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較全面地介紹了追蹤神經通路的各種技術和方法,包括傳統的基本方法和新近的技術套用。內容有實驗室的安排與管理,各種有關儀器設備的使用,正常神經組織的染色,潰變纖維銀染法,中樞神經系統損傷與定位,結合電生理的細胞內、外注射,
放射自顯影法,辣根過氧化物酶的標記與雙標記,電子顯微鏡鏡檢在神經組織各方面的套用,螢光組織化學法,
免疫細胞化學法以及2-脫氧葡糖法等。書中對各種方法的選用.理論基礎、易於出現的問題和各種方法的優、缺點都給以較詳細的討論與探討。
適合神經解剖學、組織學、生物學、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和針麻研究等方面的教師和研究工作者參考使用。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實驗神經解剖學——一般方法與實驗室程式
一、引言
二、傳導束追蹤法
(一)方法的類型
(二)方法的選定
三、實際問題
(一)實驗動物
(二)組織處理
四、分析
(一)材料的總量
(二)分析的方法
(三)正常材料
(四)製圖與重建
五、神經解剖學實驗室
(一)動物室與外科手術
(二)光學設備
(三)實驗室的預防措施
六、附錄
(一)製備冷凍切片的組織包埋
(二)用滑動切片機作冷凍切片
(三)染色法
第二章 選擇性破壞中樞神經系統特定部位的方法
一、引言
二、立體定向技術
(一)理論基礎
(二)立體定向圖的繪製
(三)坐標的確定
三、非選擇性損傷技術
(一)機械損傷
(二)注射非選擇性毒素
(三)大腦血管系的改變
(四)放射性物質
(五)超音波
(六)溫度損傷
(七)電解損傷
四、對電解損傷的評價
五、選擇性損傷技術
(一)海人酸及谷氨酸衍生物
(二)神經毒素兒茶酚胺和吲哚胺衍生物
六、附錄:立體定向圖譜介紹
(一)大鼠腦圖譜見第297頁
(二)貓腦圖譜見第297頁
(三)靈長類腦圖譜見第297頁
(四)狗腦圖譜見第298頁
第三章 輸送示蹤物的方法
一、引言
二、加壓注射法
(一)微量注射器注射法
(二)微管注射
三、離子透入注射法(或微電泳)
(一)一般注意事項
(二)細胞外注射
(三)細胞內注射
四、附錄
(一)微電極技術的一般介紹
(二)微電極的製作與套用
(三)慢性微電極技術及其套用
第四章 潰變軸漿的銀浸染法
一、引言
二、理論性探討
(一)銀浸染法的套用
(二)銀浸染法的選擇
三、實際套用的一些問題
(一)術後存活期
(二)固定與切片
四、當前幾種銀浸染法的一般特性
(一)Glees法
(二)Nauta-Laidlaw法
(三)Fink-Heimer法
(四)銅-銀法
(五)Nauta-Laidlaw,Fink-Heimer及銅-銀法的比較
(六)其它銀浸染法
五、關於潰變纖維與終末潰變的說明
(一)軸索潰變
(二)終末潰變
六、其它潰變神經元現象
(一)細胞體與樹突的潰變相
(二)間接的Waller潰變
(三)丘腦內的逆行性塵粒
七、鏡檢時判斷錯誤的原因
(一)神經元的銀沉積
(二)自發性、偶然性及感染性潰變
(三)Cammermeyer暗神經元
(四)神經膠質成分與結締組織
(五)嗅球內的人工產物
八、優點與缺點
(一)優點
(二)缺點
九、附錄
(一)Nauta-Laidlaw法
(二)Fink-Heimer法
(三)Ebbesson-Robinson法
(四)銅-銀法
第五章 中樞神經系統內軸索聯繫的放射自顯影示蹤術
一、引言
二、方法的原理
三、方法學
(一)放射性示蹤物的選擇
(二)示蹤物的腦內注射
(三)動物的存活期
(四)灌注和固定
(五)切片及裝片
(六)切片塗布乳膠
(七)乳膠的曝光
