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認同

指一個人對他或她是誰的定義,包括個人屬性和與其他人共同擁有的屬性,例如性別或者種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社會認同
  • 外文名:social identity
  • 套用學科:心理學
  • 套用範圍:社會心理學
概述,建構有效的社會認同,社會認同模式,

概述

社會認同——一個明確引導我們如何概念化和評估自己的自我定義,社會認同包括許多獨特的特徵,比如一個人的名字、自我概念,以及與別人共有的特徵。後者包括性別、人際關係(女兒、兒子、配偶、父母,等等);職業和嗜好(學生、音樂家、心理學家、衝浪運動員、運動員、鳥類觀察家,等等);政治的或意識形態的同盟(女性主義者、環境保護論者、民主黨派、共和黨派、素食主義者,等等);特殊的屬性(同性戀、聰明的、殘疾的、矮的、英俊的,等等);少數民族或宗教同盟(天主教、美國南部人、拉丁美洲人、猶太人、非裔美國人、回教徒、無神論者、鄉下人,等等)。
按照Jackson和Smith的說法,社會認同最好從四個方面進行概念化,對社會團體間情境的覺察內聚力、相倚信念,以及人格解體。社會認同在社會團體間的關係中所起的作用取決於哪一方面在起作用。Jackson和Smith指出在這四方面中含有兩種基本的社會認同類型:安全和不安全。當群體內有很高的安全認同時,群體內的個體傾向於對群體外個體作出更好的評價,在比較群體內外的個體時偏見會少一點,同時不大可能信奉內群同質性。相反,比較高的不安全認同則與以下表現聯繫在一起:對內群有非常正性的評價,在比較內群和外群時會有更多的偏見,更多地感覺到內群同質性。

建構有效的社會認同

比較可行的方式有以下三種:
第一, 在豐富福利滲透方面, 鼓勵不同群體參與社會慈善和社會公益等彰顯社會核心價值的活動, 鼓勵私人部門提升公共福利, 探索建立協調勞資關係的新機制。
第二, 在意義系統方面, 要將主流價值觀與群體的感情共鳴、文化歸屬結合起來。在主流價值觀的引導下, 藉助媒體和公眾的互動式參與, 構築文化和政治的公共空間, 對社會認同再構造起到積極的作用。
第三, 在社會組織方面, 在堅持社會認同核心價值觀的前提下, 積極探索促進社團發育的新機制, 通過改進社團的運作方式, 豐富社團的活動內容, 逐步將社會成員吸納進各種社團組織, 形成一種社會成員認同社團、社團認同國家的認同建構路徑。
社會認同原理指出,我們進行是非判斷的標準之一就是看別人是怎么想的,尤其是當我們要決定什麼是正確的行為的時候。如果我們看到別人在某種場合做某件事情,我們就會斷定這樣做是有道理的。不管是電影院內的空爆米花盒子應該怎么處置,在某段路上車應該開多快,還是在宴會上應該如何吃雞,我們周圍的人的做法對我們決定自己應該怎么行動都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
也就是說,我們的行為是符合大眾行為的,不屬於另類獨行的,總是在大眾可理解的規範上作出言語或者行為才能得到認同,當然,這個標準是根據不同年齡、層次的人群而自然形成的一個有效團體認同。

社會認同模式

在認識到人們受他們所屬的各種寬泛類型群體成員身份的影響後,研究者進一步發展處關於群體影響的一種模式,稱之為社會認同模式(Social Identity Model)。
該模式指出,對群體成員身份的認同主要是一種認知的過程,這個過程通常是人們在回答“我是誰”這樣的問題時產生的。這個問題可以根據個人所屬的或所確認的群體的立場來回答。因此,一個人從其讚賞和確認歸屬的群體中獲得一種社會認同感。不僅如此,這種社會認同感似乎並不經常起作用,而是不時的在某種特定的情境中出現,又在某種特定的情境中消失。它一旦出現,個人的言行會試圖與他所屬的社會類別的規範一直,並配合相關的情景採取行動。
大眾傳播意義下社會認同模式
大眾傳播在帶來社會認同以支持輿論形成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首先,描述群體與議題的相關性;其次,描述群體對議題所持的意見,並告訴認同該群體的人們應該遵守的規範;第三,群體的意見規範在客群心目中的感覺很可能受大眾傳播的影響而被誇大;最後,人們自己承擔起維護這種被認為是群體規範意見的責任,並且更可能去表達這種誇大的規範。正是這個時候,對不同議題的輿論可能表現得更堅定、更具體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