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融峰觀日出賦

《祝融峰觀日出賦》是明代文學家顧璘創作的一篇賦。該賦先述衡山之高,祝融峰之險,然後交代自己為了看日出,半夜就在那裡等待。接著描寫深沉蒼莽的夜色,敘述太陽從未出到初出到升高的奇觀,賦筆靈動瑰奇。整個日出過程在作者筆下不僅前後有序,細膩入微,而且神奇壯觀,精采紛呈。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祝融峰觀日出賦
  • 作者:顧璘
  • 創作年代:明代
  • 出處:《歷代賦匯》
  • 作品體裁:賦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祝融峰觀日出賦(並序)
嘉靖丁酉,仲冬幾晦,姑蘇顧璘巡方至衡,謁岳神訖,乃登祝融,宿上方,翼曉觀日出。景象特奇,遂述而賦焉。賦曰:
維南衡之崇岳,標祝融之危峰。下蟠踞乎厚地,上峻極於蒼穹。匪丈引之可度,盡他山其難比。隆睇四極而無蔽,又何限乎寰中?觀其嶔崎崒嵂,直上莫止;捫歷參井,靡高弗至。躡浮履霄,帝居或指。足踠汗栗,不敢仰視,何其高也!
若乃斗杓既仄,啟明未升。漏刻已盡,荒雞甫鳴。天莽蒼其一色,泯萬動猶無聲。謂日出其可觀,乃跂望於高亭。爾其游氛且凝,灝氣欲豁。萬里乍近,沕沕穆穆。睠彼陽輪,尚爾淵汩。冥迷遼漠,恍不可度。
少焉光景上燭,高漢舒白。如火將炎,大暗微晰。群望方勤,目不移盼。積靄倏裂,閃爍驚電。駭指失叫,乍見一線。漂沉搖曳,湧出波面。燭籠外赤,鳧卵中黃。上殷下暗,半吐半藏。依微滉瀁,如覿海色。水火交爭,良久乃脫。於是金烏高舉,若木影離,羲和叱馭,八表馳暉。所可疑者,視扶桑於咫尺,東曠望而無窮。
日遲天之一度,何環周之莫同?參渾儀與宜夜,猶想像其若懵。大哉天之為天也,固致詰而難終。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嘉靖丁酉: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
2.仲冬:農曆十一月,也叫冬月。幾(jī)晦:月末的意思。幾,將近、接近。晦:指農曆每月最後一天。
3.姑蘇:江蘇省吳縣的舊稱。巡方:天子出巡四方,如《逸周書·糴匡》:“君親巡方。”也可以指天子派大臣巡查四方,如《北史·魏紀三·孝文帝》:“已亥,遣侍臣巡方省察。”
4.岳神:山神,此處指南嶽山神。訖(qì):完畢。
5.祝融:衡山的最高峰祝融峰。
6.上方:此處指佛寺。
7.翼曉:次日早晨。翼,古同“翌”。
8.維:句首助詞。南嶽:衡山為五嶽之一的南嶽,故稱南衡。崇岳:崇山峻岭。
9.標:顯示。危峰:高峰。
10.蟠踞(pán jù):同“盤據”,盤結據守,形容山勢之雄奇。厚地:大地。
11.峻極:峻,高。此處即非常之高的樣子。《·中庸》:“發育萬物,峻極於天。”蒼穹:蒼天,天空。
12.匪:同“非”。丈:十尺為丈。引:舊時長度單位,一引等於十丈。
13.隆睇(dì):登高而望。四極:四方極遠之地。《楚辭·離騷》:“覽相觀於四極兮,周流乎天余乃下。”
14.寰(huán)中:天下。
