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製歷程,歷史背景,研製進程,飛行乘組,系統組成,飛船系統,火箭系統,任務載荷,飛行任務,搭載物品,飛行歷程,發射升空,空間飛行,返回著陸,開取載荷,技術創新,徑向對接,供電熱控,所獲榮譽,文化特色,總體評價,
研製歷程
歷史背景
1992年9月,中央決策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並確定了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套用實驗;第二步,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交會對接技術,發射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套用問題;第三步,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套用問題。
工程前期通過實施四次無人飛行任務,以及神舟五號、神舟六號載人飛行任務,突破和掌握了載人天地往返技術,使中國成為第三個具有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能力的國家,實現了工程第一步任務目標。
通過實施神舟七號飛行任務,以及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交會對接任務,突破和掌握了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和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建成中國首個試驗性空間實驗室,標誌著工程第二步第一階段任務全面完成。
2010年,載人空間站工程立項,分為空間實驗室任務和空間站任務兩個階段實施。
空間實驗室階段:主要任務是:突破和掌握貨物運輸、航天員中長期駐留、推進劑補加、地面長時間任務支持和保障等技術,開展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為空間站建造和運營奠定基礎、積累經驗。通過實施長征七號首飛任務,以及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天舟一號交會對接等任務,工程第二步任務目標全部完成。
空間站階段:主要任務是:建成和運營中國近地載人空間站,掌握近地空間長期載人飛行技術,具備長期開展近地空間有人參與科學實驗、技術試驗和綜合開發利用太空資源能力。中國載人航天已全面邁入空間站時代,於2022年前後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任務。
研製進程
2021年5月18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郝淳介紹,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將於10月份實施飛行任務。
2021年6月,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整裝待發,具備快速發射和應急救援能力。
2021年9月20日,滿載貨物的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先一步駛入太空,成功對接空間站。
飛行乘組
2021年10月14日,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訊息,經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總指揮部研究決定,瞄準台北時間10月16日0時23分發射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飛行乘組由航天員
翟志剛、
王亞平和
葉光富組成,翟志剛擔任指令長。10月14日17時,3名乘組航天員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問天閣與中外媒體記者集體見面,並回答記者提問。
系統組成
飛船系統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實現多個首次,即首次與三艙組合體自主快速徑向交會對接,首次長期在軌停靠6個月,實現4個載人太空飛行器形成組合體長期在軌飛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承擔神舟十三號的電源分系統、對接機構分系統、推進艙結構與總裝、測控通信子系統、總體電路分系統推進艙電纜網及三艙配電器;首次與49噸級的空間站組合體自主快速徑向交會對接。
從神舟八號改進型飛船至神舟十一號套用型飛船,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歷經空間交會對接任務、空間實驗室任務的考驗,而今,已經打造出適應空間站任務的套用型標準飛船,在不斷創造紀錄的過程中完成眾多改進項目。能源管理、信息管理兩個系統都進行了大幅度地能力提升。
神舟十三號首次與49噸級的空間站組合體自主快速
徑向交會對接。神舟八號以來5艘飛船與目標都是
軸向對接,而徑向與軸向的夾角呈90度。為了滿足神舟十三號徑向交會對接時的組合體姿態控制要求,對接機構也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對接偏心長度變大的可能。為此,八院研製的對接機構分系統通過全面分析對接工況,在增加可控阻尼器的基礎上,配合總體完成任務規劃,並開展了31個工況的捕獲緩衝試驗,僅單項極偏差工況就達到24次。可有效消除對接機構與多構型、變噸位、大偏心對接目標的捕獲、緩衝、連線適應性風險,確保載人飛船與空間站組合體徑向穩妥可靠對接。
