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大講堂:文學卷

社科大講堂:文學卷

《社科大講堂:文學卷(套裝上下冊)》收錄的講演稿涉及範圍較為廣泛,講演者中不僅有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語言學所、少文所、新聞所、外文所的專家,還有教育部語言文字套用研究所等著名學術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有關中國古典文學、現代和當代文學、文藝批評、民族文學理論、外國文學、新聞學、語言學等文學的各個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基本上都在這裡得到了較為充分的展現。

基本介紹

  • 書名:社科大講堂:文學卷
  • 出版社:經濟管理出版社
  • 頁數:894頁
  • 開本:16
  • 定價:158.00
  • 作者:劉迎秋
  • 出版日期:2011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9615522
  • 品牌:經濟管理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社科大講堂:文學卷(套裝上下冊)》是社科大講堂系列叢書之一。

圖書目錄

上冊
“80後”的現狀與未來
文化多樣性問題
文學規律之一——新世紀小說研究隨想
“理論熱”過後對文學研究的幾點思考
語言多樣性與瀕危語言問題
《水滸傳》成書年代考證
口頭文學研究的十個誤區——20世紀民俗學的學科反思
薩義德·福柯·馬克思主義
中國現代文學的現代性
文學與圖像
語法與認知
“跨文化的文學理論”抑或“跨文學的文化理論”?——關於當代文學理論的境況態勢與發育路向的反思
中國跨文化傳播研究的起點、邏輯與方向
伊格爾頓《理論之後》的啟示
暢銷小說的文化政治問題
文學治療
人道是一種力量
20世紀西方文學藝術研究的發展歷程
“形式化”·“語義化”·“意向化”——現代斯拉夫文論中“文學性”追問的不同路徑之比較
中國敘事文藝學的可能性
後現代批評——以日本為例
一個定義,一種歷史——威廉斯對英國文化研究發展史的理論貢獻
美學與藝術向日常生活的回歸
中國的民族和語言
20世紀西方美學的幾個問題
關於語言接觸引發的語言演變.
略論現代斯拉夫文論研究的基本旨趣
保衛和發揚法蘭西文化在20世紀末
計算語言學和自然語言信息處理研究和套用綜述

下冊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中的歷史反思
日本的中國學——以魯迅研究為例
後現代歷史觀念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
國學方法論
歷史轉折時期的社會生活與文學
文藝學研究的跨文化視野
論文學藝術歷史書寫中的雙向互動關係
“美學”的起源
百年反思——中國20世紀文藝學學術史問題
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概觀——以馬爾庫塞文藝研究為例
中國現代文藝學的起源
中國傳統文學觀念的文化還原及其理論闡述(上)
中國傳統文學觀念的文化還原及其理論闡述(下)
感知現象學與感物說
語言表達藝術
日俄戰爭與中日現代文學的發生
語言類型學與漢語研究
國學的傳統與創新
本質抑或反本質:當代文論的兩種思路論衡
英語自由詩的源起和發展
俄羅斯的文學地圖
中西:語言與思想制度
後記

文摘

我們還有一個常見的認識誤區,即有些人覺得,西方一些國家的政治民主比較充分,總統都是民選的。他們設計了精巧的規則,比如美國總統大選中的規則。所以可能他們政治制度上的問題解決得更好。其實看看不同族群人口和他們在議會中代表的比例,也會發現一些問題:一些西方國家族群人口的比例和上院、下院議員的比例差得很多。我們的做法就不同。還有關於母語教育,我們認為母語教育是人類文化權利的一部分,公民擁有使用自己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利。而世界上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如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南部非洲地區、歐洲等,對待母語教育的態度是很不一樣的。
對於文化決定論的問題,即哪一種文化對於推進社會進步有益的問題。我想在這裡舉一個2004年年度報告裡記載的很有意思的例子。據說有學者在20世紀90年代初,碰巧獲得了一些有關加納和韓國的20世紀60年代初的經濟資料,並且吃驚地發現,當時這兩國的經濟是何等的相似。一個在非洲,一個在東亞。30年後韓國變成了工業巨人,成為位居世界第14位的經濟強國,有各種跨國公司,有大宗的汽車、電子設備和其他精密製造品的出口,人均收入與希臘大體相當。而所有這些在加納都沒有發生,現在加納的人均收入大約相當於韓國的十五分之一,怎么才能解釋這兩國在發展水平上如此異乎尋常的差距呢?毫無疑問有許多因素在起作用,而有些學者推斷文化因素占很大比重。韓國人非常重視節儉、投資、敬業、教育、組織和紀律,加納人則有不同的價值觀。這一番精巧的比較很可能有一些令人感興趣的地方。在這位做出比較的學者看來,加納和韓國除了文化領域之外,其他各方面都非常相似,但實際上當時這兩個國家除了有不同的文化傾向外還存在著其他許多差別:兩國的社會階級構成大不相同,韓國的商業階層發揮的作用要大得多;兩國的政治也大相逕庭,韓國政府熱衷於在推進以商業為中心的經濟發展中發揮主導作用,而這些做法對加納並不適用;韓國的經濟與日、美兩個經濟體的關係密切;韓國的成人識字率比加納要高得多,學校系統也要更加普及。韓國的變化主要是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推行堅定的公共政策的結果,而不僅僅是韓國古老文化的體現。
這個事例告訴我們,在分析問題的時候,我們有時似乎抓住了某個事情的規律,抓住了一個經濟體發展背後的文化的原因,找到了深層的社會癥結。但是,其實不是這么簡單。這也提示我們,無論從事什麼具體的研究,在分析材料的時候,要有一種更加深邃的眼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