15.嶔(qīn)崎崒(zú)嵂(lǜ):形容山勢高聳險峻。
16.捫:撫摸。歷:越過。參(shēn)井:參星和井星,位在西南方。按照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的說法,參為蜀分野,井為秦分野。此處化用李白蜀道難》中的“捫參歷井仰脅息”詩句。
17.躡浮履霄:踩在雲霄之上。躡、履,動詞,踩著,踏著。
18.帝居:天帝居住的地方,此指仙界。
19.足踠(wǎn)汗栗(lì):人怕高的反應,腳底彎曲,冒冷汗。踠,彎曲。栗,同“栗”,害怕。
20.斗杓(biāo):即斗柄,此代指北斗星。《淮南子·天文訓》:“斗杓,為小歲。”高秀註:“斗,第五至第七為杓。”杓即柄。仄(zè),傾斜。古人以北斗星斗柄的指向判斷時間,成語“斗轉星移”即由此來。
21.啟明:啟明星金星的別名。古人把早上的金星叫啟明星,傍晚的金星叫長庚星。
22.漏刻已盡:指一天已經過去。子時之後。漏刻,古代計時的器具,漏是一種有孔的壺,刻是帶刻度的浮箭。漏滴水計時,刻通過浮箭的指向顯示時間。
23.荒雞:指三更前啼叫的雞。古時以荒雞指十二時辰的第二時辰,即丑時,又叫雞鳴。蘇軾召還至都門先寄子由》詩:“荒雞號月未三更,客夢還家得俄頃。”甫(fǔ)鳴:剛開始叫。
24.莽蒼:形容景色迷茫,遠遠看去不甚分明的樣子。
25.泯(mǐn)萬動:指天亮以前萬籟俱寂。泯,消失,消滅。
26.跂望:踮起腳尖看。《詩經·衛風·河廣》:“誰謂宋遠,歧予望之。”
27.游氛:天空中浮蕩的雲霧。潘岳秋興賦》:“游氛期興,槁葉夕殞。”陶潛和郭主簿》之二:“露凝無游氛,天高風景澈。”凝,凝結。
28.灝(hào)氣:瀰漫在天地間的氣。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豁:裂開。
29.沕(wù)穆:幽深的樣子。《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沕穆無窮兮,胡可勝言。”司馬貞索隱:“沕穆,深微之貌。”
30.睠(juàn):同“眷”,回頭看。陽輪:太陽。因日形如輪,故名。
31.尚爾淵汨:仍然沉潛在深處。尚爾,仍然。淵,深淵。汨,幽深。
32.冥迷:模糊不清。遼:遙遠。漠:廣闊。
33.恍(huǎng):迷離虛曠。度(duó):猜度。
34.少焉:一會兒。光景:一作先景。景,日光。燭:動詞,照。
35.高漢:高高的天空。漢,河漢,銀河此代指天空(夜空)。舒白:慢慢變白。舒,緩慢。
36.大暗,一作太暗。沉沉的夜色。微:稍微。晰:清楚。
37.群望:眾人的目光。勤:不偷懶,不懈怠。
38.目不移盼:視線不轉移,目不轉睛地看。盼,看。
39.積靄倏裂:氣勢盛大,此句指雲勢突然變強。積靄:積聚的雲氣。倏:突然。烈:一作裂。
40.閃爍:光亮晃動不定。驚電:迅疾的閃電。
41.駭:驚訝,震驚。指:用手指著。失叫:失聲尖叫。
42.燭籠:外赤像燈籠外圍一樣紅。赤,紅色。
43.鳧(fú)卵中黃:像野鴨蛋黃一樣黃。鳧,一種水鳥,俗稱野鴨。
44.殷:深紅。
45.依微:隱約,依稀。滉(huàng)瀁(yàng):水深光的樣子,此處指雲濤如海。
