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寒嬌耳湯其實就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藥物放在鍋里煮,熟了以後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的樣子,再下鍋,用原湯再將包好餡料的麵皮煮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祛寒嬌耳湯
- 主要原料:羊肉,祛寒的藥物
- 是否含防腐劑:否
- 主要食用功效:防止耳朵凍爛
- 適宜人群:各種人群
- 特點:皮薄餡嫩,味道鮮美,形狀獨特
功效特點,起源,
功效特點
祛寒嬌耳湯其實就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藥物放在鍋里煮,熟了以後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的樣子,再下鍋,用原湯再將包好餡料的麵皮煮熟。
麵皮包好後,樣子象耳朵,又因為功效是為了防止耳朵凍爛,所以張仲景給它取名叫“嬌耳”。
起源
回到家後,由於張仲景的名聲早已經聞名天下,所以很多人上門求醫。張仲景有求必應,整天都很忙碌,可雖然上門求醫的人很多,可張仲景依然掛念那些凍爛耳朵的人。
經過研究,他研製了一個可以禦寒的食療方子,叫“祛寒嬌耳湯”。
他叫徒弟在南陽東關的一個空地搭了個棚子,支上大鍋,為窮人舍藥治病,開張的那天正是冬至,舍的藥就是“祛寒嬌耳湯”。
張仲景讓徒弟給每個窮人一碗湯,2個“嬌耳”,人們吃了“嬌耳”,喝了湯,渾身發暖,兩耳生熱,再也沒人把耳朵凍傷了。
俗話說,醫生難治自己的病。張仲景也是人,不是神。
有一年,張仲景病了,他自己也知道,生命的燈油就要燒乾了。
在那一年的冬天,張仲景駕鶴西去了。壽終的那天正好是冬至。
當送葬的隊伍走到當年張仲景為大家舍“祛寒嬌耳湯”的地方的時候,棺繩忽然斷了。
張仲景是在冬至這天去世的,又是在冬至這天為大家舍“祛寒嬌耳湯”的,為了紀念他,從此大家在冬至這天都要包一頓餃子吃,並且都說,冬至這天吃了餃子,冬天耳朵就不會凍了。
“祛寒嬌耳湯”現在很少有人吃了,但經過歲月的沖刷,大家在冬至這天吃餃子的習俗流傳了下來。並且餃子的種類和形狀也有了很大改進。
南陽民謠: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洛陽民謠:冬至那天吃頓扁(扁食,餃子的別稱),不凍耳朵不凍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