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生物學:新的綜合

社會生物學:新的綜合

《社會生物學:新的綜合》是愛德華·O·威爾遜創作的社會生物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75年。

該書主要介紹從無脊椎動物到靈長類動物之間合作關係。作者在該書中探討了人類自身並提出了大量的假設,並在書中指出,包括人在內的所有動物的社會行為都是建立在遺傳的基礎上。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社會生物學:新的綜合
  • 外文名稱:Sociobiology,the New Synthesiz
  • 作者:愛德華·O·威爾遜
  • 類別:社會生物學
  • 首版時間:1975年
  • 字數:1320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作品影響,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全書由三大部分組成:一、社會進化,從探討個體群生態學的數學方法出發,闡釋種群淘汰、血緣淘汰等問題;二、社會機制,概述了動物界的信息傳遞、勢力範圍、等級體系等現象;三、社會物種,廣泛研究了從社會性昆蟲直到鳥類、哺乳類動物的社會行為。

作品目錄

世紀之交的社會生物學
致謝
第一部分 社會進化第二部分 社會機制第三部分 社會物種
第1章 基因的道德第2章 社會生物學的基本概念
第3章 社會進化的原動力
第4章 群體生物學的有關原理
第5章 類群選擇和利他主義
第6章 類群大小、繁殖和時間-能量預算
第7章 社會行為的發展和飾變
第8章 通訊:基本原理
第9章 通訊:功能和複雜系統
第10章 通訊:起源和進化
第11章 攻擊
第12章 社會間空(其中包括領域)
第13章 優勢系統
第14章 角色和職別
第15章 性與社會
第16章 親本撫育
第17章 社會共生
第18章 社會進貨的四個頂峰
第19章 集群微生物和集群無脊椎動物
第20章 社會昆蟲
第21章 冷血脊椎動物
第22章 鳥類
第23章 哺乳動物內的進貨趨勢
第24章 有蹄類動物和象
第25章 食肉動物
第26章 非人類的靈長類動物
第27章 人類:從社會生物學到社會學

創作背景

隨著認知革命的興起,天賦起著重要作用的觀點又一次被人們所推崇:1975年,愛德華·O·威爾遜——美國哈佛大學的生物學家,研究螞蟻行為的專家,出版了《社會生物學:新的綜合》。
威爾遜撰寫此書的目的,是要把個體群生態學、種群遺傳學與戰後迅速發展的比較動物社會學結合起來,以創立一門新的學科—社會生物學。

作品思想

該書全書共27章,其中95%以上的篇幅在介紹如何用進化論解釋動物的社會性行為,乍一看來這是一些很傳統也很平常的學問。麻煩出在最後一章“人類:從社會生物學到社會學”。在這一篇幅並不是很長的章節中,他將該書前面部分的研究成果做了推廣,試圖將進化論也用於解釋人類的行為。他得出的基本結論是:人類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就像其他動物的社會行為一樣,是由基因決定的,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威爾遜承認,該書之所以“惡名昭彰”,主要在於它的混合特性,儘管其本意不過是試圖為人類行為的起源提供一個進化論的解釋。他自己做過總結,批評者主要反對的是他們所看到的兩個所謂的嚴重缺陷:第一個是不合時宜的還原論。即認為最終可以將人類的行為還原到生物學中去理解;第二個缺陷就是遺傳決定論,即相信人類的基因決定了人類的本性。
威爾遜給社會生物學所下的定義是“有關動物社會行為與複雜社會組成這兩者的生物學基礎的系統研究”。在他看來,社會生物學的“目的”在於獲得關於整個社會的生物特徵的普遍原理。就人類而言,社會生物學的任務就是從進化意義上科學地解釋人類行為的起源與進化的生物學機制。
但從某種程度上說,社會生物學真正的學科意義,卻被帶有意識形態色彩的爭論掩蓋了。威爾遜坦言:“在1975年的時候,我可以說是個政治白痴”。他稱自己對意識形態一點兒都不感興趣,也為批評者認定他一定懷有某種政治動機而抱屈。

作品影響

1989年,國際性學術組織“動物行為學會”將《社會生物學:新的綜合》一書列為有史以來最重要的動物行為學著作之一,其學術地位甚至超過了達爾文1872年的經典著作《人和動物的表情》。

作者簡介

愛德華·O·威爾遜(1929—),美國博物學家,在昆蟲學、生態學、生物地理學和社會生物學等方面卓有建樹,被譽為“生物多樣性之父”,1990年獲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的格拉夫獎。威爾遜還是一位作家,他的著作《論人生》《螞蟻》先後獲得普利茲獎。主要作品有《大自然的獵人》《生命的未來——艾米的命運,人類的命運》《螞蟻的故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