46.如覿(dí)海色:仿佛看到了大海。覿,見,看到。
47.水火:指雲海和初日。爭:爭鬥。
48.良久:很久。脫:離開。
49.金烏高舉:太陽升高。金烏,相傳太陽中有三足烏,故以金烏代指太陽。
50.若木:神話傳說中的樹名,在太陽升起的地方。李嶠《日》詩:“日出扶桑路,遙升若木枝。”
51.羲和:傳說中的御日之神。屈原《離騷》:“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叱(chì)馭:叱駕日車。叱,呵斥。
52.八表:又稱八荒,指遙遠的地方。暉:日光。
53.扶桑:神話中的樹名,傳說日出其下。《淮南子·天文訓》:“日出於暘谷,浴於鹹池,拂於扶桑,是謂晨明。”
54.曰:一作“日”。遲:徐行。之:一作“於”。一度:計量日月星辰運行距離的一個單位。《淮南子·天文訓》:“日行一度,以周於天。”班固白虎通·日月》:“日日行一度,月日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
55.環周:轉繞四周。莫同:不同。
56.參:考察驗證、渾儀:即渾天儀,中國古代測量天體球面坐標的一種儀器。宣夜:中國古代三種宇宙學說之一。主張天無一定形狀,也非物質造成,高原無止境,日月星辰漂浮空中,動和靜都依靠“氣”。
57.懵(měng):昏昧糊塗。
58.詰(jié):詰問,追究。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明世宗嘉靖十六年冬月末,姑蘇人顧璘替天子巡查四方,到了湖南衡山,拜謁南嶽山神完後,登上了祝融峰,在山峰上佛寺住宿,次日早晨觀看日出,景象特奇,於是有感而發作此賦。
巍峨的南嶽衡山,祝融高峰是它的標誌。雄奇盤踞在大地,高高聳立於雲天。普通的丈量無法測算它的高度,其他的山峰全不能和它匹敵。高視四方無所遮蔽,又怎能只限四境之內?看那高聳險峻的山勢,直插碧霄沒有盡頭,仿佛可以摸到星辰,沒有高處不可到達。人們就像行走在雲中,指點天帝的官殿。腿腳曲彎,發抖流汗,不敢仰視,它是何等的高峻啊!
至於北斗星橫斜,啟明星未升,漏刻計時已盡,荒野雄雞剛鳴,無空迷茫一片,萬物寂靜無聲,有人說可以觀看日出,我便來到高處踮腳張望。這時流蕩的雲霧即將消失,瀰漫的大氣就要開朗,萬里之遙乍看如在眼前,一片深沉微茫。我關心的日輪,尚在深深地沉淪。四周黑暗無聲,恍惚模糊不可度測。
不一會,出現了燭光般的微弱光線,天空漸漸開始泛白,好像火焰將要燃燒,黑暗稍稍變得光亮。觀望的人群開始騷動,面對東方目不轉晴。忽然雲氣分散,如同閃電,眾人驚異手指,失聲叫嚷。只見東方亮起一線。太陽上下浮動、左右搖擺,終於湧出雲海之上。像赤紅的燈籠,像橙黃的鴨蛋黃,上半深紅,下半昏暗,一半露出、一半隱藏。隱隱約約,深遠廣大,如同看到大海景色。太陽與雲海相持,好久方才脫離。於是紅日高高從神樹若木升起,羲和駕馭六龍在八方之外驅馳。令人可疑的是,只見神木扶桑近在咫尺,向東眺望卻深遠無窮。
太陽緩緩地行天一次,為什麼環周的距離有所不同?我參驗渾天儀和宜夜說,依然不能弄清其中奧妙。宇宙真是偉大寥遠,本來就能夠提出無窮無盡的問趣。

