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公共治理專家理察·C·博克斯曾說:“如果說19世紀至20世紀之交的改革家們倡導建立最大限度的中央控制和高效率的組織結構的話,那么21世紀的改革家們則將今天的創新視為一個創建以公民為中心的社會治理結構的復興實驗過程。”事實上,人類進入21世紀以來,公共管理領域創新的重心已由追求政府管理的高績效轉向社會治理結構的變革,公共治理中的政府權力本位開始轉向公民權利本位。我國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創新性地提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同時提出了“創新社會治理體制”。作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由此成為我國理論界和實務界關注的重要熱點議題。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伴隨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以及取得的突出成就,社會建設不足和發展相對滯後越來越影響我國國家發展戰略進程的推進。早在2004年,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就提出了“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以此作為對我國社會建設和發展中存在的各種矛盾與問題的重大回應。從此,我國各級地方政府積極回響中央號召開展地方社會管理創新實踐,在構建社會管理新格局、社會組織培育發展、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基層社區協同管理等領域進行了有益探索並取得了顯著成效。
基本介紹
- 書名:社會治理創新發展報告(2014)
- 作者:姜曉萍
- ISBN:9787300204055
- 定價:65.00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12-31
- 裝幀:平裝
- 開本:1/16