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傳說是古老的傳統民間傳說故事。神農壇,(一名神農山)在民眾中流傳廣泛說法是小北頂,紫金壇。1971年前後,中共沁陽縣委將紫陵鎮趙寨村作為試點,長期派幹部在那裡蹲點,幫助開展工作。負責文物工作的鄧宏禮、宣傳部的李成傑等在住隊期,發現紫金壇、小北頂之外,還有神農壇之名一說,當時也來引起足夠的重視,改革開放之後,旅遊業逐步提上議事日程,文化部門就將神農壇的開發作出規劃,河南大學教授張振犁和省民協秘書長程健君提出,要求回去後到太行山考察女媧、伏羲和神農的遺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神農傳說
- 別名:神農壇
- 所處時代:古老
起源,現狀,
起源
1986年5月20日,李成傑、都屏君到趙寨、由村支書李升基、張俊興派出嚮導、進山考察。不僅發現了紫金壇附近不僅有女媧祠、伏羲殿、先農壇(即神農廟)等遺址,而且還發現在民眾中還流傳著許多關於女媧補天、造人和神農嘗百草的傳說故事。豫北最大的廟會,每年陰曆三月三日開始到四月初結束。發現存幾種說法:一說是為紀念二仙奶奶;一說是女媧娘娘,還有一說為紀念神農發明農耕。
查找歷史文獻及碑刻論文,卻有文獻可考。許多專家學者都說,神農壇是炎帝部落活動最頻繁、最集中的地方(夏神農氏曾在這裡嘗百草,辨五穀,設壇祭天。被譽為中華第一壇。中國的農業、醫藥、商業、音樂等都是從這裡開始,逐步推向各地的。元、中統二年《重修陽落山記》中就有“芍芒降從玉帝窯,羅之祭祝丹,壠實自於炎農的記載。
關於女媧、伏羲的記載似乎更多更具體,早在《列子》《淮南子》中就有較詳細的記載。其後《太平環宇》中說“太行山,一名皇母,一名女媧。”《述征》記載“太行山開始河內,北至幽州。”王伯厚《地理通釋》說,“河北名山太行,在懷州河內縣(今沁陽市)西北……其上有女媧祠”宋代崔伯易《威山賦序》說:女媧“於此鍊石補天……服黃媧之妙道,藏補天之神石。”
為了促進對神農壇(神農山)的開發,1991年秋,李成傑、馮清乾、都屏君等又在趙寨村支部協助下,編寫了《天下奇觀神農壇》一書,約6萬餘字,2002年9月,沁陽市政協又組織人力,編寫,經天馬圖書有限公司出版了《神農山攬勝》《神農山詩選》三本出書20萬字,2008年中州古出版社出版了《神農山映象、散文卷》(123字)。這些著作都有力地推動了神農壇(神農山)的開發。
在實際生活中,神農壇已經成為國家級AAA旅遊聖地,建設了山地廣場,修築了水泥、瀝青路,建設了空中索道,遊人從雲陽山谷進山,經一線天,登白松嶺、瞻望神農壇,拜神農殿、三清殿、伏羲殿等聖道。
每年都要舉行祭禮神農的大型活動,登山比賽,詩歌朗誦等,年接待遊人香客百萬餘人。
對神農壇的考察,沁陽市委、市政府曾組織旅遊局、文物局等相關相關單位並邀請專家學者進行了多次考古發掘和實地考察,對附近的遺址、碑記和地形地物進行研究,發現了神農城、炎帝陵、伏羲殿、女媧廟、百草窪、藥仙山等136處與炎帝神農相關的地名傳說。
其中,以2002年9月,全國考古大學會會長羅哲文教授為首的14位國內著名考古學家和大建築專家所作的結論敬權威和有說服力,遠古炎帝神農氏的祭天壇就在河南省沁陽市神農山頂,這裡就是炎帝神農氏的重要活動場所,是高山祭祀的“華夏第一壇”。
現狀
神農壇(神農山)已經成為全國著名的旅遊聖地,是進行歷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個重要基地,人們可以從中領略華夏歷史的悠久綿長,領略中國風景秀麗山川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