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溪二中位於浯溪鎮白沙、椒山兩村交界處,地勢平坦,環境清新幽靜,一條4米寬500米長的水泥道自校門口向東伸展與縣城新興路對接,側與縣看守所毗鄰,後抵白沙、椒山兩村水渠遺址,西南面同新建的縣委、縣政府中心辦公樓相望。占地面積105畝,總建築面積11000平方米,固定資產2000萬元。歷經近半個世紀的滄桑巨變,不斷繁榮發展,現正以嶄新的姿態跨入省級初級中學名校行列。
基本介紹
- 簡稱:浯溪二中
- 創辦時間:1987年2月
- 類別:初級中學
- 現任校長:尹湘林
- 所屬地區:湖南省永州市祁陽縣
- 主要獎項:理事單位
先進單位
優秀學校
優勝學校
地理位置,歷史沿革,學校建築,休閒區,生活區,科技區,教育教學,課外活動,
地理位置
位於湖南省永州市祁陽縣浯溪鎮白沙、椒山兩村交界處,地勢平坦,環境清新幽靜,一條4米寬500米長的水泥道自校門口向東伸展與縣城新興路對接,側與縣看守所毗鄰,後抵白沙、椒山兩村水渠遺址,西南面同新建的縣委、縣政府中心辦公樓相望。
歷史沿革
該校最前身是白沙中學,原址在今生活區內。1984年9月劃入城關鎮後,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與關懷。為發展、擴大城區教育,滿足青少年入學的需要,鎮黨委、政府三次召開聯席會議,決定改建白沙校,新建一所規模較大的鎮屬中學,原校老師和學生借用白沙國小教室和租民房上課。1987年2月成立了以劉玉生(原城關鎮黨委書記)為組長的7人建校領導小組,率先在該校臨近的白沙、椒山兩村征地15畝,自籌資金50萬元。當年破土動工。次年縣教委從“教育附加費”中撥入50萬元用於建校。1985年原“浯溪公社中學”劃入城關鎮管轄,1988年7月,鎮委和鎮政府研究決定將原白沙、浯溪兩所中學合併為一校,更名為城關鎮第二中學,報縣教委批覆同意。是年8月,縣教委根據學校的發展趨勢和規模,從全縣部分區,鄉中學調入21位老師充實學校教師隊伍。由於當時新校址尚未竣工,教師、學生上課仍分白沙、浯溪兩校,直到1989年9月,兩校才合併,喬遷新址,啟用新校名:“城關鎮第二中學”。該校由壹棟教學樓組成,4層每層4間教室,4間班主任辦公房。磚混框架結構,水刷石牆面,內白粉牆,木門玻璃窗,磨石地面。全校共12個班,學生750人,教師58人,工友3人。
1990年,城關境內人口急劇上升,原有校舍、班級已容納不下愈來愈多的入學者。同年7月,鎮黨委和鎮政府再次研究決定:完善城關二中的教學設施及配套工程。在原教學樓對面另建一棟共3層,900平方米的教學樓,配教師辦公房和廚房、食堂1200平方米。當年10月破土動工,次年12月竣工,總價90萬元(其中上級撥款40萬元)。此時,該校建制已達18個班,學生965人,教職工78人,學校總建築面積3600平方米。
1995年全縣鄉、鎮機構改革,撤區建鎮,城關鎮改名浯溪鎮,原城關二中隨之更名“浯溪二中”。 隨著城區的開發,人口迅猛增長,生源越來越多,原教室又擁擠不堪,無法安置眾多的入學者,加之原有的教學設施簡陋,無法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需要。鎮委和鎮政府再次從現實出發,以前瞻的眼光,決心振興浯溪教育事業,大規模擴建浯溪二中。1996年元月,鎮黨委書記鄧安生親自掛帥,在選址和資金的籌劃上作了周密的安排。又征地68畝,同年3月動工,投資650萬元,由於三個建築施工單位的300多建築工人及民工夜以繼日的施工建設,到1997年8月所有新建項目交付使用。嶄新古牌樓式的校門,一幢幢挺拔的高樓,平地崛起。潔白的瓷牆、棕色琉璃瓦,與藍天交相輝映。校內建築分為8大棟、5個區,即:休閒區、生活區、科教區、辦公區、運動區。
