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允明行草二種/中國法書精萃

祝允明行草二種/中國法書精萃

《祝允明行草二種/中國法書精萃》是2005年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林韜。

基本介紹

  • 書名:祝允明行草二種/中國法書精萃
  • 作者:林韜
  • ISBN:9787534019456
  • 頁數:56
  • 定價:35.00元
  • 出版社: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5-1
  • 裝幀:平裝(無盤)
  • 開本:8
  • 語種:簡體中文
  • 叢書名:中國法書精粹
  • 尺寸:34.6 x 24.8 x 0.6 cm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特點,

內容簡介

《祝允明行草二種(中國法書精萃)》內容簡介:草書,是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書體。《說文解字》中說;“漢興有草書”。

作者簡介

祝允明(146O一1526),字希哲,亦作唏酷,蘇州人。因右手多出一指,故自號支指生、枝指生、枝山、枝山居士、枝山道人等,人稱“祝枝山”。1492年,33歲的祝允明鄉試中舉,但是頗有才華而且早年得志的他,在其後屢試不第,不得不於1514年55歲時就謁選而出任廣東興寧知縣。後遷應天府通判,故人又稱“祝京兆”。在職一年,60歲出頭的祝允明因病乞歸故里。因此,出身名門的祝允明,在仕途上是一個不得意的文人。其傳略見諸《明史·文苑二·徐禎卿傳》下所附。
祝允明的祖父祝顥是進士出身,外祖父徐有貞是大學士武功伯,岳父李應禎官至太僕少卿。少年時代的祝允明在祖父輩的薰染下,開始學書;青年時代,又在岳父的指點下,加之交遊者皆為父輩儒雅之士,如沈周、吳寬等,書學頗得正統之傳。為此,文徵明在《跋祝枝山草書(月賦)卷》中這樣闡述祝允明的書法淵源:“吾鄉前輩書家首稱武功伯徐公,次為太僕少卿李公。李楷法師歐、顏,而徐公草書出於顛、素。枝山先生,武功外孫、太僕之婿也,早歲楷筆精謹,實師婦翁;而草法奔放,出於外大父。蓋兼二父之美,而自成一家者也。”雖然科舉進仕之途頗不得志,但祝允明在藝術道路上卻是非常順暢的,“弱冠即負詩書之名,繼而遠播海內,人爭重之,筆下實盡古人之致”(吳寬《跋祝允明書(琴賦)》)。長期活動於蘇州一帶的祝允明,以名門出身和顯著才華,與吳門才子楊循吉、唐寅、文徵明等友朋詩酒酬唱,品評書畫,互為推重,在良好的藝術活動氛圍中成為一代書法名手,並與徐禎卿、唐寅、文徵明並稱“吳中四才子”。
在中國書法史上,祝允明與文徵明被看作是“吳門書派”的兩座高峰,祝允明書法更曾被看作是自趙孟頻以後200餘年內創造書風轉變的一個樞紐。這種成就與他早年師法古人,繼而集眾家之長,晚而創為一家的書學道路有關。對此,晚明王世貞曾有明確闡論,他認為祝允明早年在楷書上自鐘繇、王羲之、王獻之、智永、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趙孟頻,行草書自王獻之、智永、褚遂良、張旭、懷素、李邕、蘇軾、黃庭堅、米芾,“靡不臨寫工絕。晚節變化出入,不可端倪,風骨爛漫,天真縱逸,直足上配吳興(趙孟煩),它所不論也”。正是因為祝允明在晚年病歸故里後,以崇尚放浪形骸的江左流之情懷和強烈鮮明的個人書風之面目,才跳出了前人的窠臼,在師古的基調下,既與純學黃山谷的沈周和專攻蘇東坡的吳寬等師輩不同,也和純雅清勁的同輩文徵明等拉開了距離。這才是祝允明的書法價值和書史地位。
行草《(歸田賦)等詩文》冊因無年款,故鑑賞者據其書風未臻晚年豪放不拘之境界,多定為祝允明中年之作,應可信。本冊行書一段,風格中蘊涵了蘇、黃、米、趙,尤其以趙子昂的影響為最多,但又不是全仿,意在通過趙氏而上追晉、唐意趣;草書一段,仍是規矩有度,而未放任揮灑。兩段用紙相同,應為同一時期所書。從某種意義上說,本冊應該是祝允明嘗試著將宋、元意趣融入晉、唐法度時期的作品。就書法風格而論,與他正德五年(1510年)所書的《(閒居秋日)等詩卷》(現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等較為相近。因此,它們應該是祝允明50歲前後尚未入仕時期的作品,可視為祝允明中年時期的書法精品。草書《句曲道中·虎丘詩》手卷,高32.8厘米,長405.5厘米。全篇共四首詩,筆意豪放,多出奇趣,字勢舒展,章法參差錯落,疏密有致,極富變化。書法以鈍鋒禿筆書寫,運筆超脫暢達,遊刃有餘,給人以一種神完氣足的藝術感受。

特點

草書始於漢初,其 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從草書的發展來看:草書發展可分為早期草書、章草和今年內草三大階段。早期草書是跟隸書平行的書體,一般稱為隸草,實際上夾雜了一些篆草的形體。初期的草書,打破隸書方整規矩嚴謹,是一種草率的寫法。稱為“章草”,章草是早期限草書和漢隸相融的雅化草體,波挑鮮明,筆畫鉤連呈“波”形,字字獨立,字形遍方,筆帶橫勢。章草在漢魏之際最為盛行,後至元朝方復興,蛻變於明朝。漢末,章草進一步“草化”,脫去隸書筆畫行跡,上下字之間筆勢牽連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簡化和互借,稱為“今草”今草,是章草去盡 波挑而演變成的,今草書體自魏晉後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寫的更加放縱,筆勢連綿環繞,字形奇 變百出,稱為“狂草”,亦名大草。到了今天,草書的審美價值遠遠超越了其實用價值。 草書是按一定規律將字的點劃連字,結構簡省,偏旁假借,並不是隨心所欲的亂寫。草書符號的 主要特徵之一是筆畫帶鉤連,包括上下鉤連和左右鉤連。隸化筆法的橫勢傾向,為左右鉤連的草化提供了依據。章草筆法用“一”形,今草筆法用“s”形。這是兩者的根本區別。運筆放縱、點畫狼藉的又稱大草或狂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