神舟十三號將在徑向對接口停靠,帆板將長期被空間站大型柔性太陽電池翼和大柱段艙體遮擋,導致載人飛船在光照區供電能力受到影響,需要空間站為飛船併網供電。軌道艙配電器為了滿足長期停靠最大併網供電能力需達到1400w的要求,進行多項適應性更改。在極其有限的設備空間裡,八院設計師對內部器件安裝位置及安裝方式均進行了大範圍調整,並通過鑑定級力學試驗、熱學試驗、電磁兼容試驗,驗證產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神舟十二號飛行任務期間,還開展了空間站併網供電試驗,證明未來神舟十三號將可通過這條併網專線獲取需要的電能。八院測控與通信子系統對視頻話音、遙控遙測、空空通信鏈路,進行了全面分析與覆核,確保飛船在雙目標測控區內,可以獨立與地面進行遙測信息傳輸,這是載人飛船的一條特有的信息傳輸帶。
火箭系統
神舟十三號飛船搭載的是中國研製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
長征二號F(CZ-2F)是捆綁四枚助推器的兩級運載火箭,採用N2O4/UDMH推進劑,可安裝上面級,起飛重量為480噸,火箭全長58.34米,一二級直徑為3.35米,助推器直徑為2.25米,整流罩直徑為3.8米,近地軌道運載能力8500千克。由於承擔載人運載任務,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的高可靠性和安全性是它最大特點,其可靠性指標達到0.98,安全性指標達0.997。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研製總體單位: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總指揮:
荊木春;總設計師:
容易。
任務載荷
飛行任務
神舟十三號任務將實現五個方面的任務目標。
①開展機械臂輔助艙段轉位、手控遙操作等空間站組裝建造關鍵技術試驗;
②進行2-3次出艙活動,安裝大小機械臂雙臂組合轉接件及懸掛裝置,為後續空間站建造任務作準備;
③進一步驗證航天員在軌駐留6個月的健康、生活和工作保障技術;
④進行航天醫學、微重力物理領域等科學技術試驗與套用,開展多樣化科普教育活動;
⑤全面考核工程各系統執行空間站任務的功能性能,以及系統間的匹配性。
神舟十三號與神舟十二號任務相比,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不同:
一是載人飛船將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的方式,首次徑向停靠空間站;
二是屆時中國空間站將實現核心艙、2艘貨運飛船、1艘載人飛船共4個飛行器組合運行;
三是航天員將首次在軌駐留6個月,這也是空間站運營期間航天員乘組常態化駐留周期;
四是中國女航天員將首次進駐中國空間站,航天員王亞平也將會成為中國首位實施出艙活動的女航天員,而神舟十三乘組也將包括中國首次出艙的男女航天員;
五是在神舟十二號任務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更多的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產出高水平科學成果;
六是實施任務的飛船、火箭均在發射場直接由應急待命的備份狀態轉為發射狀態。這些不同,也是將面臨的挑戰。
搭載物品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上有雲南省政府、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陝西榆林市政府、中國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中農發種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航天育種產業創新聯盟等單位搭載的作物種子,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搭載的由神舟十三號航天員在軌拍攝生成的8K高清影像存儲卡,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市分公司搭載的紀念郵品,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搭載的香港青少年繪畫作品等。
飛行歷程
發射升空
台北時間2021年10月15日21時40分,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乘組出征儀式,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廣場舉行。21時42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總指揮部總指揮長李尚福下達命令,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名航天員領命出征,開啟為期6個月的飛行任務。
2021年10月16日0時23分,搭載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約582秒後,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將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成功。天和核心艙和天舟二號、天舟三號組合體已進入對接軌道,滿足與神舟十三號交會對接的任務要求和航天員進駐條件。
10月16日6時56分,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成功對接於天和核心艙徑向連線埠,與此前已對接的天舟二號、天舟三號貨運飛船一起構成四艙(船)組合體,整個交會對接過程歷時約6.5小時。
空間飛行
台北時間2021年10月17日9時50分,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成功開啟貨物艙艙門,並進入天舟三號貨運飛船;接下來,航天員乘組還將開啟天舟二號貨運飛船貨物艙艙門。後續,航天員乘組將按計畫開展貨物轉運等相關工作。