創作背景

該賦作於明嘉靖十六年(1537)冬天,顧璘時年六十一歲,任湖廣巡撫,巡視至湖南衡山,因登衡山最高峰祝融峰觀日出而作此賦。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賦文開篇沒有直接寫日,而是從觀日的祝融峰寫起。祝融峰何以引起作者“何其高也”的激情讚頌。賦文為突現其“高”,以多種手法,從多種層面鋪陳狀描。先是上下對舉,從空間立體地再現:“下蟠據乎厚地,上峻極於蒼穹。”祝融峰根基厚實,堅固地紮根於大地之中。這堅實的根基,造就了直插雲端的雄姿,頂天立地的形象在這“厚地”、“蒼穹”的巧妙對舉中得以充分地顯示。祝融峰的髙峻於此一筆可謂寫絕了,接下便轉而從側面層層烘托,重墨渲染。立足斯峰,親身登臨,“匪丈引而可度”;遙想天下,曾游群山,“盡他山其難比隆”。這裡一以近處的感受,一以遠山的對比,使人聯想不盡,其高峻而致人不可攀登,萬山無以比等。登高則可遠望,遠望必憑勢高,“一覽群山小”正是泰山勢高的造就。賦文“睇四極而無蔽,又何限乎寰中”兩句,正是以遠見來烘托勢高的,這裡突破了跟前有限的現實空間,將視野延伸到想像的無限空間之中,把天地之外、四方之極的博大空間,都攬括在祝融峰的視野之中。這既是對傳統手法的繼承,又是作者登臨的親身感受。早在唐代齊己《登祝融峰》詩中就寫下了這種感受:“四方空碧落,絕頂共清秋。宇宙知何極,華夷見細流。”接下又以奇想“捫歷參井”、“帝居或指”的幻境來烘托,登上祝融峰頂,人似乎進入天界,手可觸摸到參井星辰,目可見到天帝的居地。此等境地,天下哪還有更高峻的。巧構幻境來烘托祝融峰的高峻,已成為詩人共同的筆法,如宋黃庭堅《祝融峰》詩云“上觀碧落星辰近”、明伍讓《祝融觀日》詩說“捫參出半空”、明張邦奇《祝融峰》詩曰“捫星或低頭,望日不引領”等,非如此而不足以突現。最後又從外部景象轉而寫人的主觀感受:“足踠汗栗,不敢俯視。”人在峰頂,身如懸空而立,心情恐懼,不敢站立,身出冷汗,連頭都不敢低視。通過這一番的誇張形容,祝融峰高聳的雄姿已深深地印記在讀者的腦海之中了。
祝融峰的高峻固然是一大奇景,而作者的用心不僅於此,還有鋪墊日出“特奇”的作用。沒有特高的山峰,則沒有“特奇”的日出,由此登高之難更顯觀日之難,也更感受到難得的可貴。正是這種好奇的心理支配,登峰觀日,一飽眼福。賦文第二段首先描寫高亭跂望的情景。當大地還在沉睡之時,“天莽蒼其一色,泯萬物猶無聲,而觀日出的人們早已興致勃勃地坐等觀日亭,切急地期待著、盼望著。最壯觀的時刻終於來到了,這就是全文著力描繪的觀日主體部分,賦文分作多層逐步展現。
朝日未出之時,只見東方雲氣凝聚,浩渺茫茫,東方的上空始見開朗,萬里雲海忽然臨近,而朝日仍深藏渺茫之中,迷糊不清,不可捉摸。正在人們神往之時,不一會兒,太陽的光芒穿過雲氣向上噴射,把九天銀河照得潔白透亮,雲氣猶如火一樣的彤紅。這就是太陽將出未出的景象,也是最扣人心弦的時刻。正當觀者“目不移盼”之時,一輪紅日“湧出波面”,不禁使人“駭指失叫”。這“半露半藏”的太陽,極為鮮紅,猶如“燭籠外赤,鳧卵中黃”。當太陽將要離開地平線時,“水火交爭,良久乃脫”,這“爭”“脫”的擬人手法,極生動形象地描繪出紅日全出的瞬間之壯觀。由於光的折射作用紅日將要離開雲海時,其下端邊緣似乎拉長了一點,這就形成了“交爭”的景象。作者寫下這“特奇”、令人難忘的一幕,遂成古代寫日出最精彩的一筆。不論是此前唐代王起的《登天壇望海初出賦》,還是此後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記》都不見如此真切的描寫。
賦文寫日出之後的景象,全以神話傳說虛擬構景:“金烏高舉,若木影離,羲和叱馭,八表馳暉。”太陽一旦脫離地平線,恰如金鳥兒飛翔高舉,暉映著西邊的若木;羲和駕車賓士於天宇,將太陽的光芒灑滿四面八方。
該賦寫日出十分完整,具體地展現了未出、將出、半出、全出、高升的全過程,並各顯其“特奇”之美,未出時恍忽深邃,將出時上照銀河,半出時外赤中黃,全出時“水火交爭”,高升時八方暉映。其實日出只是一瞬間的事,而作者巧於前後鋪陳,展開了一幅漫長的畫卷,猶如一個緩慢的鏡頭,讓人細緻觀覽,慢慢欣賞。

名家點評

中國古代文學史專家馬積高《賦史》:“此賦(《祝融峰觀日出賦》)首尾雖欠警策,中間的描寫卻神采飛動,在同類題材中堪稱壓卷之作。”

作者簡介

顧璘(1476~1545),字華玉,號東橋,先世吳縣(今屬江蘇)人,後徙南京(今屬江蘇)。少有才名。明弘治九年(1496)進士,官至南京刑部尚書。顧璘是明朝中期江左文壇的領軍人物之一,與李夢陽何景明等人並稱“十才子”,與陳沂、王韋合稱“金陵三俊”,後朱應登起,稱四大家,又與劉麟徐禎卿以“江東三才”而聞名。其著述頗豐,有《顧氏七記》《浮湘稿》《山中集》《息園集》《憑几集》《登衡小記》《緩慟集》等,俱收《顧華玉集》中,另有《國寶新編》《近言》《唐音批點》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