2002年8月浯溪二中更名為“浯溪鎮中心學校”,占地面積105畝,總建築面積11000平方米,固定資產2000萬元。歷經近半個世紀的滄桑巨變,不斷繁榮發展,現正以嶄新的姿態跨入省級初級中學名校行列。學校由第一副校長主管學校工作。現有36個班,學生2714人,教職工176人。中學高級教師12人,中學一級教師56人,研究生學歷1人,在讀研究生2人,大學本科學歷60人。是永州市最大的初級中學。
學校建築
休閒區
校門:坐西北向東南,長28米,高10.5米,二級重檐,四角分明,翹首飛展,屋頂最高處正中立一寶葫蘆。葫蘆兩邊盤兩條雕刻的黃龍,一雄一雌。大門上方牆體黑底金字,正面用草書體題寫校名“浯溪二中”。背面牆寫有校訓:“團結、嚴謹、務實、創新”正楷體。第二級重檐下是校大門,寬8米,高2.15米,左右有耳門,寬2.5米。耳門兩邊有廂房分別用作傳達室和治安保衛室,面積各40平方米。正大門中間立有兩個鋼筋混凝結構的支柱,高4.6米,嵌棗紅色大理石,兩邊寫有行書體對聯。上聯是:桃李芬菲遂令祁山縈舊夢,下聯是:英才輩出猶看學子步青雲。廂房兩邊是磚砌紅色圍牆,高2.8米,周長2790米,用棕色琉璃瓦蓋頂。建築總價60萬元。
名人雕塑:位於進校通道兩邊,2003年修建,造價1.2萬元,它時時提醒師生對人生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該雕塑共8尊,左右兩邊各4尊,高2.2米,寬0.8米。白石膏頭像,黑大理石基身,紅大理石基座。每尊基身的正面刻有名言。道旁右邊立的是我國的教育家、科學家孔子、屈原、華羅庚、陶行知的像,道旁左邊立的是外國的科學家、發明家諾貝爾、牛頓、居里夫人、愛因斯坦的像。
文化長廊:2003年修建,長21米,高 2.5米,全是不鏽鋼材質,傘形棚頂,11個力柱,雙面形設計共25平方米,各板面是活動推門,鑲有鎖。板面嵌設的內容有:學習輔導資料、時事政治宣傳、報刊、科技創新作品、名師名生事跡簡介等,總造價1.47萬元。
校園路:1997年建,四通八達,晴天見不到灰塵,雨天見不到污泥,一條3×350米的水泥道,連線校內南北兩端的教學區和生活區,是師生行走的主要通道。路邊有歷年種植的白玉蘭、海桐、女楨樹、月月桂,路中段建有兩個寬4米,高2.7米的實體牆宣傳櫥窗,一南一北,與文化長廊平行。分別寫有校務日誌和衛生保健知識等。
生活區
主要由2棟對應的教工、學生宿舍樓和食堂、廚房組成。間距80米,中間建有排球場、籃球場、腳踏車棚各兩個,總價15.5萬元。
該生活區原是1989年以後建的城關二中,1999年改為生活區。教工宿舍樓由原教室和辦公室改建而成,共3層。第一層有2間住房,其餘各間用作教工和學生就餐地。2-3層共18間,每間45平方米,現用作學校缺房戶教工住宿房,另有10間廚房,每兩戶教工共用1間,面積26平方米。有教工用木床21張,辦公桌椅18套。
食堂、廚房:緊靠教工宿舍樓,1991年修建,面積800平方米。食堂有廚工3人,管理員2人,臨時工友10-12人不等。生活用方桌40張。廚房內分炒菜室、辦公室、糧油保管室和鍋爐房4部分。炒菜室置有大鐵鍋2個、冰櫃、碗櫃、蓄水池、洗菜池各1個,1×2米水磨石切菜板2塊。鍋爐房有邊長3米,高為3.5米的蓄水池1個,有體積為2立方米的不鏽鋼開水桶1個。1998年添制鍋爐1台,價值1.2萬元。1999年添制蒸汽飯櫃2組,鋁製蒸飯盒150個,計2萬元。鍋爐房側邊有男女洗澡堂各1間。
學生宿舍樓主要供寄宿生用,與教工宿舍樓遙相對應。1999年利用原教室和教師辦公房改建,4層,大小住房共24間,男女學生宿舍16間。男女生指導員、寄宿生管理員住房、辦公房6間。每層東頭是水沖式男女衛生間,白瓷磚牆體,彩色花紋地板磚,整潔而舒適。學生用雙層木質床245張。現有寄宿生418人,其中女生219人。1998年,在該樓底層西面靠圍牆處,建有邊長4米,高3米的蓄水池1個,安裝5個水管籠頭,便於師生日常洗漱。