2021年11月5日,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訊息,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將於近日擇機執行第一次出艙活動。自進駐空間站組合體以來,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已在軌工作生活21天,先後開展了貨運飛船物資轉移、空間站組合體管理、新上行艙外服啟封和測試、在軌醫學檢查、失重防護鍛鍊、空間試(實)驗等日常工作,進行了在軌緊急撤離、機械臂操作、醫療救護演練等在軌訓練項目。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狀態良好,空間站組合體運行穩定,具備開展出艙活動條件。11月7日訊息,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進行首次在軌緊急撤離演練。
台北時間2021年11月7日18時51分,航天員翟志剛成功開啟天和核心艙節點艙出艙艙門,截至20時28分,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身著中國新一代“飛天”艙外航天服,先後從天和核心艙節點艙成功出艙。
台北時間2021年11月7日,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身著中國新一代“飛天”艙外航天服,先後從天和核心艙節點艙成功出艙,中國首位出艙航天員翟志剛時隔13年後再次執行出艙活動任務;王亞平成為中國首位執行出艙任務的女航天員,邁出了中國女性艙外太空行走第一步。兩名出艙航天員完成在機械臂上安裝腳限位器和艙外工作檯等工作後,將在機械臂支持下,相互配合開展機械臂懸掛裝置與轉接件安裝、艙外典型動作測試、艙外互助救援驗證等作業。期間,在艙內的航天員葉光富配合支持兩名出艙航天員開展艙外操作。
台北時間2021年11月8日1時16分,經過約6.5小時的出艙活動,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密切協同,完成出艙活動全部既定任務,航天員翟志剛、航天員王亞平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艙,出艙活動取得成功。此次是空間站階段第三次航天員出艙活動,是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首次出艙活動,也是中國航天史上首次有女航天員參加的出艙活動。台北時間2021年11月8日1時16分,經過約6.5小時的出艙活動,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密切協同,完成出艙活動期間全部既定任務。
2021年11月14日,神十三乘組王亞平、葉光富和翟志剛,在太空深情朗讀巴金的《
激流三部曲》總序:“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會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載到什麼地方去!”隨後,翟志剛做了個後空翻。
2021年12月26日,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正在進行第二次出艙活動。18時44分,航天員葉光富打開艙門並率先出艙。後續,翟志剛、葉光富將在艙外作業,王亞平在艙內配合支持,共同完成各項既定任務。
台北時間12月26日18時44分,神舟十三號航天員葉光富成功打開天和核心艙節點艙艙門,航天員葉光富於18時50分、航天員翟志剛於19時37分,身著中國新一代“飛天”艙外航天服,先後從天和核心艙節點艙成功出艙,後續將協同開展空間站艙外全景相機C抬升、自主攜物轉移驗證等操作。台北時間2021年12月27日00時55分,經過約6小時,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完成第二次出艙全部既定任務,航天員翟志剛、航天員葉光富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艙,出艙活動取得成功。
2022年1月31日,農曆除夕。中國人首次在距離地球400千米的“中國宮”里迎新春、過大年。神舟十三號航天員在遙遠的太空專門發來視頻,向祖國和人民送上祝福。拿著對聯的指令長翟志剛說:“祝大家新春快樂,身體健康,萬事如意。”身著喜慶服裝的王亞平祝全國小朋友們“生龍活虎、茁壯成長”,祝福我們偉大的祖國“福虎生旺、繁榮富強”。葉光富手持“福”字祝願全國人民“新春愉快、闔家幸福”。
2022年2月2日,央視虎年春晚,神十三三位航天員在除夕零點鐘聲敲響時刻,與地面視頻連線,共同迎接春節。三位航天員各自露絕活,在太空中秀書法,還齊唱航天員太空版《
難忘今宵》,把來自太空的祝福送給祖國
。台北時間2022年1月8日7時55分,經過約2小時,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在地面科技人員的密切協同下,在空間站核心艙內採取手控遙操作方式,完成了天舟二號貨運飛船與空間站組合體交會對接試驗。
2022年3月24日,據總台央視記者向航天員訓練中心了解,三名航天員下周將開始進入返回準備階段。
2022年4月14日,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訊息,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務,將於近日擇機撤離空間站核心艙組合體,返回東風著陸場。神舟十三號乘組已做好飛船撤離前的各項準備,東風著陸場及工程相關係統正在開展迎接航天員返回的各項準備。
2021年11月19日,在由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商務印書館等聯合主辦的“漢語盤點2021”活動啟動儀式上,“神舟十三號”入選年度推薦字詞的國內詞。