(八)乳膠的顯影和定影
(九)組織染色
四、資料分析
(一)標記通路的確定
(二)常見的人工產物
五、電鏡放射自顯影技術
六、優點和缺點
(一)優點
(二)缺點
七、附錄
(一)貓腦的石蠟包埋程式
(二)暗室
(三)石蠟切片的焦油紫染色
(四)D-19b顯影液
(五)F-5定影液
第六章 辣根過氧化物酶(HRP)——基本方法
一、引言
二、基本用法
三、HRP的結合與輸送
(一)HRP的特性
(二)HRP的擴散
(三)HRP與神經元的結合
四、方法學
(一)麻醉劑的選擇
(二)細胞外給藥法
(三)存活時間
(四)固定和切片
(五)HRP的攝取和輸送的增強
五、各種HRP法的一般特點
(一)DAB法
(二)o-D法
(三)BDHC法
(四)TMB法
六、結果和解釋
(一)注射的部位
(二)細胞體的標記
(三)軸索和終末標記
(四)錯誤的原因
七、優點和缺點
(一)優點
(二)缺點
八、附錄
(一)二氨基聯苯胺(DAB)法(LaVail)
(二)聯苯胺二鹽酸(BDHC)法Ⅰ(J.S.de Olmos)
(三)聯苯胺二鹽酸(BDHC)法Ⅱ(M-M Mesulam)
(四)四甲基聯苯胺(TMB)法Ⅰ(J.S.de Olmos)
(五)四甲基聯苯胺(TMB)法Ⅱ(M-M Mesulam)
第七章 辣根過氧化物酶——神經元的細胞內染色
一、引言
二、方法
(一)準備步驟
(二)記錄與注射
(三)動物灌主
(四)組織學處理
(五)資料分析
三、技術的套用
四、優點和缺點
(一)優點
(二)缺點
五、附錄
(一)試劑配製
(二)用於逆行Golgi樣標記神經元群的另一法
第八章 辣根過氧化物酶和螢光物質與其它方法結合的套用
一、引言
二、側支投射的追蹤
(一)HRP逆行雙標記的各種結合法
(二)螢光素的雙標記法
(三)HRP的側支輸送
三、HRP和順行追蹤法
四、HRP和遞質類的組織化學法
五、HRP和2-脫氧葡糖(2-DG)法
六、附錄
(一)HRP與〔H〕-BSA逆行雙標記法(Oswald Steward)
(二)HRP與〔H〕-apo-HRP逆行雙標記法(Aldo Rustioni)
(三)螢光物質逆行雙標記法(H.G.J.M.Kuypers)
(四)HRP和AChE同時顯示法
(五)2-DG和HRP組織化學法(Oswald Steward)
第九章 Golgi法
一、引言
二、快速Golgi法
(一)準備步驟
(二)固定
(三)銀浸染法
(四)組織切片
(五)脫水與透明
(六)裝片
(七)灌注固定
三、資料分析
(一)細胞定位
(二)細胞突
四、資料表示法
(一)Golgi法材料的繪圖
(二)照像
五、Golgi法的幾種改良法
(一)雙重及三重浸染法
(二)Golgi-Kopsch法
(三)Golgi-Cox法
(四)適於胚胎性組織的Golgi法
六、優點與缺點
(一)優點
(二)缺點
七、附錄
(一)灌注的技術方法
(二)快速Golgi法組織塊的火棉膠包埋法
(三)甲醛固定材料的快速Golgi法
(四)快速Golgi法切片的穩定與復染
(五)Golgi-Kopsch改良法
(六)Golgi-Cox法
(七)Ramón-Moliner法
(八)胚胎組織Golgi法
第十章 神經組織的電子顯微鏡技術製備
一、引言
二、固定與包埋的基本過程
(一)麻醉
(二)手術步驟
(三)解剖與後固定
(四)脫水與包埋
三、各種處理法
(一)人工呼吸
(二)O2-CO2通氣
(三)灌注的壓力
(四)灌注液的溫度
(五)血管沖洗液
(六)初級固定劑的組成
(七)雙重灌注
(八)緩衝液沖洗與後固定
(九)醋酸雙氧鈾的穩定作用
(十)磷酸鹽沉澱
(十一)用於髓磷脂的處理法
四、對光鏡鏡檢結果的評價
五、超薄切片與染色
六、附錄
(一)血管沖洗液
