱材料,在夏季,竹木材料可以減少圍護結構直接吸收太陽熱輻射,因而造成的室內溫度過高。而磚石的運輸和建造成本較高,在當時屬於“高檔”的建材,見於古鎮中“三宮八廟”等公共建築,普通古鎮民居較少使用磚石材料,作為底層的勞動者使用相對經濟、實用的當地材料來進行建造。當地最為常見的牆體構造形式是四川傳統民居所用的“竹篾夾土牆”,即先用竹子編好類似龍骨的牆體網架,再用粘土填充牆體,白灰飾面,經濟適用,但缺點是會隨雨水等外界因素而斑駁脫落;此外,木牆結構也比較常見,將木板緊密排列成面,多見於沿街底層的門面;還有,下部由木板牆做支撐,上面用竹泥牆的混合牆體結構,立面效果綜合了前兩種牆體。
主要建築
三宮八廟
土地廟、五祖廟,為三合院,坐南朝北,大殿三開間,左右為廂房。上下兩層,穿斗結構。張爺廟,供奉的主神是張飛,為屠商敬奉的神。火神廟,祭祀火神,求保平安,不遭火災。清源宮,供奉李冰和文翁,李冰是戰國時期秦國蜀守,他主持興修水利,尤以都江堰名揚天下;文翁是西漢蜀守,他重視發展教育,開四川興辦學校先河。禹王廟,供奉的主神是禹,湖廣商人的會館,又稱“商楚會館”。萬壽宮,江西商人的會館,供奉許真人。天后宮,福建客商的會館,祭奉女神媽祖。
文物遺存
福寶古建築群留存有廟匾、萬壽官的一對石獅、張爺廟中木雕及刻有寶劍的柱礎等。
文物價值
福寶古建築群形制獨特,空間豐富,被清華大學建築專家們譽為“中國山地建築的精華”,對研究中國南方明清山地場鎮鄉土建築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保護措施
文物保護單位
2012年7月,福寶古建築群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10月,福寶古建築群被中華人民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
2020年6月,合江縣人民政府公布了福寶古建築群保護範圍:東至回龍河,天台山外延100米,西至雙河街外延20米,南至映月山外延20米,北至福華山;建設控制地帶:保護範圍外延10米。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福寶古建築群位於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福寶鎮回龍橋社區。
回龍橋社區居委會
交通信息
步行:自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福寶鎮人民政府步行前往福寶古建築群,路程約550米,用時約8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