程式一:離“站”上“船”,撤離空間站組合體。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與空間站天和核心艙首先實施分離。分離前,航天員需要關閉連線天和核心艙與神舟十三號的雙向承壓艙門,正式撤離空間站。進駐神舟十三號飛船後,航天員需要馬上換上出征時穿過的艙內壓力服。
程式二:在返回艙值守,等待返航。在神舟十三號飛船返回艙內,航天員還要進行一些返回前的準備,包括返回狀態的設定、在軌指令的傳送等。
程式三:進入大氣層前,完成“兩艙”分離。神舟飛船的前段是軌道艙,中段是返回艙,後段是推進艙。在降軌之前,軌道艙和返回艙將首先進行分離。隨後發動機開機,飛船逐步下降高度,並在進入大氣層之前完成推進艙分離,返回艙進入返回軌道。
程式四:進入大氣層,經歷高溫震動惡劣環境考驗。飛船返回艙下降到距地面100千米左右,進入大氣層後,是返回過程中環境最為惡劣的階段。空氣密度越來越大,返回艙與空氣劇烈摩擦,使其底部溫度高達上千攝氏度,返回艙周圍被火焰所包圍,艙內會出現震動噪聲過載的現象,其間會經歷4-6分鐘的“黑障區”,返回艙此時會和地面失去聯繫,但地面可以通過電掃雷達等方式進行跟蹤。
程式五:打開降落傘,穩穩落地。在距地面10千米左右的高度,返回艙將依次打開引導傘、減速傘和主傘,並拋掉
防熱大底。在距地面1米左右時,啟動反推發動機,下降速度降到每秒2米左右,最終使返回艙安全著陸。
2022年2月9日,在北京舉行的發布會上獲悉,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將首次採用快速返回方案,計畫2022年4月中旬執行返回任務。
2022年4月14日,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訊息,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務,將於近日擇機撤離空間站核心艙組合體,返回東風著陸場。神舟十三號乘組已做好飛船撤離前的各項準備,東風著陸場及工程相關係統正在開展迎接航天員返回的各項準備。
作為中國在軌駐留時間最長的載人飛船,神舟十二號的返回曆時一天多,而神舟十三號將首次實施繞地球5圈的快速返回,僅需幾個小時。
台北時間2022年4月16日0時44分,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與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成功分離,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在空間站組合體工作生活了183天,刷新了中國航天員單次飛行任務太空駐留時間的紀錄。16日早上,搜救回收空中分隊5架直升機從駐地機場起飛,轉場到空中分隊的集結點。
台北時間2022年4月16日9時6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通過地面測控站發出返回指令,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軌道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
台北時間2022年4月16日9時30分,飛船返回制動發動機點火,返回艙與推進艙分離。
台北時間2022年4月16日9時56分,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返回艙呈直立狀態,有小動物來到現場見證歷史;擔負搜救回收任務的搜救分隊及時發現目標並第一時間抵達著陸現場。
與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相比,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使用快速返回模式,在不改變硬體軟體的條件下,返迴繞飛地球從18圈縮短至5圈,返回時間縮短近20小時。
神舟十三號返回艙艙門已打開。醫監醫保人員確認航天員身體健康。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總指揮部有關領導在東風著陸場迎接航天員。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於2021年10月16日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隨後與天和核心艙對接形成組合體,3名航天員進駐核心艙,進行了為期6個月的駐留,創造了中國航天員連續在軌飛行時長新紀錄。航天員在軌飛行期間,先後進行了2次出艙活動,開展了手控遙操作交會對接、機械臂輔助艙段轉位等多項科學技術實(試)驗,驗證了航天員長期駐留保障、再生生保、空間物資補給、出艙活動、艙外操作、在軌維修等關鍵技術。利用任務間隙,航天員還進行了2次“天宮課堂”太空授課,以及一系列別具特色的科普教育和文化傳播活動。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的成功,標誌著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任務完成,中國空間站即將進入建造階段。
2022年4月16日15時18分訊息,神舟十三號太空出差三人組的航天員正在飛往
北京的專機上,當日下午將抵達
北京西郊機場。
2022年4月17日訊息,3名航天員身體狀態良好,正在航天員中心進行飛行後恢復。
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回家之路,和航天員們一起再從太空看一眼這顆美麗的蔚藍星球。
開取載荷
2022年4月26日下午3點,神舟十三號飛船
返回艙開艙在
北京舉行。其中:包括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搭載的由神舟十三號航天員在軌拍攝生成的8k高清影像存儲卡。帶回的物品包括一份迄今為止人類在太空中拍攝的最高技術標準的影像資料。未來,這些資料將成為紀實巨幕影片《飛越蒼穹》的素材,被搬上螢幕。