(二)0.4mol/L磷酸鹽緩衝儲備液
(三)第一灌注固定劑
(四)第二灌注固定劑
(五)磷酸鹽緩衝淋洗液
(六)加倍鋨處理緩衝液
(七)4%OsO4儲備液
(八)OsO4後固定劑
(九)亞鐵氰化鋨後固定劑
(十)醋酸緩衝洗液
(十一)醋酸雙氧鈾組織塊處理液
(十二)環氧樹脂包埋混合劑
(十三)半薄切片的裝片與染色
(十四)超薄切片染色
第十一章 電鏡鏡檢——正常與潰變神經成分電鏡鏡檢的鑑定和研究
一、引言
二、光鏡與電鏡鏡檢之間的聯繫關係
三、電鏡鏡檢的實用指標
(一)切片的選擇
(二)局部解剖
(三)低倍率放大的檢查(1,000—4,000×)
(四)中倍率放大的檢查(5,000—12,000×)
(五)高倍率放大的檢查(15,000—25,000×)
四、神經成分的鑑定
(一)軸突
(二)樹突
(三)軸突樣樹突
五、潰變神經纖維的超微結構
(一)潰變的形式
(二)小結
六、形態測定法
(一)計量法
(二)取樣
第十二章 Golgi法標本電鏡鏡檢的傳導通路追蹤法
一、引言
(一)目的和可能性
(二)技術探討
二、技術方法的一般描述
(一)固定
(二)鋨酸及鉻鹽處理
(三)銀浸染法
(四)初級厚切片
(五)減浸染法
(六)初級切片的包埋與再裝片
(七)組織包埋於樹脂的厚切片
(八)超薄切片法
三、優點和缺點
(一)優點
(二)缺點
四、結論性短評和問題探討
五、附錄
(一)鋨與鉻處理
(二)甘油浸組織塊
(三)浸染組織的厚切片法
(四)金調色
(五)不用金的光化學(UV)法
(六)用金的光化學法
(七)“間斷”Golgi浸銀法
(八)初級切片的平鋪包埋
(九)切樹脂厚切片
(十)切片重裝法
(十一)超薄切片法的監控
(十二)鉻酸銀浸染的保持措施
第十三章 螢光組織化學法——神經遞質組織化學
一、引言
二、螢光組織化學法的化學基礎
(一)介紹
(二)Falck-Hillarp法(甲醛縮合法)
(三)乙醛酸(GA)法
三、設備
四、用甲醛或GA縮合法
(一)介紹
(二)Falck-Hillarp法
(三)乙醛酸(GA)法
五、螢光組織化學法的選擇
六、螢光組織化學法的優缺點
(一)優點
(二)缺點
(三)結束語
七、附錄
(一)螢光顯微鏡鏡檢與螢光顯微鏡
(二)冷凍乾燥器
(三)振動切片機
(四)恆冷切片箱
(五)鋁-甲醛恆冷切片箱切片法顯示生物單胺遞質(Lorén et al.,1980)
第十四章 免疫細胞化學法
一、引言
(一)免疫學基礎
(二)理論基礎
二、免疫細胞化學技術的類型
(一)直接法
(二)間接法
(三)小結
三、過氧化物酶-抗過氧化物酶(PAP)技術
(一)固定
(二)切片
(三)免疫標記
(四)光鏡鏡檢
(五)電鏡鏡檢
四、PAP技術改良法
(一)固定
(二)切片
(三)試劑
五、PAP技術的特異性
六、PAP技術在顯示兒茶酚胺能神經元中的套用
(一)光鏡下的傳導束
(二)酪氨酸羥化酶的超微結構定位
七、PAP技術在神經肽類定位中的套用
(一)光鏡鏡檢
(二)在軸索終末中肽的超微結構定位
(三)肽能軸索與兒茶酚胺能神經元之間的突觸相互作用
八、PAP技術的優、缺點
(一)優點
(二)缺點
九、結論
十、附錄
免疫金-銀染色法(IGSS)
第十五章 2-脫氧葡糖(2-DG)法
一、引言
二、基本原理
三、一般套用
四、〔C〕-2DG方法學
(一)脫氧葡糖的注射與測定葡糖代謝率的方法
(二)固定與切片
(三)放射自顯影照片的製備
五、〔H〕-2DG方法學
六、數據資料分析
(一)定性分析
(二)定量分析
七、優點與缺點
(一)優點
(二)缺點
八、附錄
(一)固定劑
(二)2-DG切片硫堇染色
(三)〔C〕-2-DG切片染色法
參考文獻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