腳踏車棚:1998年修建,10個力柱,不鏽鋼框架,透明塑膠棚頂,面積300平方米。位於校大門左側。
科技區
科技樓:1997年修建。設計像一把老式銅鎖,像征著師生用智慧鑰匙去打開科學的大門。共4層,總建築面積2300平方米,造價95萬元。第一層 依次是生物、化學實驗室各2間,面積分別為176平方米,各種儀器設備總價值22.7萬元。第二層 辦學成果展覽室1間,1998年創辦:物理實驗室2間,價值6.8萬元;室1間,1998年建,價值3.5萬元;電教器材管理室1間,價值4.5萬元;數據資料庫1間,1998年建。第三層 以網路教室為主,其中音樂教室1間,1999年建立,價值4.3萬元;信息網路教室3間,2001年建1間,2003年建1間,2004年建1間,有電腦205台,價值97萬元;閉路電視控制中心1間,1998年建,價值3萬元;學校財產保管室1間。第四層 主要是圖書館所在地,其中美術繪畫室1間,1999年建,價值1.4萬元;工會活動室1間,1998年建,價值1.2萬元;采編室1間;防艾禁毒室1間;教工閱覽室、學生閱覽室各1間,面積共218平方米,1997年建立;藏書室1間,面積134平方米,現有藏書8370種計64256冊,生均26.7冊,電子圖書26142冊,總價28萬元。
教學樓:位於校門的左側,由兩棟平行的高樓組成,間距50米,建築面積3400平方 米,可容納32個教學班。1997年修建。每棟樓高4層,中間是6.2米寬的雙向樓梯通道,樓門口置粗鋼管鐵門,每層左右兩邊各有教室和班主任辦公房2間,兩棟教學樓有教室32間,班主任辦公房32間,學生桌凳2500套,教師辦公桌椅32套。每間教室前後置玻璃黑板各1塊,講台1個,25寸彩電、幻燈機各1台,螢幕1幅,班班通閉路電視網路,總建築面積3336平方米,造價達150萬元。政教處設在該教學區,以便對學生加強管理。第一棟教學樓的後側南面,建有男、女廁所3層。前向是教工自己開墾的綠色植物園,是學校待開發的生物學習實習基地。在辦公區、生活區均建有洗手間。
教育教學
政治思想教育 學校政治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徑。一是根據中學生守則和日常行為規範內容,進行平時行為表現打分活動,違反一次扣1分,在期末行為表現里扣除,以督促學生嚴格要求,自我約束,自我控制,模範守紀。為提高學生自律能力,學校推行“五三卡”教育活動。即:“學生自找三個閃光點、自定三個突破口、自編三句警言、自立三個榜樣、自製三個承諾”,力爭做到“十好”。即:讀好書(會國語)、寫好字(字是人的形象)、做好操(按體操要求)、唱好歌(教材上歌曲、隊歌、團歌、國歌)、掃好地(養成好習慣)、走好路(遵守交通規則)、講好話(文明禮貌用語)、愛好校(不損壞公物)、做好人(心中有愛心、孝心、有法規)、做好事(助人為樂)等。
二是根據不同時段的工作特點,聯繫實際,開展活動。八十年代以繼續開展“學雷鋒,創三好”、“五講四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等一系列活動,組織學生對學校環境實行三治(治髒、治亂、治差)和三化(淨化、綠化、美化),同時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公益勞動。1985年後,利用學雷鋒紀念日和“五四”前後分年級分班到祁陽縣汽車站、黃道門碼頭、人民路、羅口門等公共場所打掃衛生,清理垃圾,去人民路交叉路口維護交通秩序,開展愛心獻老人活動。每年送給白沙村敬老院的白糖、面、水果等物價值500餘元。