2022年5月,神舟十三號搭載的1.2萬粒作物種子出艙。蒙草生態通過航天育種產業創新聯盟,根據生產需求選取野大麥、紫羊茅6個草種(總計50.5克)進行了搭載。
2022年5月21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搭載的鳳凰單叢太空茶種在廣東潮州完成種植。
2022年6月28日,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返回74天后,首次在北京航天城與媒體記者正式見面。
2022年9月15日至21日,全國科普日北京主場活動將在北京科學中心舉行,在“光年深處”深空探索主題展上,一批珍貴的太空飛行器實物將展出。其中,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自太空返回地球後首次面向公眾展出,返回艙降落傘、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殘骸也將一同登場。
技術創新
徑向對接
神舟十三號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首次徑向停靠空間站。神舟十三號作為空間站任務的第二艘載人飛船,將再次搭乘3名航天員進駐太空,繼續完成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及建造任務。為適應空間站組合體不同構型及來訪太空飛行器不同停靠狀態,實現與空間站前向、後向、徑向交會對接和分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神舟團隊設計了新的交會路徑和繞飛模式,增加了繞飛、快速交會對接、徑向交會對接各項功能。
載人飛船將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的方式,首次徑向停靠空間站,即通過天和核心艙下方對接口與空間站進行交會並對接。雖然只是方向變了90度,但是對接的難度卻大了不少。針對徑向交會對接方式的特點,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科技人員繼續採取基於地基與天基遙外測,以及北斗衛星定位數據的多元數據融合實時計算方法,以確保飛船自主快速交會對接的穩定可靠。
作為交會對接的“智慧眼”之一,中國電子科技集團雷射雷達團隊也為飛船的雷射雷達增加了多目標識別、切換和繞飛功能,以確保交會對接的完成。
供電熱控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與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完成徑向交會對接之後,停靠時間長達6個月,計畫執行180天組合體長期駐留任務,這將是中國迄今為止時間最長的一次載人飛行。為適應空間站複雜構型和姿態帶來的複雜外熱流條件,滿足超長“待機”要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神舟團隊對返回艙、推進發動機和貯箱等熱控方案、船站併網供電方案進行了專項設計,使飛船具備了供電、熱環境保障的適應性配套條件。
所獲榮譽
2022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給
翟志剛、
王亞平頒發“二級航天功勳獎章”、授予
葉光富“英雄航天員”榮譽稱號並頒發“三級航天功勳獎章”。
2022年9月,入選2021十大年度國家IP(其他)。
文化特色
2021年10月14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標識正式發布。
總體評價
歐洲航天局:2021年10月16日在其官方推特賬號轉發相關新聞,並發文向神舟十三號任務的發射團隊表示祝賀。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神舟十三號成功發射,3名航天員進駐天和核心艙,標誌著中國太空計畫再次邁出重要一步,並正在成為世界領先的太空計畫之一。
路透社:在該次神舟十三號任務中,航天員將開啟為期6個月的在軌駐留,開展機械臂操作、出艙活動、艙段轉移等工作,進一步驗證航天員長期在軌駐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關鍵技術。報導表示,隨著國際空間站在幾年後退役,中國空間站將成為唯一一個在地球軌道上運行的空間站。
半島電視台:三名中國航天員成功進駐空間站,這將是中國迄今為止時間最長的載人飛行任務,也是“中國建設航天強國的最新里程碑”。
日本共同社:這是中國朝著實現“太空強國”目標的堅實前進。
新加坡《聯合早報》:神舟十三號的發射,顯示神舟飛船已形成批量化生產。這意味著中國將能常態化向空間站發射飛船,承擔常規任務,以及應急發射等非常規任務。
2021年10月15日,德國太空人
馬蒂亞斯·毛雷爾在社交平台發文,送上祝福。他寫道,“很高興,我親愛的朋友葉光富終於要去太空了,他是在歐洲航天局洞穴訓練的第一位中國航天員。在中國接受海上生存訓練期間,他一直悉心照顧我,王亞平也是。祝你們三位好運,我很快就會去太空與你們相會。”
2022年4月16日,澳門特區行政長官賀一誠向中央人民政府發出賀函,祝賀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成功返回。
賀一誠在賀函中說,神舟十三號任務是中國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的決勝之戰、收官之戰。3名航天員進駐核心艙,在空間站組合體工作生活了183天,創造了中國航天員連續在軌飛行時長新紀錄。在地面科技人員支持下,航天員乘組完成了2次出艙活動,開展了多項科學技術試驗和套用項目,並利用任務間隙,進行了2次“天宮課堂”太空授課活動。澳門青年學子有幸參與了授課活動,不僅積累了知識,開闊了視野,提升了科學素養,更進一步激發了家國情懷和愛國熱情。
