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習俗(太公祭)

祭祖習俗(太公祭)

祭祖習俗(太公祭),流行於浙江省文成縣的民俗活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祭祖習俗(太公祭)是存續在浙江文成縣南田鎮以明朝開國元勛劉伯溫為對象的家族及地方先賢祭祀禮儀習俗。“太公”是後世對明代歷史人物劉基(字伯溫,諡號文成)的尊稱。先賢公祭日在劉基誕辰的農曆六月十五日。劉氏宗族固定每年農曆正月初一、六月十五日舉行春秋二祭,一直世代傳承。

2011年5月23日,浙江省文成縣申報的“祭祖習俗(太公祭)”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遺產編號:Ⅹ-9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祭祖習俗(太公祭)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浙江省文成縣
  • 遺產類別:民俗
  • 遺產編號:Ⅹ-90
  • 批准時間:2011年5月23日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流行地區,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太公祭是存續在浙江文成縣南田鎮以明朝開國元勛劉伯溫為對象的家族及地方先賢祭祀禮儀習俗。太公祭始於明正德九年,浙江處州知府欽承聖命首次致祭。此後劉伯溫例享春秋二祭,均在劉基廟舉行,春祭為正月初一舉行的家族祭祀,秋祭為劉伯溫誕辰農曆六月十五地方舉行的先賢祭祀。
由於劉基歷史地位的特殊性,劉基祭祀從一開始便不限於家族祭祀,劉氏後裔也總是努力尋求家族之外更多社會人士的參與。在明代主要是爭取得到朝廷的更多認可;到清朝,劉基祭祀受官方認可的程度漸減,然而劉基祭祀的社會影響力在一定範圍內依然較大,官方致祭也時有出現;中華民國期間,劉基祭祀的官方色彩消失殆盡,僅少數名流如章太炎等依然關注劉基祭祀;在此後的數十年中,劉基祭祀主要以家族祭祀的面貌存續;2011年,太公祭正式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後,"太公祭"再次得到政府認可,並成為社會公共文化。

民俗內容

  • 參與對象
春秋家祭由劉氏宗族開會研究,選出父母雙全,子女成雙,德才兼備的劉氏後人作為祭主,屆時全國各地的劉氏宗親、台灣劉氏後裔以及旅居海外的劉氏族人都參加祭祀儀禮。
  • 活動內容
“太公祭”祭祀活動主要內容有:1.除夕祭主行“起馬祭”後,將容亭(劉伯溫牌位)送入劉基廟。2.巡城。3.祭“追遠祠”(祭劉基上七代)。4.春節辰時,祭太公。5.祭禮結束表演舞龍、花燈等民間表演。

流行地區

“太公祭”祭祀活動中心在南田誠意伯廟。除文成縣外,溫州市下轄的平陽、蒼南兩縣以及周邊的青田縣又有類似活動。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祭祖習俗(太公祭)對於劉氏宗族具有強大的凝聚力,作為紀念地方先賢的民俗活動,得到當地社區民眾廣泛認同,對於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人文精神,促進海外華僑華人認祖歸宗、推動祖國統一具有重要意義。作為活態存續的“家祭”樣本,有重要的民俗學、社會學價值。

傳承人物

劉一俠,男,漢族,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序號:05-3036,申報地區:浙江省文成縣。劉一俠是劉伯溫的第二十世裔孫,1985年恢復“太公祭”以來,他積極參與活動,整理髮掘明清祭祀典籍文獻,走訪在世前輩,逐步完善太公祭儀典。劉一俠還主持修撰《劉氏家譜》,參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劉基廟(墓)文物保護和“劉伯溫故里”建設等一系列以弘揚劉伯溫文化為主旨的工作。同時培養“太公祭”傳承人群體。
祭祖習俗(太公祭)
劉一俠
劉德銘,1975年7月出生,漢族,男,浙江省文成縣南田鎮人,浙江省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劉德銘自記事起就跟隨父親參與太公祭活動,由於家學淵源,早年就已熟讀《祭祀須知》。2001年開始師從劉一俠學習太公祭祭祀,已能充分掌握太公祭活動的全部儀程,並深入參與太公祭的組織、籌款等活動。在祭祀過程中負責祭祀活動主祭者的引導及各種禮儀。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12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文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祭祖習俗(太公祭)”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該項目保護單位文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 重要活動
2021年7月29日,劉伯溫故里文化旅遊節開幕式暨太公祭秋祭大典在劉基故里文成縣南田鎮舉行。劉伯溫故里文化旅遊節以“伯溫文化·暢遊一夏”為主題,以劉伯溫文化貫穿始終,包含“劉伯溫文化旅遊周”“親山親水清涼周”“僑家樂生活周”三個主題周活動,並同步舉行第二屆伯溫故里景區攝影大賽、“我與劉伯溫故里景區”抖音、微視頻徵集等活動,持續時間為7月至9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