利用重大節日、紀念日向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如“五四”和“十一”開展理想前途教育和國情教育。為使活動深入,第一副校長陳黨生在全校升旗儀式上講,祖國資源雖然豐富,但人均資源不多;且自然災害頻繁,地區差異性也大,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雖然取得巨大成就,但仍然是一個開發中國家,這就是我國的國情。1997年以迎香港回歸為主題開展“八字”系列活動。2000年10月為紀念抗美援朝戰爭勝利50周年,特邀柏富桐等三位戰鬥英雄來校作報告,2006年4月學校特邀永州市關心下一代協會負責人郝傑、劉慶義等三人在縣委副書記蔣明清的陪同下,來校作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工作報告。
三是把浯溪公園、龍山烈士陵園、祁陽縣光榮院作為學校政治思想教育基地,每年3月5日和5月4日、9月15日前後,分年級、分班輪流到那裡開展活動。在浯溪公園請楊仕衡等三人分別介紹浯溪文物知識、歷史淵源、陶鑄生平優秀事跡。有時在陶鑄銅像前舉行入團、入隊儀式。在龍山烈士陵園請原縣歷史檔案館羅壽星同志介紹祁陽先烈雷晉乾等革命精神和英雄事跡。1990年開始,每年3月、9月是的雷鋒和愛老人節活動,學校團委組織全校青年團員到祁陽光榮院義務幫扶,一方面讓學生參加公益勞動,幫助打掃衛生,清理周圍垃圾,另一方面開展獻愛心活動,各自帶些白糖、面、鹽、水果等物,價值300-500元不等。去慰問那裡的孤寡老人,深受社會各界好評。
四是利用課本法律常識結合普法內容,向學生進行普法宣傳教育。1990年以來,先後聘請縣公安局副局長王柏平、黎陽路派出所教導員黃際國、向祥久為學校法制輔導員,每期先後來校作題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一般違法與嚴重違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輔導報告,利用反面教材向學生進行教育。此外,學校還辦有法制專欄專刊,主辦法律知識講座,組織學生觀看電影《少年犯》、《賭命漢》和有關法律知識的錄像片,開展全校班級法律知識競賽、法律知識考試等活動。2002年在縣公安局的組織下,一批在押犯人來校現身說法,有力提高了師生的法制觀念和遵紀守法的自覺性。
五是寓政治思想於教學課堂之中。政治思想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平時的課堂教學時,教師善於捕捉政治思想教育的契合點。2002年10月何旭艷老師在87班上幾何課,講授《相似形》中,利用多媒體演示兩幅大小不一的中國地圖,從地圖上找到北京、台灣、永州三地點,把他們聯結起來,展示兩個三角形,看似一般的數學教學,實際上寓意了台灣寶島與大陸的山水相依關係。在當今台獨甚存之時,告訴學生,台灣永遠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灣一定會回到祖國的懷抱。
課外活動
1986年後,學生課外活動受到重視,並正式安排在周課時表內,每周2節,1994年後,學校以多樣化的校園文化,突出素質教育,開展豐富而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活動,陶冶人的品格氛圍,淨化人的心靈,最受教育者賞心悅目,發揮個性特徵的是:校園文學社,校園廣播電視台,文藝、體育、書法、繪畫興趣小組,科技活動、班級手抄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