賀一誠表示,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的成功,標誌著中國空間站即將進入建造階段。國家航天事業飛速發展讓澳門全體同胞倍感自豪。3位航天員所展現的新時代載人航天精神將鼓舞特區各項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離開地球的日子裡,神舟十三號創造了一項又一項新的航天紀錄:神舟飛船首次太空徑向交會對接、中國人連續在軌飛行時長新紀錄、中國女性首次出艙活動、中國人首次在太空過春節、神舟飛船首次快速返回……。
神舟凱旋之時,標誌著中國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的最後一次飛行任務、也是第6次飛行任務取得成功,同時也順勢拉開了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的大幕。
中國人在太空一次次邁出的一小步,匯聚成了中國航天的一大步。中國航天,又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新華社評)
2022年4月17日,新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布,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實現全部既定任務目標。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的成功,標誌著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任務完美收官,階段任務目標全面實現,為中國空間站組裝建造和長期運營奠定了堅實基礎。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地球是中國取得的“完美成功”。中國航天員在太空中進行了多項科學實驗,待問天和夢天2個空間站實驗艙發射後,中國將開展更多科學任務。他祝賀3名航天員推動中國航天事業更上一層樓,並感謝他們在太空中精彩展示了中國新年等傳統文化。他說,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有助於中國未來的太空科研工作,特別是月球和火星探測方面。(法國中國航天問題專家、《神舟,中國人在太空》等多本相關書籍作者:菲利普·庫埃)
3名航天員在空間站核心艙駐留6個月,創造了中國航天員連續在軌飛行時長新紀錄。航天員在軌飛行期間,先後進行了2次出艙活動,完成了一系列實驗,為進一步建設中國空間站做準備。此外,王亞平不僅是進入天和核心艙的第一名中國女航天員,也是第一名進行太空行走的中國女性。(德新社)
3名中國航天員在太空飛行了183天后返回地球,此次載人飛行任務將有助中國空間站的後續建造。中國一直致力於發展自己的空間站技術,已成功向火星發射了探測器,並成為第一個在月球背面實現探測器軟著陸的國家。(愛爾蘭國家廣播電視公司)
中國航天員在空間站進行了生動的太空授課,旨在激發公眾對科學的興趣。與中國航天員的實時互動活動真實展示了中國空間計畫的技術能力和實用性。這類活動有助於增強民族自豪感,並鼓勵年輕人從事以科學為基礎的職業。(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從事中國太空政策研究的學者莫莉·西爾克)
神舟十三號完成了中國迄今歷時最長的載人飛行,結束了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的最後一次飛行任務,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為建設天宮空間站積累了深厚的技術基礎和人才。(貝仁龍)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完成是中國太空探索計畫的重大勝利。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中國在太空科學方面的進步是對廣大開發中國家的鼓舞。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吸引著開發中國家,中國與非洲國家開展一系列航天項目合作,促進非洲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惠及非洲人民生產生活。(肯亞國際問題學者卡文斯·阿德希爾)
中國為人類探索宇宙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希望中國繼續與納米比亞加強合作,“幫助我們培養自己的航空、航天人才,期盼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納米比亞的太空人能夠登上中國的空間站”。(納米比亞科技大學經濟學講師拉梅克·奧達達)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成功,凝聚著廣大科技工作者、航天員、幹部職工、解放軍指戰員的智慧和心血。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同志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他們矢志報國、團結協作,向世界展示了強大的中國精神、中國力量。翟志剛同志2次執行載人飛行任務並擔任指令長、3次出艙活動,成為出艙活動次數最多的中國航天員。王亞平同志兩度飛天圓夢、再上“太空講台”,成為中國首位進駐空間站、首位出艙活動的女航天員。葉光富同志紮實訓練、艱苦磨礪,光榮入選神舟十三號乘組,完成擔負任務。(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關於給翟志剛、王亞平頒發“二級航天功勳獎章”、授予葉光富“英雄航天員”榮譽稱號並頒發“三級航天功勳獎章”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